白马寺街 \\\"巴蜀文化\\\"发轫之地

白马寺街 \\\"巴蜀文化\\\"发轫之地
2019年06月27日 04:05 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白马寺街 \\\"巴蜀文化\\\"发轫之地

存留至今的白马寺印刷厂。(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白马寺街。

  白马寺遗址如今成为成都金牛区一个文化符号。

□冯晖

  在人民北路以西,西藏饭店的后面就是万担仓路和白马寺街,听名字就知道,一定是有故事的街道。
  《金牛掌故》说,成都北郊万福桥附近有两座庙子,一座尼姑庵叫白衣庵,一座和尚庙叫白马寺。白马寺一带最早是官府处决犯人的地方,后来有位骑白马的洋僧人来,留下两箱经书,继续西去,于是众人集资在此修建了白马寺。
  这个传说有些眼熟,好像是河南洛阳白马寺由来的翻版。成都白马寺应是明代仿洛阳白马寺修建的,寺院临府河,景色宜人,为北郊一景。寺庙所遗房殿,先后为民办中学和精印包装厂车间。抗战时期,白马寺曾经作为孤儿院,后来又改建为学校。


三棵树下寻找白马寺的历史遗迹

  沿白马寺街北行,在建设银行宿舍左拐就进入了白马后巷。过去这是条死巷子,府南河改造后才与河岸相通。小巷尽头临河处是五丁苑小区。这里有市中心难得的幽静,少有路人,若不是寻找白马寺,我不会走到这里来。冬日暖阳下,路边几家小茶铺里茶客闲谈、看报,人多时打麻将,人少时打瞌睡。玻璃茶杯里升腾阵阵青烟,三花茶的清香在小巷飘散,杯中,几朵茉莉花不停地打着圈,一上一下有节奏地曼舞,而茶叶一片片躺在杯底睡觉。路的一侧是几栋电梯公寓,另一侧是高高低低的平房,人字形瓦屋顶,远望如海面起伏的微澜,这是老成都残存的味道。
  70岁的蒋婆婆是钉丝厂的老职工,在这里住了50年。结婚在这里,儿子出生在这里。还记得当年旁边那家只有几个职工的精印包装厂和只有几间教室的民办学校。当年钉丝厂的宿舍就在白马寺,厂里许多材料就堆在河边的空地上。我发现,这一片的房屋还保留着白马村的门牌号。
  继续往河边走,三棵大树下是一家叫“有茗堂”的露天茶铺,刚买菜回家的老板热情地告诉我白马寺的位置。“正殿就是这间房子。”他左手握住自行车龙头,右手四根手指勾住两个透明塑料袋,里面塞满蔬菜和垂死挣扎的鲫鱼,腾出食指指着旁边高大的木结构房子对我说。
  茶馆旁有刚立不久的牌子,上面介绍白马寺的历史。内容基本和《成都城区街名通览》中的描述一致,但有两点细微的区别:一是在明代四川布政司参政郭斗修建白马寺前加了“传说”二字,这样的表述更加严谨;二是把遗迹位置确定在白马印刷厂旁,这就让人有些云里雾里了。白马印刷厂在白马二巷,靠近林业中心医院,怎么和白马寺扯上了关系?其实,白马寺正殿就在这旁边的精印包装厂车间。
  查看地图得知,过去这一带有白马一巷、白马二巷、白马三巷、白马四巷,以及白马巷和白马后巷。实地寻找,除白马后巷外,我只找到了白马巷和白马二巷。


"巴蜀文化"卫聚贤首次提出此概念

  现在我们常说的“巴蜀文化”,追溯渊源,这一提法最早与成都白马寺有关。民国时期这里发现了一批青铜器,考古学家卫聚贤根据这些文物,发表了题为“巴蜀文化”的文章,认为这些文物是古代巴蜀的遗物,这是第一次比较正式地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学术概念。
  卫聚贤是谁?民国著名学者,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称为“学界怪才”。他家境贫寒,依靠自己的勤奋,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后来成为杰出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研究方法很有特色,将统计法、比较文法、音韵学、民俗学、考古学结合在一起,是一位极富创新思维的学者,中国第一部考古学史专著就是他撰写的。
  有文章在介绍白马寺这次重要的考古发现时,把发现的时间确定为1921年,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年代可能有误。卫聚贤1927年才从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在此前来成都白马寺主持考古的可能性不大。而最大的可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从沦陷区转移到四川后开始的。1940年,从上海辗转到川的卫聚贤,在重庆与多名学者一起成立了巴蜀史地研究会。1941年,在《说文月刊》第3卷第4期上,卫聚贤发表了“巴蜀文化”一文,他在文中根据成都白马寺坛君庙出土的青铜器及其他考古发掘的资料,首次提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
  1942年,他又在《说文月刊》第3卷第7期以相同题目再次发表关于巴蜀文化的学术文章。那个时候,受“中原中心论”的影响,业界大多认为巴蜀荒蛮、文化落后。卫聚贤的这两篇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因此,白马寺这次重要的考古发现,从时间上推断,应该在1940年或1941年。
  《说文月刊》是一本什么样的刊物呢?抗日战争爆发后,滞留在上海租界的卫聚贤从1939年1月起,以私人名义编印《说文月刊》。后来从上海到重庆,在担任中央银行秘书处书记之余,他继续主编这本月刊。由于抗战时期学术刊物很少,许多学术名人,比如于右任、郭沫若、董作宾、吕思勉等纷纷向杂志投稿,使《说文月刊》学术气息浓厚,文章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名气不小。
  由卫聚贤发起的巴蜀文化讨论与研究,有力推动了四川地区巴蜀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理论研究。我们现在常常提巴蜀文化,并以此为骄傲,作为成都人,应该记住“卫聚贤”这个名字。


万担仓路一个与粮食有关的故事

  说了白马寺,我们来讲讲万担仓的故事吧。
  万担仓一带,在1949年前是荒坟菜地,1949年后政府在此修建万福桥仓房22栋,民间称为“万担仓”。刚解放时,成都市内各粮库均由部队守护。我查阅1952年的成都市粮库资料,发现在市内10个粮库中,第5仓库万福桥的容量最大。很难想象,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成都有6200辆鸡公车专门用于全市粮食运输。1981年地名普查时将粮库门前道路命名为万担仓路。有文章说这里现在仍然是粮仓,还是成华区粮食局所在地。其实,多年前,这里就变成了住宅楼,而成华粮食局多半不是成华区粮食局,估计是因为靠近成华西街而得名吧。万福苑小区是当年粮库的位置,万担仓路1号小区是当年储存面粉和加工饲料的地方,而成都第二面粉厂就在万担仓路后面白马寺街8号院一带。
  现在的白马寺街基本没有变化,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最多的依然是销售纸张的商铺。我最熟悉的是街上的农贸市场和林业中心医院。周末常常来农贸市场买菜,方便而实惠。儿子小时候生病,我们常去中心医院治疗。
  相比而言,万担仓路的变化就大一些。过去路边有搭建的临时建筑,形成熙熙攘攘的街头市场。后来,临时建筑拆除,街道变宽了许多。再后来,街东侧的林业系统职工宿舍和林业幼儿园拆除,一片红砖房子变成了占地50亩的楼盘。我多次登上西藏饭店的楼顶,用手机记录下万担仓路悄然发生的巨大变化。

巴蜀 说文月刊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03 神马电力 603530 --
  • 07-03 杭可科技 688006 --
  • 07-02 天准科技 688003 --
  • 07-02 睿创微纳 688002 --
  • 06-27 华兴源创 688001 24.2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