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大洋怪重”留住地名文化底蕴

杜绝“大洋怪重”留住地名文化底蕴
2019年06月18日 02:11 证券时报网

  叶祝颐

  近日,广东、宁夏、山西、浙江、山东、四川等全国多地全面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西安市建筑物命名管理办法》7月起施行,要求不得使用怪诞、虚夸、含义不明的词语命名,杜绝“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

  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对于地名“大、洋、怪、重”的问题,网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洋地名泛滥的问题确实非同小可。包括西安在内的全国多地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传递出尊重地名文化、留住地名文化底蕴的积极信号,无疑值得肯定。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民进城,许多村庄变成了“空心村”,不仅美丽的田园风光不断消失,一些“土地名”纷纷披上了“洋马甲”。有的地方地名命名与更改,不仅让外来者晕头转向,本地人也是一头雾水。有的地方为了去掉地名的“乡土味”,甚至规定,新命名的城市标准地名,不再使用“村”字。尽管一些洋气的地名比乡土名字听着舒服,但是城市简单地拒绝土气的城市地名,真的是重塑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吗?我总感觉透出一股浮躁之风。有数据显示,最近30年,我国就有6万多个乡镇和40多万个乡村的名称被废弃。这显然不是个小数目。

  事实上,土气的城市地名并没有什么不好。比如,北京的中关村,带“村”字,虽然土得掉渣,但是丝毫不影响中关村在全国的高新科技领军地位。

  表面上看,一些乡土地名与“高大上”比较遥远,从字面上看,没有多少高深的文化气息,但是土地名中有时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更有渊源流长的文化积淀。每个约定俗成的乡土地名背后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民俗,或者藏着某个故事,纪念某位志士、名人,这些地名可能演绎着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变迁过程,也是若干年后的城市之根。

  如果城市在地名命名时纷纷“弃土崇洋”,若干年以后,城市拿什么历史文化留给后人?在我看来,一些地方对地名任性命名,胡乱改名,既剥夺了公众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参与权,也可能给公众生活造成不便,给城市历史文化带来缺憾。

  因此,在对一些地区向不规范地名说“不”点赞的同时,更期待民政部等中央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维护地名的相对稳定,并想办法挖掘土气地名背后的厚重地名文化内涵,提高新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而不要一面高举整治“大洋怪重”地名的大旗,一面又迎合地方的需要,悄悄开放地名变更的审批前门。

  实际上,作为公共资源的地名命名权不应唯行政命令是从,更不能任由开发商由着性子取名,而应属于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地名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应该因地制宜、顺其自然,还要便于记忆,符合公众的习惯。如果一个地方的新地名一味摆脱“土气”,名称固然很洋很现代,但是内涵很俗很空虚。人们行走在路上,总会觉得这座城市、这条街道缺少点什么。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5 大胜达 603687 --
  • 06-25 中信出版 300788 --
  • 06-25 丸美股份 603983 --
  • 06-24 红塔证券 601236 3.46
  • 06-18 中国卫通 601698 2.7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