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寒冬只是资本寒冬 并非内容寒冬

影视寒冬只是资本寒冬 并非内容寒冬
2018年12月19日 09:00 界面

“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张榜单尽显中国经济的“大事”与“大势”! “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火热进行中!【点击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业领袖

  请注意:现在是资本寒冬,但不是内容寒冬

  在寒冬面前,影视人不应该只寄予政策能扶持和拯救这个行业,更应该看到深耕内容才是影视公司存在的价值体现。

  电影情报处

  图源:pexels

  作者 : 一束光

  2018年即将收尾,然而笼罩在影视人心头的“寒冬”仍未有退去的迹象。

  面对寒冬这块心病,一些人黯淡的选择了离开,另一些人则选择了“猫着过冬”:减少甚至停止一些影视项目的开机,缩减制作费用,一些原本的大制作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降格为中小制作。

  然而即便是这样,很多影视公司也挺不过寒冬。此前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曾表示,未来12个月,估计至少会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公司退出或者基本退出这个行业;五年之内,这个行业里剩下的公司应该不超过1000家。

  谈及当前影视行业的挑战,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曾感慨,“已开机、已杀青,在后期制作,或者已经成片的网剧和电视剧中,没有找到播出平台的超过百部,投资的金额在100亿元以上,甚至可能更多。这只是最近一两年新诞生的作品,还没算上历史积压。”

  如今这些也成了影视行业的真实声音。在“钱荒”面前,一些影视公司选择“猫着过冬”看似更容易挺过这个冬天,然而实际上却更容易在市场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在情报君看来,当前的寒冬只是资本的寒冬,而非内容的寒冬。像此前在政策影响下,霍尔果斯上百家影视公司集体注销事件曾引发业内惊慌,不过影视公司数量的锐减也是这个行业优胜劣汰、回归常识、凤凰涅槃的过程。

  一些投机取巧的人退出影视行业,也将使得真正停留在行业内的人士更能专心地深耕内容。因此当下的寒冬非但不是内容的寒冬,恰恰是内容的春天,一些做精品内容的公司也将大有可为。

  这同时也意味着,在寒冬面前,“猫着过冬”只会让影视公司的价值越来越小。影视公司越是束手束脚,越是选择保守的方式,越是缩衣减食,越是生产不出具有竞争力的作品。相反,影视公司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加强内容产出,集中财力生产出更优质的内容,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那么影视公司又该生产出什么样的内容,在未来如何实现影视产品的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一条自救之路呢?

  内容到平台的提升

  以电影市场为例,随着内地电影票房的增长以及电影院和银幕数的极速增长,其对内容的需求只会增加。以电影银幕数为例,今年银幕数将达到6万,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也将达到8万块;票房上,根据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的预测,2020年前后有望达到1000亿,即8亿城镇人口人x年人均观影4次x每次32元=1024亿。

  网络视频方面,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6亿,其中移动视频用户超过5.8亿;三大视频网站付费用户总规模已经接近2亿,三家2018年总收入预计将超过800亿;每天有2亿人打开抖音,短视频月活人数超过5亿。

  因此对于当下的影视作品来说,其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这个市场变小了,而是内容生产者拿不出足够多优质的作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视频平台触及到内容制作之后,对影视公司和电视台握有更多话语权下,必然会严厉控价影视作品,头部剧集的采购价遭受到的腰砍。对此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就提出,以前曾经摸高到1500万一集的头部剧集的采购价会拦腰砍一半,甚至会控制在500万的线内;最近有平台甚至在制作方同艺人签约后还重新杀回再砍一刀。

  而在当前税局补税、平台限价、内容监管不确定性增加的三重压力下,行业洗牌会疾速发生,一大批影视公司也将被淘汰出局。

  在行业洗牌中,少数头部的影视公司则需要完成从单一的提供内容到平台的转变。

  具体来说,单一的影视作品要转变成为超级影视IP。比如《战狼》系列、《唐人街探案》系列,以及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这些IP相对更为成熟,具有可复制性,并能不断在前作的基础上升级,诞生市场上更为火爆,更加受欢迎的系列新作。

  这也意味着,以往的IP模式将发生根本的改变,像前几年市场上盛行的“网络文学IP+流量明星+组局能力”也将被“原创能力+匠心精神+工业化流程+时间”这一新的模式替代。

  与好莱坞影片和美剧相比,目前好莱坞头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可以达到2.5-4亿美元一部;与之相比,国产片最高就是5000万到1.5亿美元;美剧制作上,大剧单集投入在1000万-2000万美元之间,而国产剧单集的投入大多数都还不到1000万人民币,用于前期IP开发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

  因此,从这方面看,制作公司自然需要有更大的资本投入,这也意味着能够生产此类作品的公司只能是处于头部的少数的大影视公司。也因此在寒冬面前,那些探索走“内容+平台”之路的影视公司不是全面收缩,而是加大研发投入,敢于在原创超级影视IP的研发和制作上下重注。

  由于手握这些头部影视项目,作为头部的影视公司自然也有实力走上从内容到平台的转变之路,直接与市场上大量的用户对接,实现2C的身份转换。

  当然出于摆脱对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等平台的过度依赖和束缚,这些公司也有走上平台的诉求。

  目前传统院线电影的票房已经呈现两极化,也只有头部和非头部之分,没有“中产阶级”。像每年上映的数百部国产电影里,目前真正撑起票房的只有前50部电影,其收获的票房占总票房的80%,其中前12部电影收获的票房占总票房比例已接近全年总票房的50%。头部效应非常明显,而未来这一情况仍会加剧。

  一方面少数大公司专心制作爆款IP作品,走向影视的工业化,从而向好莱坞大公司靠齐;另一方面则是诸多中小公司专注于类型片,在中小成本上不断专注于生产黑马作品。这两端也将是未来影视市场的两个方向。

  内容+产业的升级

  不是每一部影视作品都能成为热门IP。

  虽然无论是大制作影片,还是中小成本影片,能够在市场上成功的都需要强有力内容的支撑。这都意味着未来的影视公司只能更加专业,也将全力以赴的把内容作为影视作品的核心,在内容的投入上将花费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入更为专业的团队。

  在未来,电影票房在电影收益的比重也将不断降低,这也将摆脱当下电影作品对票房的过度依赖。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对票房的依赖接近80%;而在北美市场,电影收入仅30%来源于票房,其余70%来源于电影衍生业务。

  电影过度依赖票房一方面会增加项目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产业不够成熟,产业在票房之外开拓的远远不够。

  而随着产业的不断完善,电影作品在单一的票房之外,也将走向产业化。而这对于电视剧也是如此,在收视率(播放量)之外,一些电视剧也会不断拓展其产业化之路。

  影视作品到产业能够成行,其关键是要让内容帮助产业落地并且直接2C,即直接面对消费者,实现用户的直接消费。

  与少量专注于IP的影视作品不同,影视产业化是一个用零售的落脚点做内容的思路。在这个思路下,核心的关注点是品牌的传播度和销售额。这也意味着,这并不是用影视内容的眼光看内容,而是站在影视行业之外,用外在消费的角度来看待影视作品。

  而从内容切入产业之所以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看来则是基于这五年时间里发生的三个重要变化:(1)在几乎所有的消费领域里,供应链都变得更加稳定和成熟;(2)随着物流产业发生的一些结构性变化,全社会的物流效率有了巨大的提升;(3)也是最重要的,消费习惯的剧烈变迁,在新媒体和全球网红达人的影响下,新一代消费者正在加速远离传统品牌。

  与此同时,要想做好影视内容的产业化,影视产业的人要比以往更加懂得消费产业,这也要求内部的团队必然要具备跨行业的背景和经验,这对于想走这条路的影视人来说就至关重要。因此与影视行业之外的人进行整合也将变得更为普遍。

  像当下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一些社群电商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其传统的内容输出的模式。而在一些影视作品上,内容+电商,内容与IP衍生品的结合也同样能够提升影视作品的价值。

  整合

  当前内地影视的公司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目前,全国注册的影业公司已经超过了5000家,影视公司有将近2万家,每年生产出的电影在700余部左右。不过虽然数量庞大,但盈利可观的影视公司占比非常低,每年上映的电影多达90%均处于亏本状态。这对于影视资源是一种浪费。而大量的公司过度分散并不利于作品的生产,也很难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作品。

  在好莱坞,从早期的八大电影公司的格局,到后来的六大电影公司,再到今年21世纪福克斯被迪士尼以713亿美元收购,完成五大的格局。也能看出合并也是当下内地影视公司的出路。

  对于头部影视公司而言,公司之间的合并与整顿将使得公司的运作能力变得更强,而更多资源的集中也有实力生产和运作更多的超级影视IP作品。像如今的迪士尼已经完成了多家公司的并购,丰富的IP也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影视作品,其影视帝国已经形成。而未来,内地的影视公司也恰恰需要这类超强的公司与之匹敌。

  当然影视公司的合并也更能抵御项目的风险,也能抵御外界的冲击来看。影视公司只有整合,才能实现1+1>2,才能驾驭好位于市场头部的超级影视IP项目,而不是单兵作战。

  除了头部影视公司出于超级影视IP的需要的合并,一些影视作品在产业化上的升级带来的影视公司与垂直行业里的人的整合也将带来影视作品价值的最大化,这同样也是一种合并,这也是产业升级中必不可少的。

  此外,在消费降低下,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也提出,今后的整合形式上也将呈现这几个趋势,比如“新网大”、季播剧集、竖屏短综的出现。

  随着付费内容对免费的内容精品化,网大的精品化也成为趋势,未来的“新网大”也将提升到“电影”的高度,成为电影的主流。而在渠道上,更多的作品将跨过院线直接以单次或单片付费观看的模式直接2C,完全有可能逐渐从旁支走向主流。

  而随着付费视频用户的高速增长,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也将成为可能。而未来它也将呈现这几个特点:12集一季的季播美剧模式会是主流模式,甚至有可能会出现6集一季的英剧模式;其次,季播剧的类型和受众群会越来越精准明晰,因为对窄众的强吸引要远比对广众的弱吸引更有价值;再次,未来剧集的投入会向大体量和小体量两端聚拢,中间成本的剧集会逐渐被淘汰;最后,单集小于30分钟甚至15分钟的短剧会出现,包括竖屏短剧。

  随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已经习惯了把长综切割成短综来碎片观看,竖屏短综也有可能形成一波机会。这也意味着短视频将更多的占用用户的碎片时间,将更多的取代长视频。

  可以说,在未来影视内容多样化,受众细分市场的建立,以及短视频、新网大对于影视作品的冲击,影视公司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此前大量的影视公司的出现并未能带来足够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而一些“有票房而无作品,有流量而无口碑”的作品的出现也并非一个成熟健康的行业中应该存在的现象。因此这种隐藏在影视行业内部的隐患迟早都会发作,只是如今随着热钱退去,泡沫刺破,外加政策的收紧,积压在影视行业的问题才显得如此迫切。

  寒冬终会过去,但春风也不是解药。影视人抱怨政策并不能掩盖其大量公司低利润甚至亏本的现实。在寒冬面前,影视人不应该只寄予政策的扶持和拯救这个行业,更应该看到深耕内容才是影视公司存在的价值体现,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作品才是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步的根本。

  随着这个行业步入正轨,外界的资本只会更多的涌入到这个产业。“钱不会变少,只会更多”,只是外界的投入会更加理性,对影视公司的要求也更加专业,流入影视公司的钱也只会更加集中。还在抱怨资本寒冬的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责任编辑:李昂

易凯 影视公司 影视作品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4 青岛银行 002948 4.52
  • 12-27 华培动力 603121 11.79
  • 12-26 华致酒行 300755 --
  • 12-19 上机数控 603185 34.1
  • 12-19 中山金马 300756 53.8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