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保定2月14日讯 (记者 苏琳) 70岁的王保柱是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西高庄村的村民。猴年正月初二早上8点刚过,他就带上自己的画作,来到“西高庄村农民新春书画展”的展厅。

  王保柱把画挂好后,便坐下又画了起来。

  八年前,王保柱患上老年痴呆。为治病,家里人四处求医却不见好转。

  村党总支书记王焕荣劝其家人带着他一起参加村里举办的音乐、书画讲座。

  2011年,王保柱参加了书画班、巴乌班、葫芦丝班。

  “嗨,奇了,身体竟然慢慢变好了。”尽管说话还不利索,手脚也有些僵硬,说起这些,王保柱仍很兴奋。他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每周4个晚上、每次两个小时的兴趣学习课,自己从不迟到、早退。他不求画的有多么好,只是喜欢这个氛围。

  ……

  2000平方米的大厅展出500多幅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西高庄村村民的书画作品。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我们就是要让村民们总有事情做,总有新的东西可以学,就是要把他们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王焕荣颇为得意地问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我们村,儿女见老爸老妈是要预约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我们没有时间。”64岁的王建国抢过了话题。

  王建国不仅学会了王保柱所掌握的技能,还学会了吹笛子、吹唢呐、拉二胡。“我学这些上瘾,根本停不下来,不愿意请假。孩子们就只能等我们哪天没有课来看我们。”

  “老人们有事干就开心,就没有时间抱怨孩子,孩子也就可以放心地做自己的事情了。”王焕荣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曾患老年痴呆的王保柱展示他的画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到,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展出了500多幅书画作品,全是村民自己的习作,作者从15岁到85岁。

  “村里出钱为我们办展览,让我有了当‘书法家’的感觉。”39岁的王鹤飞,村里令人头痛的“问题青年”。自打被“逼”着练习书法,就彻底变了。他从学写“守法”二字开始。现在王鹤飞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娶妻生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西高庄村党总支书记王焕荣说:“我们就是要让村民们总有事情做,总有新的东西可以学。就是要把他们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时间抱怨孩子。让孩子们放心地做自己的事情。”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说起西高庄村的变化,村民都会情不自禁地夸起村里老书记王焕荣。

  王焕荣,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一位外来的媳妇。

  西高庄村地处城乡接合部。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人均耕地不足0.1亩,年人均收入仅几百元,村集体欠账十多万元。

  1986年,西高庄村组建党支部,32岁的王焕荣当了“一把手”。上任伊始,王焕荣便发誓: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穷”字当头,根在哪里?王焕荣意识到,人才是村庄持续发展的动力。要发展经济,就得先解决“人”的问题,“育民、强村、为民”的治村理念渐成雏形。

  老人们学画画。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村子要发展,村民要致富,单靠仅有的几十亩地不行,必须下大力发展村办工业。”1987年,王焕荣带头从自家拿出5000元,筹集资金十几万元,办起了西高庄村第一家村办企业——联盟线材厂,当年赢利10万元。自此,王焕荣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便没有歇过脚。她带领村干部,先后创办了化工厂、净水剂厂、轧钢厂、服装材料厂、体育设施有限公司。随后,她又利用“城中村”的地域优势,果断转变过去以工业为主的村办集体经济,将目光聚焦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上,兴建了酒店、小商品批发城、老年公寓……

  “育民、强村、为民”,这6个字已被王焕荣深深地刻在心里。育民强村,最后的目标是“为民”,让西高庄村人都过上幸福指数高的生活。

  29年来,她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创造了村集体固定资产总值达3.5亿多元,年人均收入16800元的辉煌,使昔日贫困破败的西高庄村成为和谐富裕的全国小康村。

  老人们学书法。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做过教师的王焕荣,深知知识的重要性。1986年,西高庄村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民高中班,对全村40岁以下的村民进行培训,必须让高中学历成为村民文化水平线,王焕荣成了一个严厉的班主任,督促着村民向新型农民迈进。村里每年都选送优秀人才到北京工商大学、河北大学等大专院校进修,村里还制订了《在校学生奖励办法》,对获得各种奖励的学生给予奖励。2005年,为了解决幼儿上学难问题,王焕荣把村委会办公大楼腾出来,改建成“超达双语幼儿园”。

  村民们对文化课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9年来,西高庄村先后投入60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综合教室,设有图书室、党员活动室、民兵之家、老年活动中心。村里常年聘请老师开办法律、英语、企业管理等短训班,由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识向培训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迈进。学习,改变着西高庄村人的精神面貌,成为村里老少编织美好未来的“通行证”。

  王焕荣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人的素质是关乎发展的第一要素。29年来,西高庄村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广泛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和职业培训。通过经年累月的文化熏陶,西高庄人识大体、讲公德、懂奉献。文明的乡风民风,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