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欧盟来说,西巴尔干地区是其后院,攸关多种利益。首先是政治利益。西巴尔干纳入欧洲一体化框架,将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排斥其他国际势力;其次是经济利益。西巴尔干纳入欧洲统一大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欧盟的辐射力;再次是安全利益。由于长期战乱,西巴尔干很容易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欧盟担忧其成为国际恐怖主义进入欧洲的通道。
巴尔干火药桶又溅出了火星!随着12月初北约宣布正式邀请黑山加盟,停息了6年的北约东扩之路再次开启。这一事件也让原本就因叙利亚危机、乌克兰东部冲突等问题关系紧张的北约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
争端再起
黑山属于巴尔干半岛小国,16年前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南斯拉夫曾遭北约联军轰炸,当时仍属南斯拉夫的黑山也是轰炸目标。2006年黑山脱离塞黑独立后,即开始了加入北约的努力,并于2009年加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黑山国会也在今年9月通过了加入北约的决议。
黑山虽小,军力也有限,但它地处北约成员国克罗地亚与阿尔巴尼亚之间,拥有可以停靠大型军舰和潜艇的亚得里亚海深水港。因此,把黑山拉入北约阵营,将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在欧洲东南部的影响力。
实际上,黑山更加依赖俄罗斯。其人口中约有70%信奉东正教,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对于黑山和北约走得越来越近,俄罗斯在出言反对的同时,也一直发展与黑山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希望借此维持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近年来,俄对黑山的投资一直有增无减,今年上半年还名列外资首位。黑山经济很依赖旅游业,很多游客也都是来自俄罗斯。有分析人士认为,黑山明年将举行大选,不排除俄罗斯会暗中支持黑山反对派,促成久卡诺维奇领导的政府在黑山正式加入北约前下台。
然而,此次北约却也下了狠心。北约外交官明确称,迎请黑山入盟这一最新决定就是在向莫斯科发出信号,俄罗斯无法阻止北约的进一步扩张。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日前表示,正式邀请黑山加入北约是一个历史性决定,突显了北约对巴尔干半岛西部稳定的持续承诺。同时他再次确认,北约还向包括格鲁吉亚、波黑和马其顿等3个有可能成为会员的国家保持门户开放政策。然而,北约所做的这一切对俄罗斯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势必会出现激烈的博弈。
地缘价值
自古以来,巴尔干就是各大国和利益集团的角逐场,这与其地缘战略价值有直接关系。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对俄罗斯来说,巴尔干是与其本国传统利益攸关的地区,巴尔干的存在是俄罗斯“强国”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欧洲而言,巴尔干是欧盟东扩并实现一体化的需要。至于北约这个二战后的军事集团,看重的则是巴尔干的“军事—工业综合体”利益,这也是美国故总统、二次大战英雄艾森豪威尔在任满告别演说中首次揭露的北约扩张的主因。
“巴尔干”在土耳其语种意为“多山”,而在斯拉夫语中则意为“山沟和山谷”。这里遍布崇山峻岭,湍湍河流纵横,风光秀美。在这块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罗马尼亚、希腊、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斯洛文尼亚、黑山等10个国家。其中最大的为罗马尼亚,约23万平方公里,而最小的为黑山,只有1.3万平方公里。如果有朝一日科索沃独立成功,那么这个半岛上将出现第11个国家。
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为了摆脱奴役,巴尔干出现了内讧。到了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于是这一地区又出现了“外斗”。内忧外患使得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一百多年来,巴尔干发生了八次大的战争,小的战争不可数计。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激烈战场,还有至今硝烟未散尽的十年南斯拉夫解体战争(又称第三次巴尔干战争)。因此,巴尔干成了当之无愧的“欧洲的火药桶”。
它历来就遭遇外部势力的觊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尔干成为检验欧洲大国力量的一块“试金石”。英国和法国把它视为他们的保留地,而德国和意大利则将此地区视为其势力范围。尽管欧洲在巴尔干的地缘利益上有分歧,但是这4个国家都认为,巴尔干应该脱离俄国的影响,后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曾在巴尔干有相当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尔干的地缘重要性有所下降,因为,希特勒的主攻方向和同盟国的战略优先均不在这一地区。二战后,由于政治、战略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巴尔干的地缘政治重要性持续下降。虽然巴尔干国家的经济在战后有了明显发展,但依然落后于欧洲水平。不过,当时虽然巴尔干没有吸引力,但欧洲仍然没有选择放弃。直到冷战之后巴尔干之所以再次受人瞩目,是因为这一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危机从反面反映了欧洲一体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
俄政策演变
南斯拉夫原是巴尔干半岛上一个最强大的统一国家,即“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涌动的背景下,南联邦一分为五:原定联邦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马其顿4个民族共和国于1991年6月至11月间相继独立;1992年4月27日,原南联邦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了现在的“南斯拉夫联合共和国”。而科索沃当时只是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
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执掌了俄联邦大权。为了实现在西方大量援助下进行经济改革、尽快达到经济振兴和融入西方“富人俱乐部”的目的,叶利钦政权奉行“依附西方”的对外政策。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俄罗斯表态支持西方对南制裁,支持西方在波黑设立禁飞区的决定。从1992年上半年起,俄罗斯陆续承认了前南一些共和国独立。
然而,“依附西方”的政策很快受到来自国内的批评,且西方承诺的援助成了空头支票,深感失望的俄罗斯在1993年表示,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开始在波黑问题上公开反对西方。
1994年1月北约开始启动东扩步伐,同时决定加大对波黑内战的干预。2月9日,北约在未向俄罗斯通报的情况下,向波黑塞族发出最后“通牒”:塞族必须在2月20日之前撤出部署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市的重武器,否则将遭到北约的空中打击。北约的做法引起俄罗斯强烈不满。1994年12月2日,俄罗斯首次在联合国安理会使用否决权,反对西方提出的对南斯拉夫实施进一步制裁的议案。这标志着俄罗斯与西方的蜜月已经结束,这也是俄罗斯独立后在国际热点问题上与西方的第一次较量。
波黑内战结束不久,科索沃地区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此时的俄罗斯自认为深受西方大国歧视,对科索沃事态的发展特别敏感,他们支持塞尔维亚的立场,极力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南联盟内政。
1999年3月24日,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俄罗斯的反对,悍然发动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这使得俄罗斯与西方冲突更为激烈,俄罗斯国防部决定派遣7艘军舰进入地中海双方交火地带。然而,俄罗斯领导人很快意识到一个问题:刚刚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冲击的俄罗斯经济尚未复苏,急需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输血,根本无法在军事上卷入这场冲突。最终俄选择在外交上与西方斡旋。
在轰炸不断扩大下,北约的态度则越来越咄咄逼人,给南斯拉夫造成巨大损失。而这场空隙却让俄朝野震动,俄不少人把科索沃看做是“塞尔维亚的车臣”,进而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西方能对南联盟动武,迫使一个主权国家按照他们的方式来解决科索沃问题,那么有朝一日也有可能通过武力来胁迫俄罗斯根据他们的意愿去解决车臣问题。这一推测使得那些对西方存有幻想的人猛然惊醒。
科索沃战争结束后,俄罗斯依然十分关注南联盟的存在和发展。在经济上,俄罗斯也给予南联盟力所能及的支持,向其提供价格优惠的石油和天然气,贷款1亿美元帮助南联盟恢复经济,并在2000年8月和南联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规定5年内两国间取消所有关税。
不过,西方大国仍在干涉南联盟的内部事务。由西方耗资2500万美元支持的反对派经常在南斯拉夫境内聚众闹事,不过,并未影响1997年上台的米洛舍维奇总统领导的政府。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10月开始,南联盟出现突变,选举法改变后,反对党联盟在选举中获胜,米洛舍维奇突然败选让俄措手不及,而西方大国乘机向新政府提供经济援助并施压南联盟。
此时,普京已经上台,他游走各处,呼吁在南联盟内解决一切争端。随着科索沃烽火暂熄,马其顿又风云突起,但不管局势多么复杂,俄罗斯总表现出一种“不轻易退出巴尔干”的态度,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美国的经济算盘
相较于俄罗斯,作为冷战产物的北约,也在不断推进自己的新战略。最初,北约的基本使命,就是以“集体防卫”遏制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然而,随着冷战的终结以及南斯拉夫危机,北约已不再把综合实力远不及苏联的俄罗斯视为主要威胁。美国决策层开始布署全球战略,以确保美国长时期的霸主地位。对于美国来说,北美洲是它的根据地,拉丁美洲是它的后院,非洲尚是一块拎不起来的“破碎大陆”,而惟有处于它左右两翼的欧亚大陆,是它称霸全球的“心腹大患”。于是,控制欧亚大陆成了美国新的全球战略的核心,巴尔干、阿富汗、亚太成了其军事战略部署的关键地方。
美国积极策划和推动北约东扩,就是“冷战”后的一场更大规模的资源争夺战,在他们看来,如果当初科索沃战争能得手,就可以把俄罗斯挤出巴尔于地区,美国和北约国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该地区的经贸和军火市场。
对美国而言,中东欧的军火市场极具诱惑力,二战后该地区一直是俄罗斯军火销售的重点。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北约,并开始按照北约入盟的标准改造军队,导致中东欧军火市场急剧扩大。据估计,首批加入北约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仅更换战斗机就需花费100亿美元。科索沃战争在扫除北约东扩障碍的同时,也将把大把的军火订单交给西方,主要是美国。
按照当时的预估,到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美国在该地区军火市场的份额将上涨10%至20%,占据该地区垄断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极力打压俄罗斯的终极目标还是图谋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俄自然资源的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现代西方军事理论家认为,要想利用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必须首先削弱俄罗斯,把他肢解成数个国家。美国图谋俄罗斯的目标,是不断扩大美国消费品和农产品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使俄罗斯充当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原料出口国,特别是能源出口国的角色。
此外,通过科索沃战争,西方要达到的经济目的还有向东扼制俄罗斯由黑海进人地中海的咽喉要道,进而保护美国在黑海的石油利益;向南可以加强北约南翼,遏制中东北非不驯服的产油国,确保中东石油通道畅通无阻。在科索沃,美国积极发动战争,通过这场战争,美国不仅能巩固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继续获取更大和长远的全球垄断性经济利益奠定基础,而且可以为美国军火产品打开市场,带来巨大的战争利润,进而刺激美国内需求,创造就业机会。
据称,科索沃战争可以给美国军火商换来数百亿美元的军火出口,并带来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此外,通过科索沃战争美国可加大对欧洲经济的控制,突出美国经济的优势地位,巩固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经济霸主”地位。科索沃战争再次证明了经济利益是战争的根本动因这个永恒的真理。
当北约将目光跨越大西洋和地中海“传统防区”,投向了阿富汗甚至亚太地区后,俄罗斯也开始逐渐恢复元气。直到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使北约重新发现了“集体防卫”的重要性。不少北约国家认为,俄罗斯之所以敢以武力“鲸吞”克里米亚,正是因为乌克兰不是北约成员国,头顶上没有“集体防卫”这把“保护伞”。英国首相卡梅伦呼吁,重新确认“集体防卫”,使北约“回归成立之初的意义”将是北约的核心议题。从此,北约的目光再次从阿富汗转移到了俄罗斯身上。
目前,北约所做的就是招纳新成员。冷战结束后,北约从1999年到2009年共分三次吸纳了12个中东欧新成员国。当北约打算吸纳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时,俄罗斯再也无法容忍,毅然出兵克里米亚,以一记重拳彻底惊醒了北约“续扩”的“春梦”。
北约尽管暂停了东扩脚步,以免彻底激怒俄罗斯,但它并未甘心就此罢手,对盟友及伙伴关系的界定和运用反倒更为清晰了。虽然拉斯穆森一再强调北约坚持1997年与俄签订的“基础条约”,不会将俄视为敌人,但北约在“事实上已认定俄为当前最大威胁来源”。
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之后一直对巴尔干虎视眈眈,这其中还是利益因素使然。俄罗斯媒体曾报道,巴尔干除了战略地位重要,还是北约将军们的“钱袋子”。比如,北约武装力量前总指挥韦斯利·克拉克将军,他在前南斯拉夫共和国投入的资金数量超过了50亿美元,这也使得北约不会对巴尔干善罢甘休。
在南斯拉夫的科索沃战事发生不久,克拉克退役并立刻开始从事银行方面的生意。但他和科索沃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割断,隶属韦斯利·克拉克的“埃维迪迪”公司向科索沃政府提出允许开采煤炭的申请。而煤炭是科索沃最为主要的资源,在石油市场动荡不安的背景下,生产合成燃料有着很广泛的市场前景,这其中就包括使用煤炭作原材料。据估计,科索沃的煤炭储量大约有160亿吨。
未来走势
虽然,欧盟在把巴尔干地区纳入西方势力范围这一点上与美国是相同的,但它还是急于想使巴尔干地区尽快稳定下来,从而为实现强大统一的欧洲的最终战略目标扫清障碍。
对欧盟来说,西巴尔干地区是其后院,攸关多种利益。首先是政治利益。西巴尔干纳入欧洲一体化框架,将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排斥其他国际势力;其次是经济利益。西巴尔干纳入欧洲统一大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欧盟的辐射力;再次是安全利益。由于长期战乱,西巴尔干很容易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欧盟担忧其成为国际恐怖主义进入欧洲的通道。
然而,当前,在西巴尔干地区进行利益博弈的世界力量主要有欧盟、美国、俄罗斯和土耳其,虽然起主导作用的是欧盟,但其他势力也不容小觑,稍有不慎,将关系到地区和平以及整个欧洲的稳定与繁荣。
其实,欧盟早就意识到,如果不改变策略,在西巴尔干地区实现欧洲一体化很难。于是,从2003年开始,欧盟正式对西巴尔干国家打开大门。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和谈判,克罗地亚率先于2013年7月加入欧盟,成为欧盟的第28个成员国。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陆续获得欧盟候选国资格,其中黑山和塞尔维亚均已开启入盟谈判,科索沃也完成了《稳定与联系协议》的谈判,但尚未签署协议。
虽然欧盟最终在西巴尔干地区实现欧洲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但近年来,受欧债危机拖累,欧洲患上了“扩容疲劳症”。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2014年上台伊始就明确表示,近5年内,西巴尔干国家不可能入盟,但欧盟的大门也不会关闭,欢迎和支持西巴尔干各国达标入盟,从而给予西巴尔干国家“中长期入盟前景”。不过,欧盟的新机遇在于,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当前正遭遇来自欧美的经济制裁,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又影响了其能源出口收入,且俄罗斯与土耳其关系紧张,对欧盟来说,收复西巴尔干正当时。
德国于2014年下半年专门举行西巴尔干国家首脑会议,斥资100亿欧元启动“柏林进程”,通过大力投资改建和扩建西巴尔干地区的交通、能源、电讯等基础设施,计划于2030年实现与欧盟基础设施的对接,此举主要旨在抵制俄罗斯势力的强力重返。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