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沈阳:由盛京皇城到现代工业重镇的蜕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 00:04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见习记者程景亮 本报记者孙智

  

沈阳:由盛京皇城到现代工业重镇的蜕变
沈阳:由盛京皇城到现代工业重镇的蜕变
沈阳:由盛京皇城到现代工业重镇的蜕变
见习记者 张雷/摄
沈阳:由盛京皇城到现代工业重镇的蜕变
沈阳:由盛京皇城到现代工业重镇的蜕变
从沈阳怀远门巍峨的牌楼东行500米,一圈雄浑的红墙将过往车辆的喧嚣和人流的聒噪阻隔在外,这一片相对静谧、舒缓的所在就是沈阳故宫。

  百米之外,是一处尚在施工中的地铁出站口。

  红墙、青砖、古朴的琉璃瓦,俊男、靓女、变幻的霓虹灯;385年前,努尔哈赤一路征尘“出东京往沈阳”,在这里大兴土木。

  这是目前仅存的由汉以外民族建造的大型宫殿建筑群。

  于蓦然间不经意间的一瞥,闯入眼帘的总会有那依然骄傲并伴有些许苍凉的影子。不同于吴哥古城的片段性遗失,也不同于圆明园那样消失殆尽。从1625年到2010年,绵延385年,虽早已物是人非,但沈阳故宫并没有消失在肆虐的战火中,也没有迷失于钢筋水泥的丛林里。

  她魅力依然。她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没有沈阳故宫就没有沈阳城。”

  著名文化学者、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断言:“先有沈阳故宫,后有沈阳城。”

  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盛京城阙图》(以满文标注的沈阳城池及城内主要建筑的示意图,绘制于清康熙中期至乾隆初年)是支撑武斌观点的佐证。

  辽阳沈阳双城记

  沈阳,沈水之阳。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早在7000多年前,沈阳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本土先民新乐人,在这里农耕、渔猎,生息繁衍,创造了新乐文明。

  今天,在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龙山路北侧、新开河以北的高台地上,依然保留着新乐人的生活遗迹。

  但无论战国七雄还是三国曹魏时期,沈阳一直都是以模糊的影像出现在历史的角落,直到1625年农历三月初三。

  那一年,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并以今天的沈阳故宫为圆心,建造八门,改城内十字形大街为井字形格局,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城运动。沈阳东北中心城市的地位也正式确立,一跃成为历史名城。

  而此前,辽阳才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沈阳只是辽阳的卫城,面积尚不及辽阳一半。

  辽阳现位于沈阳西南方向67公里的太子湖畔,当时是辽东都司规模最大的城池。

  “周围二十二里二百九十五步,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周围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城门九。”

  从萨尔浒迁居辽阳不到半年,努尔哈赤就在辽阳旧城东约八里太子河畔的山岗上修筑新城,命名为东京城,作为后金的都城。

  关于东京城的规模,康熙二十年(1681)《辽阳州志》曾有记载:“东京城周围六里零十步,高三丈五尺,东西广二百八十丈、南北袤二百六十二丈五尺。城门八。”

  1625年,即便东京城已近竣工,其规模也足以供当时的女真部族生活,但努尔哈赤还是再次动了迁都的念头,这次他相中了沈阳。沈阳也就此成为清入关前最后一座都城。

  清入关后,沈阳从首都降为陪都,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但经过短暂低迷之后,沈阳又迅速成为我国北方拥有大量余粮的富庶地区。甚至还形成了一些以沈阳为中心,以粮谷交易为特点的新兴港口城市与集镇。

  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商品贸易需求的加剧,沈阳的经济进一步繁荣,开始逐步向商业型城市转变。同时,沈阳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政局也更加稳定,经济发展扶摇直上。并凭借陪都的特殊地位和优越条件,逐渐成为支撑中国北方环渤海地区港口城镇与港口贸易的腹地,与今天沈阳经济区的形成颇有些相似。

  正因为如此,当今史学界一直有一种声音,称努尔哈赤为“现代沈阳城市之父”。

  皇城根脚下的商业街

  2010年6月13日,54岁的张桂茹像往常一样,骑着“倒骑驴”(一种三轮板车),载着刚出锅的粘玉米来到沈阳正阳街与中街路的交汇处,这里就是《盛京城阙图》中标注的沈阳故宫所在地,也是今天沈阳最著名的商业区。

  那天张桂茹忽然发现,刘老根大舞台南面,那个一直隐藏在绿色苫布和脚手架后面的庞然大物,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一幅巨大的铜质浮雕紧密地贴合在一座商城墙体上。浮雕长约17米,高3米有余,占据了商城朝北方向的整个墙面。

  浮雕上,当地人可以找到老边饺子、马家烧卖、胡魁章笔庄、大舞台等打小就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俨然是将昔日中街商业贸易繁荣景象拉进了现实。

  与今天的沈阳中街相比,虽然当时的市场商品种类和营销手段等方面无可比及,但在重农轻商的封建王朝,如此繁盛的民间贸易却别有一番悠然韵味。

  “先有沈阳故宫,后有沈阳中街。”武斌“先有沈阳故宫,后有沈阳城”的理论,在这条长1500米,有着380多年商业传奇,东北地区最早的商业街也同样适用。

  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沈阳故宫北面的四平街也就是今天的中街成为沈阳城最早的商业地带。

  当时,努尔哈赤按照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王宫之左是祖庙,之右是社稷坛,王宫正面朝南,后设市场)之说,将过去的“十”字型两条街改筑为“井”字型四条街:即今日的沈阳路、中街路、朝阳街、正阳街。中街路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与沈阳故宫西面的“怀远门”和东面的“抚近门”遥相呼应。

  今天,钟楼早就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鼓楼也化身为公交车站点,时刻提醒着现代人它的存在。

  1626年9月1日,皇太极在沈阳故宫登基。此时,久经经历战乱之苦的关东大地急需一段平和时期以休养生息。于是,皇太极广施“天恩”,为沈阳中街举行了盛大的开街仪式。

  此后,沈阳的民间贸易开始日趋繁荣,由八门八关连接的市井街头也先后成为商贾云集的地方。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是沈阳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计划经济时期,在这条商业街上,有一家名为“商业城”的国营商场,曾创造过单体店年销售额全国第十名的奇迹。1996年一场莫名的大火将这家商场付之一炬。虽然经过整修,今天该商场依然存在,但面对周边措不及防之下冒出的各色现代化大型商贸中心,却已然难现昔日的辉煌。

  张氏父子与沈阳故宫

  距离沈阳故宫数百米之遥,有一处占地3.6万平方米,融合了中国传统四合院与欧洲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府邸。

  今天,每当说起这里的主人,沈阳当地人会不约而同地用到“传奇”一词。

  1928年6月,沈阳东三省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展览,几天时间就吸引了数万人前来参观,当时沈阳的人口只有100万人左右,可谓盛况空前。

  展览的主要展品是当时著名画家杨令弗到北京临摹的历代帝王画像。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总共临摹了96张画像,每张画像博物馆向杨令弗支付80块大洋。

  但吸引人们的并不是这些博物馆斥巨资买来的画像,而是东三省博物馆本身。

  1926年,当时张作霖大权独揽,有人向张作霖提出仿照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博物馆。当时博物馆在西方很时兴,张作霖便动了心。随即拍板决定成立东三省博物馆,即今天的沈阳故宫博物院。

  皇宫历来是禁地,沈阳故宫历史上首次向公众开放,充分满足了人们对神秘皇族的猎奇心理。但是,只展览了几天,更多游客希望进去参观时,展览却关闭了。

  几乎同一时间,东北军在关内作战失败,而张作霖回沈阳时被日本人炸死,东北局势更趋紧张。从关里退回来的军队,把沈阳城住满了,只要有空的地方,就会有军队,沈阳故宫里面也住进了军队。

  张学良主政后,面对博物馆陈列室被军队所占,筹备工作基本陷于停滞的状况,即在1928年冬,下令撤出驻军。在其授意下,当时的奉天省公署与军方交涉,大部分被占宫殿得以归还博物馆。

  此后,张学良还聘请自己的老师、满族进士金梁为馆长,主持沈阳故宫的修缮筹备工作。金梁曾于清末在沈 阳故宫任职。

  经过张氏父子近3年时间的筹备,1929年4月,沈阳故宫终于正式对外开放。

  “那时候逢每星期日、节日和纪念日,故宫都对外开放,平时如有要求参观的团体和重要人物,经馆方同意后可办理特别参观手续。”

  现在,当地老人回忆起那段历史,掩藏于皱纹之间的缅怀、自豪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据说,当时为了增添博物馆的国际韵味,张学良甚至模仿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在故宫附近建了一条街道,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沈阳故宫的保护,张氏父子功不可没。”武斌认为,军阀割据时期,张氏父子成功扮演了沈阳故宫守护者的角色,就其所能,使盛京皇宫以博物馆的形式继续存留于世间,尽到了历史的职责。

  沈阳故宫走向“后申遗时代”

  沈阳故宫不但见证过沈阳从边陲小县到盛京皇城的蜕变,同样也亲历了沈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苦楚。

  历史每个时间段,无论其跨度大小,总能找到相应的一两个关键词予以概括。如果把上世纪90年代切割为一个片段,痛,是唯一的关键词。

  但历史终究是业已发生了的过去,不可以叙述,仅仅可以感知。

  当沈阳适应了转变后的新角色之时,沈阳故宫也扬起了走向现代化的风帆。时间节点定在了2004年。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斌将此后的沈阳故宫定义为“后申遗时代”。

  根据申遗成功之后的新形势,武斌适时提出了“在世界遗产水平上认识和管理沈阳故宫”的主张,学习引进世界遗产事物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按照国际规范和惯例,对一流的遗产做到一流的保护、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展示、一流的服务。

  “沈阳故宫作为全国仅存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艺术价值,值得深入地挖掘和研究。”

  武斌将建设“研究型博物院”的理念作为办院方针,主张把学术研究作为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把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以学术研究的形式统领博物馆的业务工作,其要领是把工作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

  几年来,武斌先后组织沈阳故宫的专业人员制定科研计划,创办并公开出版了《沈阳故宫博物院刊》、《沈阳故宫志》、《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八十年》,每年一部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年鉴》、二十卷本的《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粹》、《沈阳故宫文库》等。

  经过努力,沈阳故宫“研究型博物院”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在院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外也树立起良好的学术形象。

  此外,武斌还积极推动文物藏品的“请进来,走出去”,推进沈阳故宫博物院对外的交流与沟通。

  当一系列创新思维付诸实践后,2006年沈阳故宫吸引游客达100多万人,而2004年以前,这一数字是50万。

  “沈阳故宫是沈阳最为醒目的文化名片,时代在进步,沈阳在发展,沈阳故宫只有跟上时代的节奏,才能顺应历史的变迁。”武斌认为,沈阳故宫是沈阳的文化名片,表达的是沈阳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现代文明中体现传统的智慧,发挥沈阳故宫的文化作用,用沈阳故宫展示沈阳文化形象,是“后申遗时代”赋予沈阳故宫的使命。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