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罗中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6日 03:45  重庆晨报

  

罗中立
今晚去看 罗中立
罗中立
罗中立
罗中立
罗中立
罗中立

  这是他首次在重庆举办个展 历次转型作品集中展示 雕塑作品首度亮相

  10位顶级艺术家学术展亮相重庆

  今晚的黄桷坪将写进中国艺术史。一场名为“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档案”的大型学术展览今晚在四川美院黄桷坪校区的坦克库亮相,作为东道主的川美院长罗中立是这个系列展的首位画家,随后将有中国当代艺术的9位大家携他们的“当家宝贝”在一年的时间内在这里相继举办个展。这一展览在国内尚属首次。本报是中文日报全程媒体合作伙伴。

  在这十位艺术家中,有当年的川美的老同学,比如罗中立、周春芽、高小华和何多苓;从黄桷坪走出的艺术家张晓刚和叶永青;还有川美的客座教授王广义和方力钧;以及两位独立艺术家崔岫闻和张大力。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十个人的个展将每隔一个半月左右,在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陆续开展。

  像《实验报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档案》这样大型的学术展览,在国内还是首次。展览的前言这样写道:“其目的旨在对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来值得记录的重要艺术思想和现象进行有效的梳理,并呈现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累累硕果。”

  就像塞尚在一个杯子里找到了静物的生命,而梵高在光影中找到了色彩一样,我在中国传统和民间的文化里找到了部分可以借鉴的元素,也在对现实和想象中的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找到了人文关怀里闪烁的主题。对同一题材和画面的不断言说,并在言说中转换并强化出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或许就是我想表达的思想。———罗中立

  作为“东道主”,有关罗中立的《实验报告》将第一个登场。今晚,汇聚罗中立三十年艺术历程的个展———《语言的轨迹》将在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的1号、2号展厅里率先亮相。熟悉罗院长的人都知道,他在艺术圈里十分低调,这一次《语言的轨迹》,竟然是他15年来的首次个展,也是在重庆的首次个展。

  “我总觉得办展览很麻烦,有点时间总想多画点画。”昨日下午,站在一号展厅里,罗中立忙碌地指挥着布展。从一盏灯的调试,到一张文字条的字体大小,他都要一一审过。在此间歇,罗中立破例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地上摆满了准备上墙的大幅画作,家人、学生都来帮忙,偌大的展厅里满是紧张的气氛,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为今晚罗中立的首次个展作冲刺。

  《父亲》之后画风转型

  让罗中立有点耿耿于怀的事情,就包括别人一直在拿油画《父亲》说事。这件1980年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一举夺金的作品,在美术史上也留下了它的地位。不过就像演员被角色鲜明的代表作品所禁锢一样,这么多年,油画《父亲》反而成了罗中立在艺术上想摆脱的阴影。

  “也不是烦,《父亲》是一个个例,那是在特殊的历史背影下、特殊的意识形态下创作的一幅特殊的作品。”罗中立告诉记者,其实他的转型从《父亲》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野草画会时期。例如他在1981至1984年间创作的“故乡组曲”系列,同样是描绘四川大巴山农人的画作,不过这组作品却不像《父亲》那样将农民的形象典型化、概括化,而是描绘农民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呈现了农民生活中最为真实的一面。这样的主题一直贯穿罗中立这30年来的创作,虽然他的画作风格一直在变,越变越前卫。

  “语言的触点、编织的文化、显现的思想。”罗中立用这三个关键词概括了自己创作的三个阶段,顾名思义,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转变中追寻自己的艺术语言。接受采访时,罗中立的身边就放着一幅他2002年创作的《吹灯》,夸张的造型加上丰富的色彩,虽然大巴山生活情趣和农民的质朴依旧,但在画面语言上,你已经看不到一点《父亲》那般写实的影子。

  雕塑作品惊艳出场

  “其实这三个阶段是有联系的,那就是对底层人的关注和对艺术的思考。”这么多年来,罗中立的创作始终围绕大巴山的乡土生活,就如同沈从文的凤凰和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样,成为他原乡情怀的标志。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语言的轨迹》展出的罗中立作品,分成两个厅来布置。1号厅主要是架上作品,以时间为轨迹的20多幅大尺幅的画作,还有数十件尺幅较小的作品。最令外界感兴趣的,是这次展览,还展出了罗中立三十年艺术历程中的大量手稿。从这些手稿中,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罗中立在创作时的构思。

  一走进坦克库的2号厅,记者就被数排色眼凝重、表情各异的玻璃钢雕塑所吸引。这些雕塑中的大巴山农民,或背着孩子,或吹灯睡觉,夸张的造型和他近期的画风十分相似。罗中立则告诉记者,这些玻璃钢雕塑是他从平面转向立体的艺术尝试,大概从3年前就开始做了,这次办个展是首次公开亮相。可以这么说,这次办个展,罗中立把自己压箱底的宝贝都拿出来了,足见他的重视程度。

  罗中立画画有个特点,那就是他画画不像其他一些艺术家,会在画面的背后备注写上创作时间。比如一幅画,他只记得大概是哪一年画的,所以他的画作只能是分创作阶段来摆放。

  部分作品将移师京城

  “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强大,相应的是,我们在文化、在当代艺术上也应该体现出一种强势和自信。”说到这次参与《实验报告》展览,罗中立提到一句流行语———软实力。他认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也应该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罗中立认为,从国家到城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文化建设也应该和城市的发展相匹配。在过去,川美似乎偏安于重庆一隅,做着小圈子的展览,过着小圈子的生活,似乎与大众生活无关。在罗中立倡导下,川美越来越多和身处的重庆这座城市频繁发生着关系。开放的校园文化逐渐扎根,罗中立告诉记者,他也希望借本报这样的传播平台,让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真正影响到重庆普通市民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这次罗中立个展结束后,部分作品将移师中国美术馆,与当代艺术研究院首批成员作品集体展出。

  展讯

  展览名称:

  《语言的轨迹》罗中立个展

  展览地点: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黄桷坪)

  展览时间:

  6月26日-7月16日

  开放方式:

  免费开放

  本版文/本报记者 冯伟宁

  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锦旗

  罗中立雕塑作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