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齐岸青
“在规则之下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经济视点报:你做了很多的职业,最早的时候是工厂、青年团、杂志社副总编、河南省文联专业作家,然后是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原国际文化公司总经理、郑州市文化局局长,还曾经是郑州、开封两地的市长助理,现在又任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在这么多职业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齐岸青:我觉得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有时候是自己的选择,有时候是社会的选择,不能说我更喜欢什么。
经济视点报:那按照自己的兴趣点来说呢?
齐岸青:自己的兴趣点是变化的,我经常给自己定型是一个书生。我觉得最终还是回到书桌上,可能心性也在这儿。
但是很多朋友评价我不只是一个书生,评价很多,可能是我骨子里面相对比较躁动。要不怎么老是在选择?基本上平均3~4年换一个职业,社会上的职业我好象都尝试过。
经济视点报:你的经历跨越了学、商、官三种身份,等于说你自己比较认同的还是“学”?
齐岸青:相对是一个矛盾。我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书生,不是学者,我觉得书生跟学者不一样,学者比较严谨,应该善于教导,书生就是自己的心性,说是潇洒的一面或者是有自己的一些嗜好,可能有些嗜好是不良的,有些嗜好是很好的。
当然其他的行业我也不反对,我觉得当官也好,当个好官,当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官;做商人,我觉得要做一个让别人信得过的商人。我从商,大概近20年了,我觉得我最满足的就是别人说“和齐岸青做生意用不着签合同”,我觉得这是对我最高的一个评价。
经济视点报:这种想法是不是还是文人的表现?
齐岸青:主要还是一种习惯。从小爸爸妈妈教育不要乱拿别人的钱,一生不要欠别人的任何一分钱,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经济视点报:背负太多道德和文人情感,是不是与商人追逐利润的本质追求有冲突?
齐岸青:道德与逐利并不矛盾,商业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但是你在追求利润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对待别人、对待自己却是有很多做法。我用的办法很简单,和任何人合作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对方有利益了,你才能把一件事情做成功。
经济视点报:作为文人,你怎么看待钱财呢?
齐岸青:在工资很低的时候也没觉得自己缺钱,这可能是一种心态吧,有钱也能花,没钱也能过,对钱没有特殊的感觉。
经济视点报:你的职业经历是从书桌上开始的,最早的职业应该是杂志社?
齐岸青:最早在第一拖拉机工厂,在党委办公室。后来到青年团,青年团以后到了杂志社,然后是文联专业作家。
经济视点报:第一次大的职业转轨是1988年,到中原国际公司任职,由文转商?
齐岸青:是1987年底,那时候作家都到其他地方兼职,其他作家都到县市去兼任副县长、副市长、副区长,当时正好中原集团正在筹备,我就去兼职中原文化公司的副总经理。
经济视点报:从商以后与以前的从文有什么不同?
齐岸青:首先是个人的压力,我觉得作家你可以自由地宣泄自己,可以比较放松的褒奖别人,或者别人褒奖你。青年作家,到处有约稿,有讲课,尽管自己不夸张,还是比较沉浸在这个(感觉)。然后突然去做企业,过去没有求过人,而经商你可能要求助于很多人。
经济视点报:它是不是也对你有所改变?
齐岸青:后来做企业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以自己的性情来去做一些事情,应该以大家的利益、公司的利益来选择做事情的方法、方式。因为你要对这个企业负责任。我也是经商好多年以后,突然意识到我应该这样,那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变化吧?
经济视点报:应该说有文到商的理念性的改变对你影响很大?
齐岸青:对。后来我回到行政部门工作的时候,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按照政府与组织的规则办事,在规则之下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能把自己框定在单一的色彩、固定的模式下去思考。我不能丢掉这点,因为我不会放弃书桌,如果把这一点丢掉了,可能就写不出东西了。
经济视点报: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但在你心里最终还是要回到书桌边?
齐岸青:是的,我最喜欢的还是书,而且是低质书籍,有很多藏书,以前无论我走到哪儿,这些书肯定是要跟着我的。
经济视点报:是一种心理暗示?
齐岸青:有这些因素。但现在不再把书搬来搬去了,想把它们捐出去。
经济视点报:2003年开始调任郑州市文化局局长,又开始从政之路。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文化局局长这个职位对你一些理念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齐岸青:做文化局长我觉得是给我带来了一种平台、一种可能性。市委市政府选择我的时候应该是考虑到了我在文化市场、产业上的一些经验,是希望我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找到一条通道或者一种实验,看能不能在这个领域里面探索。
对我个人而言,文化局长就是一个名号,但他是一个事业的平台。我告诉大家,我要做“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局局长”,但这句话指的不是我个人,而是说郑州市文化局要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我和我的同事们应该也做到了。
“文化产业缺的不仅是钱”
经济视点报:后来任文化局局长时开始实施郑汴洛文化工程,成立郑州市第一家歌舞剧院、开放博物院,但最成功的作品应该是《风中少林》。
齐岸青:《风中少林》是一个城市的梦,一个英雄的梦,一个历史的梦,我仅是起到了一个执行者的作用。《风中少林》的成功,说明好东西是有市场的,有市场的东西也一定要有一个好环境,过去是把它割裂了。
经济视点报:现在的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市场化运作的同时,是不是也承载着很多政府使命?
齐岸青:我们形容它是河南文化产业的轻骑兵。
经济视点报:包括你以前做的一些事情还有现在的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都有一定的政府背景,你在产业化和政府背景之间如何平衡?
齐岸青:我觉得不矛盾。因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沟通,关键看怎么去做,怎么达到一种默契。有时候每个人的位置不同,站的高度不同,处理事情的时间、顺序或者方法、方式也不同。但政府要求的并不一定都不是市场化的,它一定有一个结合点,关键是看我们怎么样去做。
政府会引导我们,但政府不会什么都去做。文投有政府的背景,但文投没有任何垄断性的资源,我们也要到市场上寻求机会,当然,我们不会把文化的东西都包揽了,会寻求广泛合作。只有整个社会对文化产业都有了投资的热情,文化的事情才能搞好。
经济视点报:按照你的设想,文投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和规划?
齐岸青:河南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在文化上,对河南整个文化产业来讲,从长远、从宏观上我是充满信心的。郑州现在还不是一线消费城市,没有在年轻人心中达到那样一个消费水平,但如果我们把文化做好、把文化放大,河南会变成全国的一线省份,郑州会变成全国一线的城市。比如郑州现在是全国的第八大古都,郑州因为有了古都的定位,有了商都的称号,她的文化概念更完整了,包括河南也是这样。嵩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我们原来的文化资源越来越被放大。而正是这种最传统的东西,恰恰是能成为最时尚的东西。
我们最近正在规划一个艺术村的建设,给传统的民间艺术一个空间,我认为艺术设计和商业化运作一定会把最传统的东西做的更好。比方说朱仙镇的年画、淮阳的泥泥狗,它那种夸张的造型、绚烂的色彩、内在的图腾崇拜,都是人文精神的张扬,实际上现在的艺术很多东西都是从它们那里吸取的营养,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意识到开发,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工艺上,我们没有去把它放大,这个东西将来如果真正能与商业的投资平台结合,释放的能量是很大的。我说的这是一个点,它还有很多点。它一定会非常精彩,不单单是在文化上。
我觉得文投将来应该通过建立一个基金来搭建一个平台,然后把这个平台放大到每个省辖市、放大到全省。这样使文投真正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投资的一个平台、一个积聚点。
第二个就是我们会和旅游结合、文化大遗址的保护结合,搞文化园区,当然文化园区内也包括娱乐设施的布局。
在影视方面,我们现在正投拍《客家人》。
文投公司将来一定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公司,它一定是一个全国性的公司,因为文化产业的投资没有边缘、没有范围、没有界限。如果我们只在河南做,永远做不大,中原文化必须走出去,河南的文化才能完整定义我们这块土地。
经济视点报:文投是定义成一个做实业的公司,自己投资一些产业,还是定义为专业的投资公司,类似于针对文化产业的风险投资公司?
齐岸青:任何东西都可以试,你可以把它做成一个纯粹投资的公司,在金融市场上长袖善舞,去引导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投资范围可以放大,可以投在上海,也可以投在境外。
也可以做成一个在实战方面非常富有经验的公司,做实业。
经济视点报:一个湖南卫视都可以带动它整个娱乐产业的发展,山东和安徽拍电视剧也都挺成功的。前段时候河南也拍过一些电视剧,但是一直都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块的原因主要是什么造成的?
齐岸青:多种原因。
经济视点报:那你认为目前河南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距文化产业化还有多远?
齐岸青:这个很难说。
经济视点报:你认为,河南文化产业化还缺什么?
齐岸青:我觉得首先还是观念的问题。大家现在都在强调要重视文化产业,说明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但我觉得不仅仅是钱的事情。
经济视点报:不是资金的问题?
齐岸青:不单纯是。另外一个关键是,需要一个敞开的胸怀、一些国际化的理念,郑州将来能够成为这一类的人向往的一个地方,有了人才能够有文化。
“勇敢是一种智慧”
经济视点报:你是一个文化产业的探索者,而探索总是与风险并存。你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文化产业一定要有一些先行者,要有一些倒在前面的悲剧英雄才行。”话虽如此,但每个人都希望结果是美好的,所以,你在探索与风险之间怎样决策?
齐岸青:我觉得所有的先行者,内心一定是无所畏惧的。他做事情的目的一定是光明磊落的,是一种坦荡的追求,而不是阴暗的。
另外先行者不是一个傻瓜,不是一个莽撞者,他可能是比别人更具有这种智慧。勇敢其实是一种智慧。
经济视点报:对。
齐岸青:那他可能更严谨。我以前经常讲“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先行者从战略上,包括对自己他应该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人。
他相信自己,也相信潮流,但是他在做事情上一定是孤立的、一定是战战兢兢、一定是知道自己没有任何的退路,一定知道上天没有给他一次失败的机会。我觉得我做事情是这样一个心态。
因为我没有退路,只得往前走,因为我没有失败的机会,我才把握每一个细节把它做好。
经济视点报:你所谓的悲剧性应该是你的一种感觉,很多人对先行者还是致以敬意的。
齐岸青:对,人们可以去尊重他。我说的悲剧可能对我来讲叫心理上的悲剧。我要做事情,比如说我内心里也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你说你什么也不想得到,可能也是虚伪的。
我最希望得到的是一种认可。这种认可不是物质的或者地位的认可,是另外一种,是一个口碑的或者心里面的认可。那么它所谓的一种悲剧色彩,其实也是一个心态或者变化,有人觉得挺好。
经济视点报:你很在乎别人的评价?
齐岸青:我觉得别人所有对我的评价,都是他们对我的一种认识,好的也好,坏的也好,都是别人对待事物的一个看法。
当然我比较在意这些东西,我做事情希望得到认可,内心希望或者是追求得到公众的认可。
应该说我比较在意,但是我不会把它放在心里去。
经济视点报:那有没有人说你的成功或者是给政府背景有一定关系?
齐岸青:有呀,事实如此,我从来认为没有个人打天下的,成绩应该归大家、归政府、归社会,包括这个城市、包括生活的地方,包括周围的朋友,我觉得成功跟这些都是有关系的。
经济视点报:现在有人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说齐岸青的成功是因为占据了很多的资源。
齐岸青:政府没有分配给我们任何垄断性资源,我们也是一家在市场中刚起步的公司。资源从来都是大众的,我们可以和任何人合作,共同把河南的事情做好。
经济视点报:在圈子里,有一句话叫“想做好,先把齐岸青打倒”,有这句话吗?
齐岸青:那是好多年前的旧话了,大家都在一个地方,一是市场不大,二是在这个市场做的就只有那几个人,一些新的业态往往是我第一个做。现在不同了,每个人都会是我们强有力的对手,没人再去在意我了。
经济视点报:是什么原因使你在文化产业这块坚持那么多年?
齐岸青:我所有的缺点决定了我在这儿坚持。比如,比较自负,觉得自己能够把一件事做成。比较虚荣,不想让别人说自己半途而废或者逃兵,想让别人夸自己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