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
编者按:
经过了2008年金融海啸的洗礼,2009年是我国企业创新、调整与发展的一年。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的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凭借自身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上演了一场场应对危机、谋求发展的大戏。同时也让“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成为了我国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的保证。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只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改革创新、奋勇争先,我国企业就一定会继续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时代潮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更多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定于2010年1月召开的“创新中国———中国企业创新论坛2009年年会”,正是为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企业家的核心作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本届年会以“创新、责任、和谐———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为主题,旨在反映中国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汲取的教训,为企业创新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和社会氛围,早日实现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崛起。
本届年会还同时展开“2009年度中国企业创新人物系列推选活动”,旨在弘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发掘和宣传在企业改革创新领域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了显著成就的优秀企业及企业界人士。为此,本刊将陆续推出“2009中国企业创新年度人物候选人”系列报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和展示中国企业及企业家在创新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现在,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与美誉
□常 义/文
张瑞敏,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共党员,1949年出生,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集团党委书记;中共第十四大至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海尔集团目前是全球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建厂。2008年海尔品牌价值803亿元,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第一名。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来到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担任厂长。这家集体小厂当时人心涣散,资不抵债,亏空147万元。
是改革开放给海尔带来了发展机遇———1984年,海尔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家用电冰箱。
引进技术之后,张瑞敏发现:工厂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员质量意识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他认为最需要的是改变落后的管理和质量观念。为此,他开始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狠抓基础管理。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在当时引起巨大震撼的“砸冰箱”事件———1985年,一位用户投诉冰箱质量问题,张瑞敏很快查出仓库里还有76台冰箱存在质量问题。他当场决定,砸掉这76台冰箱。这一锤砸醒了全员的质量意识,更加坚定了海尔走“名牌战略”的发展道路。
张瑞敏制定的名牌战略,使海尔在起步发展阶段就脱颖而出。1988年,创业仅4年的海尔冰箱以高质量夺得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国优金牌。无论海尔处在何种发展阶段,创名牌始终成为海尔的基本战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改革开放掀开了新的篇章。张瑞敏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次更大的发展机遇,他带领海尔在青岛东部建立了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个工业园,开始向家电的规模化经营迈进。在政府的支持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海尔先后跨地区兼并了国内18家亏损企业,通过注入海尔管理与企业文化,使这些企业迅速扭亏为盈,海尔也从单一生产冰箱的小厂发展为能够生产冰箱、洗衣机、彩电、电脑、手机等十几个门类家电产品的集团公司,在国内家电企业中率先成功实现了规模化、多元化经营,在较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今,在全球市场,海尔冰箱排名第一;海尔空调、洗衣机名列前茅。在中国市场,海尔的整体份额高达26.2%,持续多年保持行业第一。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张瑞敏认为 “国门之内无名牌”、“下棋找高手”,要走出国门才能提升海尔的国际竞争力。
1998年,张瑞敏启动了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提出“三步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即:走出去,出国创牌;走进去,成为本土化企业;走上去,成为当地的世界名牌。他还创新出“先难后易”、“出国创牌”的思路: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创品牌,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海尔第一批以自有品牌出口的冰箱即销往德国市场,并以高质量获得用户好评。
为加速海尔成为真正的当地化世界名牌,张瑞敏又做出决定:在美国建厂。
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州投资建立了工业园,这是中国企业在美国建立的第一个工业园,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也标志着海尔开始在国际市场扎根。目前美国海尔工业园生产的电冰箱受到了越来越多美国消费者欢迎。
现在,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与美誉。
多年来,中国在企业管理方面主要学习西方管理;张瑞敏在海尔的发展实践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管理,探索并创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他创立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法,已成为海尔的管理基石。1998年,张瑞敏应邀前往美国哈佛商学院讲授海尔成功案例,成为登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标志着中国的管理开始走向世界。目前,海尔已有30多个成功管理案例进入世界12所商学院案例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张瑞敏认为“要冬泳而不是冬眠”,以积极思路应对危机。2008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利润增长幅度超过收入增长幅度的两倍;2009年持续保持健康发展。
海尔创业25年来,张瑞敏带领海尔从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公司,实现了可持续发展。1989年,张瑞敏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张瑞敏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瑞敏的创新思路和海尔25年的巨变引起了国际媒体关注,他们从海尔的发展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卓越成就。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50位最受尊敬的商业领袖”,张瑞敏居第26位,是惟一一位上榜的中国企业家。
作为企业家,张瑞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海尔已累计上缴税金255亿元;援建的希望小学达到129所;海尔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和物品价值已超过5亿元。
目前海尔的全球员工已超过6万人。在国内,围绕海尔的营销、物流和服务网络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张瑞敏以人为本,视员工为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提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理念,建机制,搭舞台,让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海尔管理层的平均年龄仅为26岁。
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张瑞敏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说:“海尔之道即创新之道,要自以为‘非’,不断挑战自我。”正因为如此,海尔在市场风云变幻之中战胜了一次次危机,更抓住了一次次机遇,实现了海尔的持续发展。
张瑞敏生活朴素,作风端正,在创业之初他就给海尔的领导班子成员定下了 “不准在自己亲朋好友中设立加工点”等廉洁自律纪律。在他的带领下,海尔领导班子团结、廉洁、学习、上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保证了海尔的健康稳步发展。
作为共和国同龄人,张瑞敏深深感恩于改革开放给自己、给海尔提供的宝贵机遇,为国争光、创出中华民族的世界名牌是张瑞敏矢志不渝的理想。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张瑞敏决心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政府对企业的方针政策,继续深化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创新的思路和饱满的激情,为振兴民族工业、共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主编:刘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