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饮食说玉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3日 04:08  中华工商时报

  

饮食说玉簠
簠(fu音甫)即文献里的“胡”或“瑚”。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粱等。长方形,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盖与器的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个器皿。簠在西周时期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口不外侈,器变深。作为青铜簠,历代出土器物较多,形状基本大同小异,但是以玉制作的簠却从未有过。偶见一玉簠,是同城一个资深藏友熏因为拿给所有的专家看熏多说是现代仿品熏故愿意交换。该簠碧玉质地,玉质纯净,质地致密,在一抹纯净的碧绿中有星星点点的黑色,我告诉他这种材质在中国的玉器史上,只有战国和汉代所使用,现已绝迹,很多高仿玉器中所使用的碧玉料,均无此种黑点出现,这其中就包含了岫岩老玉沟的玉,河南独山玉等,这种材质是区别古代玉器还是现代仿品的一个重要依据,很重要。我后来经过商洽用二件战国玉璧换下此簠仔细研究。

  该玉簠经过检测熏为99%的阳起石——透闪石,表面大幅度的覆盖成器后透闪石风化的膜状残留物,风化层已形成包浆,光泽温润、亮丽,自然分布有深浅过渡,并且风化层中均有不等的露胎出现,星星点点,分布极不规则,这种玉质成器后自然形成的风化,以及风化层表面流落出的不规则痕迹,绝非现在坊间流传的人工做伪迹象。关于玉器成器后的这种风化,目前在鉴定领域中有很多的说法和探讨,这也是前人鉴玉所说的“灰皮”,细查所有的出土玉器,元宋以上的大部分都具有这种成器后风化的现象,只是年代越久远风化层越来越厚熏有的透闪石会有表面变成滑石的现象,当然这和土壤的环境也有重要的关系熏不是绝对的。因为目前对风化的研究还没有到一定的深度熏很多人了解甚少,有一些收藏大家和资深研究人员几乎到了“见白色变”的状态,民间对这种现象有很多说法,一是对这种从未见过的玉彝器做形制上的否认;二是无法区分玉料原始的风化和成器后的风化,三是对与古代用玉的特性和现在用于仿古玉的材料不能明确区别,故一概认为这类器形均为现代仿品。更有甚者,说此种玉料就是辽宁岫玉沟的河磨料,风化和沁色的形成是成器后放在煤矿的巷道中,埋藏两年,用来蒙蔽世人的,这种说法是缺乏有力的根据的,也是绝无可能的。

  该玉簠共分为三部分,顶部为一圆雕凤鸟,凤直立,双爪并拢,双翅微展,尖喙椭圆形眼,头有并行双角,角端薄而锋利,向两侧外弯,尾部均有拉丝工琢出的梯形镂空,凤挺胸弯颈,神态憨厚,质朴可爱。凤下有一长方形玉板,底部内凹,可以镶嵌在簠盖上,成为独立的凤钮,簠盖为梯形,盖四侧及顶端中间,均有高浮雕出脊纹,正面为等同长方形,每面共分三段,每段均刻雷纹,两侧及顶端均为三节方形竹节纹,每节均将平面磨成内凹,成棱状,簠盖正反面均琢有相同的兽面纹。兽嘴朝上,浅浮雕椭圆形眼,以出脊处为鼻梁,卷云形鼻,左右各琢有浅浮雕“逗号”形胡须,兽脸总体为张嘴露目的形状,而此处兽嘴以出脊纹左右分开后,可以看出,各是一个变形的凤鸟纹,此处之所以兽嘴朝上,主要是因为簠盖是可以倒过来独立放置的,故该兽面纹在盖成为独立器物后纹饰是正的,符合簠的盖和器合为一器分为两件的特征,簠的盖和器均有子母口相连接,簠身为倒梯形,四周边棱均有减地阴刻竹节纹,琢工规矩严谨,抚之挺拔扎手,符合战国琢玉的特征。龙头有角,角类似“蘑菇”状,这种龙角纹当传承商代的龙形,在此已有所变化。龙圆眼,象鼻,尾部上翘,底有一足,当为夔龙,神态憨厚,古拙典雅,下为四梯形足,足的四周边沿,均琢制的有棱有角,光泽熠熠生辉。

  纵观此玉簠,从材质的稀有、成器后风化的自然生动,到制作的精巧规矩,以及纹饰的传神美丽和工具使用特征的痕迹,均符合战国玉器从料到工艺的制作特征,故该碧玉簠的制作年代当不低于战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彝器揭开了序幕,弥足珍贵。 (3K3)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