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生抉择书为至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2日 22:58  中华工商时报

  

人生抉择书为至爱
人生抉择书为至爱
人生抉择书为至爱
人生抉择书为至爱
人的一生往往有许多重要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的艺术,更是一种人生的追求。人生的设计和选择有时候会影响人的一生。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的刘松林先生对中国书法的热爱和选择,就是一种令人向往的艺术追求和人生选择。

  阳春三月,在邻近天安门广场的北京前门东大街一幢有着百年建筑历史的欧式小楼里,刘松林用那富有磁性的通州语音,掺和着办公室里淡淡的墨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选择书法其实是选择自信

  看上去颇有中年富态的刘松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长在北京郊区通州的一个农户家庭,他的父辈也是崇尚文化的人。受“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传统思想影响,少年刘松林总想学点技术,将来好吃饭,毕竟靠种地吃饭太辛苦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从小就喜欢中国书画,家里的一本《柳公权玄秘塔字帖》曾让他着迷,开始“照猫画虎”地仿写,从此踏上了学书之路。

  刘松林真正下功夫学习写字,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那时,他已穿上军装,在当时青年人最向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革命熔炉里接受锻炼。在部队里写得一手好字的他很受首长的喜爱。领导的表扬使刘松林学习更加刻苦,并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名师指点。当时,他所在的空军部队驻扎在苏南水乡,经战友介绍,刘松林在上海拜著名书法家王宽鹏先生为师。王宽鹏教他如何对付手中这支笔,如何认识书法艺术的规律。后来,他又结识了苏州的书法家祝嘉先生,祝老先生指导他学习直接取法汉魏,认为汉魏浑穆高古,质朴雄强,不会沾深甜俗的毛病。这些名家的指点,让刘松林的书艺进入了一个飞跃时期。

  1987年空军政治部举行《空军部队两用人才书法美术摄影展览》,这是空军部队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专题性的大型评选、评奖活动,刘松林的行书作品《鲁迅的诗》获得书法二等奖。此后,他又参加了不少军内外的大型书画展览,也拿到了不少奖项,在空军部队小有名气,《航空杂志》、《航空气象》、《空军报》等报刊也经常约请他书写标题,刊发他的作品。1990年,他的书法作品开始在上海的《书法》杂志上发表。随后,他的书法论文也出现在《书法》等专业杂志上,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在北京琉璃厂书画一条街,也能见到他挂的字,据说当时标价不菲,而且都卖出去了。1992年,经空军政治部推荐,刘松林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还有一次,刘松林到东北出差,给长春的战友写了一幅字作为纪念。想不到第二次再去东北时,长春的战友特地到四平去接他去长春写字,给予超规格的热情接待,并把部队的首长也请来了,还说是要控制知情的范围。刘松林开始有些莫名其妙,事后才知道,长春的战友把他上次写的四个字拿到画店去估价,人家说值400美元。因此,此次到长春受到如此厚待也不足为奇了。

  刘松林在首长身边工作的时间很长,有很多进一步提升的机会,在外人看来他都没有把握好,可他都不太在意。有人好意规劝他做一点“字外的功夫”,争取谋个好位置,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有一些本领我是学不会的,我想做的就是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求取进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写字虽然是“雕虫小技”,学好了也是个本事,也能取得人生的主动权。事实也是如此。他通过认认真真地做好学习书法这件事,悟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用学习书法的毅力和决心,促进其它工作,不断赢得领导的信任和大家的支持。他从部队到地方的工作经历,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选择“名门”其实是一种热爱

  1992年,刘松林从军委空军司令部转业后,先后到司法部办公厅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工作,尤其是在工委工作期间,他得到同事的肯定和领导的赏识,也引起许多人的羡慕。然而,当他知道中央文史研究馆需要人时,他又做出了令人费解的选择。

  在世人的眼中,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条件很好,和国务院各部委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不用说前程看好,即便是调换工作,到有权有钱的部门也方便,而文史研究馆是个小单位,既清水又不是衙门,很多朋友都好言相劝。

  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领导在介绍单位情况时也很实在地说:“要想当官别到这个地方来,一共只有三个处级位置。这个地方玩点文化可以,想学点东西有条件、老师多。”想不到这时的刘松林不但没有半点退却之意,而是更坚定了他来文史馆工作的决心。因为他了解到,中央文史研究馆是一个名流汇聚、大师云集的地方,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袖倡议和关怀下创办的一个有着“敬老崇文”优良传统的部门。许多馆员都是德高望重、饱读经书、绝艺盖世、著作等身的国宝级人物。如历任馆领导柳亚子、章士钊、叶公绰、谢无量、沈尹默、陈寅恪、叶圣陶、萧乾、启功等,还有齐白石、陈半丁等书画大家,一些健在的馆员也都是名流耆宿。能在这些大学问家身边工作,那简直是一种福分。否则,你想跟人家学点东西,连门也找不着。能够把职业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是多少人向往的事啊。当时,他就向文史馆的领导表示,只希望能来文史馆工作,其它的都不考虑。当馆领导第一次把他介绍给馆里的老先生们时,说他是从大机关来的,是“弃官从文”为大家服务的。老先生们报以热烈鼓掌,有的说实在太难得了。

  在中央文史馆,刘松林一边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一边虚心向老先生求教书艺,十几年间无怨无悔。他长期侍候在启功、秦岭云、卢光照、林锴等名家身边,不仅和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同时也耳闻目睹了大师们的艺术才华,得到他们的点拨,使自己的书艺有了进一步提高。他认为,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做出某种牺牲是值得的。

  选择“立说”其实是挑战创新

  刘松林的书法,正、草、篆、隶皆工,在主攻行草和汉隶的同时,各种书体,不同流派的书法,他都乐于尝试。他注重传承,字里行间,既有古人的气息,但又不拘泥古法,在作品中充分融入个人的潜质,做到雄强与儒雅并举,既强调艺术本质,又照顾观赏美学,不跟风、不媚俗,深受收藏者的喜爱。

  刘松林学书临帖十分勤奋。在部队时条件有限,他就找旧报纸练字。先用淡墨写,一遍一遍加深墨色,等报纸都写黑了,再用清水写。几十年下来,刘松林悟出许多心得,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文字后请教一些前辈。启功看后,竖起大姆指夸奖说:“说得有点意思。”鼓励他整理成书出版,还给取了个名字,叫《学书指要》,并亲自题写书名。八十多岁的林锴先生阅后认为,“他的文稿用语简洁,道理讲得透彻,有些观点甚至是发前人和他人未发,很是难能可贵。”在百忙中拨冗为其写序。

  中国书法不仅博大高深,而且美妙无限,正如沈尹默如说:“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要在这方面有所成就,没有一点新意是不成的。在老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刘松林对书法创作的笔法、笔势、笔意等方面作了认真研究,尤其对古人论述比较含糊的笔势和笔意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因此,这本以实用理论为主,学术理论为辅的学习书法的普及性读物一出版,就发行6000多册,深受读者欢迎,有不少书法爱好者拿着书来登门拜师。

  书学评论家张瑞田先生曾在《美术报》上撰文说:“一本书不可能穷尽书法理论研究的所有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学书指要》一书在不长的篇幅里,对继承传统的“敬帖”说,和对笔势、笔意的科学解读,毕竟能让我们有所思考、有所发现。”对刘松林的创新立说给予了高度评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刘松林已走过人生的六十个春秋,但他对中国书法的热爱和追求并没有止步。目前,他受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领导之托,正在谋划创办一个高品位的书画类杂志。领受任务后,他和他的同事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编印出质量较高的试刊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看后很高兴。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领导同志也给予高度肯定。刘松林先生正在即将上任的主编位置上,开辟新的领域,迎接新的辉煌。

  刘松林,1949年生于北京市通州。现供职于中央文史研究馆,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收藏家协会顾问、中韩书画家联谊会顾问等。出版有《学书指要》、《松林书法》等书。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