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伦敦金融城是这样长大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09:00 解放日报

  

20年前的10月27日,撒切尔夫人对英国金融业发起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解除金融市场管制的“金融大爆炸”(Big Bang)。

  当时,金融服务业的产值虽然占到英国GDP的15%,但若不进行改革,伦敦很可能失去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经济也会蒙受巨大损失。好在“给金融市场松绑”取得了比预想中更好的成绩,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涌向伦敦,伦敦城的金融业务走出萧条,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坐得更稳当了。

  今天,世界各国的中心城市,尤其是亚洲的新兴城市都怀揣着同样的梦想———攀上国际金融中心的制高点,积极追赶伦敦的脚步。对新加坡、上海、东京、香港等一批“有一个梦想”的城市而言,伦敦城的成长轨迹是它们最好的教科书。

  成长经历

  泰晤士河北岸,我们所说的伦敦金融城,英国人叫它伦敦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城中城”。大城,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伦敦,由32个郡组成,小城,是32个郡中的一个,最小的一个,最古老的一个。

  金融城最初只是商人们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渐渐地,货物运输和保险业在那里发展起来,17世纪下半叶起,那里已经俨然英国乃至全球金融垄断资本的心脏。有意思的是,金融城因其经济实力还拥有了特权。当时,当权者为了拉拢那里的钱商富贾们,就赋予了他们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并让其保留一块专属领地。

  如今,虽然大伦敦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伦敦市政府,对包括伦敦金融城在内的每个郡都有约束力,但是金融城有自己的一套市政、警察和法庭机构。重大庆典时,权力至高无上的英国女王也要等候伦敦市长将一柄“市民宝剑”献给她以后,才能进城。

  履历表

  金融城是英国经济的绝对中心,金融城的产值占英国GDP的3%。金融服务业目前已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占英国GDP9%左右),其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英国经济总体增速的3倍多。

  伦敦城是世界上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地方,金融城的外汇交易额、黄金交易额、国际贷放总额、外国证券交易额、海事与航空保险业务额及基金管理总量均居世界第一。

  ▲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5%在金融城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

  ▲聚集了近500家外国银行,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全球1/3的外汇交易在伦敦进行,而纽约只有16%,东京9%;

  ▲近200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在这里进行,管理着28290亿英镑的全球资产,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交易所;

  ▲20多家顶尖保险公司,全球约1/4的海事与航空险均投保于伦敦,劳合社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专业保险市场,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商业保险人和第六大再保险人;

  ▲国际权益市场半数以上的跨国权益交易发生在伦敦;

  ▲欧洲超过3/4的对冲基金资产都在伦敦进行管理,私人股本资产则有近一半在伦敦管理;

  ▲伦敦黄金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其黄金交易量曾达到世界黄金交易总量的八成,它的交易量和价格对其他黄金市场的交易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伦敦金属交易所内进行着全球90%以上的有色金属交易。

  伦敦与华尔街的距离正消失不见,伦敦不再是“第二城”!

  科目:管理 成绩:★★★★☆

  金融城的方寸之地有着自己的政府、市长、法庭……

  伦敦金融城当局在行政上没有任何政党力量介入,却能够帮助“市民”让钱滚出更多钱。金融城的管理者都是商人,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怎样为金融城谋利,为商业团体谋利,为此,他们除了付出人力,还要投入物力,当官不仅没有报酬,还要自掏腰包办事,这样以来,哪个能不尽心尽力?况且,官员们都是金融城商界联合会代表选举产生的,市长一年一换,其他官员任期两三年不等。

  “大政府”对金融城的管理更多地是以支持的形态出现。比如,如何从政策引导或其他方式使英国国内的金融机构向金融城集聚,因为,国际上的金融中心几乎都是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中心的内涵不只是金融交易中心,还应是金融决策中心,要想发挥集聚辐射作用,政府的牵线搭桥必不可少。

  科目:监管 成绩:★★★★☆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开放竞争及恰当的监管是伦敦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确实,既强力又适度的一体化监管体系是伦敦金融城的魔力磁石。

  伦敦是唯一拥有权力如此集中的单一监管机构的大型金融中心。过去几年里,伦敦金融城的监管框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单一的法定机构“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取代了10个自我监管的机构。

  金融城的监管能得高分还在于管理部门深知:监管不能管死。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颁布后造成赴美上市融资成本高企的事实为伦敦敲响了警钟。有效监管难就难在如何在发现问题和阻止创新间求得平衡———监管一般来说总是滞后的,或者说在创新未出现前,监管无法预想周到,但监管又不能把条条框框订死,让创新没有生发空间。这平衡的把握绝对是一种艺术。金融城监管部门的优秀体现在:提早提出问题,并尽量删减条款。

  科目:人才 成绩:★★★☆☆

  20年前,金融城里更多的是英国绅士,或来自剑桥,或来自牛津。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今年夏天,无论是伦敦商学院的MBA毕业生,还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毕业生,甚至来自非洲、中东的优秀金融人才,都捧着简历奔赴金融城。不管是薪水还是职位,伦敦能为他们提供的金融机会实在很诱人。最新数字显示,伦敦金融城中年收入达10万英镑者已从1997-1998财年的20万人增加到2005-2006财年的50万人,金融城个人所得税也从106亿英镑猛增至342亿英镑。1997-1998财年,金融城高薪阶层的纳税额只占全英所得税收入的13%,现在这一数字是25%。

  英国目前有百万人从事金融服务业,仅金融城内就聚集了超过50万金融专才。得益于伦敦的蒸蒸日上,商学院学生的就业情况也比往年提高了一成,个别行业甚至达到五成。他们选择伦敦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英国低水平的边际所得税率。

  当然,伦敦还是金融城最坚强的人才后盾。伦敦拥有39所大学、25万名各国学生,在伦敦的400万劳动力中,大学毕业生占到三成,伦敦还拥有各类专业人才90万。

  科目:营销 成绩:★★★☆☆

  “英国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一直是比较保守、绅士化的,这样的做法使得它在海外的市场逐渐缩小。英国现在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积极进取,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加拿大一位经济学家这样评价英国人今年初提出的“把伦敦金融城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的雄心壮志。看来,英国的自我推销从一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一直以来,金融城的成功离不开信誉和品牌。一直以来,英国人也尽心尽力维护金融城的信誉和品牌。每一位当选金融城市长的商人都像推广自己品牌那样推销金融城,这些年,推广金融城的步伐迈得更开了,埃及、土耳其、瑞士、中国、印度、日本、韩国……金融城市长走过的地方,金融城的影响就深了几分。

  金融城的自我推销很迫切,英国两家金融顾问公司的最新报告指出,如果伦敦金融城不加强与中国和印度的联系,其位置将最终被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所取代。

  科目:创新 成绩:★★★★★

  金融城在多个金融行业的创新能力是其始终走在前列的活力源泉。

  劳合社承保人为客户定制保险业务,是内容创新的最好体现,金融城在如水险、航空险、网络责任险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全球领先;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伦敦的投资者在创新债券市场方面动足脑筋,信用衍生品中许多利润率较高的创新产品总是先在金融城露脸;对冲基金、私人股权投资等金融业的新生力量也在金融城大展拳脚,《经济学家》杂志的资料显示,纽约对冲基金经理的数目虽然比伦敦多出一倍,但伦敦对冲基金经理去年的投资回报却较纽约同行高出一倍。

  伦敦证券交易二板市场即高增长市场(AIM)更是全球独创。没有最低上市标准;不对上市公司规模、经营年限、业绩、公众持股数和最低市值等作要求;不需要伦敦证交所直接审核,只需保荐人审慎保荐;上市成本占筹资额的4%-5%,年费低,林林总总独创的优惠条件吸引了1500多家新兴企业在AIM上市。仅2005年,就有超过500家公司在AIM新上市,集资89亿英镑。

  金融城的创新还扩展到地域概念上。金融城从伦敦西区拓展到东面码头区,在办公楼林立的金丝雀码头,花旗、摩根士丹利、莱曼,响当当的名号转眼即见,伦敦第二大金融中心正在崛起。

  科目:反恐 成绩:★★★☆☆

  金融城拥有自己的700名警察,为的是保证金融城在遭到恐怖袭击时,金融交易不中断。

  特别是在9·11之后,金融城的反恐神经从未放松。2005年7月,伦敦地铁连环爆炸案,检验了金融城抵御恐怖袭击的能力。金融城虽然暂时受到冲击,但包括股票交易所和外汇市场在内的所有主要市场业务都没有中断。

  这归功于金融城在保证金融安全上的“独门秘籍”。比如,利用大楼保安和公司前台,协助警察维护日常秩序;再比如,金融城内所有公司都安装了数据备份系统,以便在地震、停电等突发状况下,可以从容应对。

  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去年年底对包括投资银行、经纪公司等在内的60多家金融机构进行了抗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金融公司都具有数据备份及快速恢复能力,能够在突发事件后继续提供正常的金融服务。

  英国人的另一反恐妙招就是到家的保密工作,据说,伦敦证交所计算机房的所在地就是金融城的一个大秘密。

  科目:中介服务 成绩:★★★★☆

  金融城的日益繁荣还有赖于能够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等一大批为金融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在金融城里安营扎寨既为人提供了便利,也鼓了自己的腰包,数据显示,金融城内每年创造的律师收益就高达约10亿英镑。

  科目:国际化 成绩:★★★★☆

  金融城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是公认的,甚至超过纽约华尔街。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让一批批金融机构把家安在伦敦。

  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人开在伦敦的美国银行不仅远多于英国人开在纽约的英国银行,还多于美国人开在纽约的银行。这也是一个循环问题,跨国公司多了,金融机构也来了;获得金融服务便利了,更多的跨国公司会来。伦敦无疑进入了良性循环。

  再举个例子,伦敦保险市场40%的业务来自美国,33%来自英国,其余来自其它地区。

  科目:软环境 成绩:★★★☆☆

  伦敦的先天优势不容置疑:拿外汇交易来说,伦敦处在最好的时区,既涵盖整个欧洲时段的交易,又能部分赶上亚洲和纽约。换作在纽约,交易员必须凌晨起床和欧洲客户通电话。

  伦敦也很适合居住,休息天,参观大英博物馆无须入场券,不喜欢太厚重的展览馆,伦敦街头的每一个转角处都有别样的风景,即使坐在路边喝咖啡,品出的味道也与别处不同,那是多少年文化积淀的分量,其他城市学也学不来。

  在金融城工作了10年的人如此评价:“我喜欢欧洲人的生活态度和美国人的工作方式,这种结合你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