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高碑店:“爱心超市”构建社会化慈善平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 09:06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张巧平

  “领到的东西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是过日子急需的,‘爱心超市’帮我解决了生活的大难题。”对于每个月依靠低保生活的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村民刘进元来说,“爱心超市”让他真切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怀。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高碑店乡采访时发现,作为北京市首家成立的“爱心超市”,通过3年运转,逐渐引入精神救助和爱心服务,搭建了一个政府温暖民心的爱心平台,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为一些生存遇到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扶持和支撑。

  截至2006年4月末,高碑店乡已有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681户贫困家庭通过“爱心超市”接受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其中有100多户通过救助实现脱贫。

  “爱心超市”救助因失地产生的特困人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碑店乡属于典型的城市近郊城乡结合部,当地农民由于首都城市建设的需要,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于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这些农民难以与城市居民竞争就业机会,很多人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而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该乡负责就业保障工作的副乡长刘美丽在接受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就业难,乡里就业工作的担子很重,目前全乡还有3000多农转工人员没有就业,有几百个农民劳动力无法安置,丧失工作机会的还有2000多城市下岗失业工人和上百名残疾人。其中,年龄在45-50岁之间的农转工人员是最大的困难群体,正处在中年时期的他们需要维持家庭的生计,子女要上学,老人要赡养。

  刘美丽告诉记者,这部分人群没技能、没学历、年龄偏大,在社会上不吃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乡村两级在当地设置了大量保洁、绿化等福利性就业岗位,解决了1094人的吃饭问题,使当时最困难的人群有了生活来源,社会矛盾得到了弱化和缓解。

  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家庭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中,尤其是那些老弱病残的居民,没有劳动能力,该如何生存呢?

  记者采访了一位姓刘的特困居民,他已经80多岁了,还要照顾三个病残智障的儿子。记者注意到,这位老人的精神很好,并没有像记者来之前想象的那样愁眉苦脸。他告诉记者,三个儿子生活无法自理,他们用的被褥都是从“爱心超市”领来的,随到随取,家里的日常用品、米面粮油也都是每个月到“爱心超市”领取。

  从“年终关怀”到“终年关怀”

  在几位村民的指点下,记者在街道旁的一个院落中找到了高碑店乡“爱心超市”。超市的玻璃门上,用几十只纸鹤拼成的心型图案,似乎比旁边挂着的招牌更显眼。

  整个“爱心超市”由三间屋子组成,分别摆放着日常用品、衣服被褥和米面粮油。“爱心超市”负责人恩金通告诉记者,“爱心超市”是在一个废旧仓库的基础上改造建成的。“超市”成立之前,政府对于当地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户,通常在过年过节时采取“年终关怀”和“特别关怀”的办法,送去一些慰问金和粮油。对于这些困难户来说,这些慰问显然只是杯水车薪。为改变这种状况,高碑店乡在民政系统捐赠工作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市首家“爱心超市”,对困难家庭进行“终年关怀”,使本地区的困难家庭在有困难的时候能够随时得到救助。

  他说,“爱心超市”主要面向全乡的低保户、空巢老人、失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7类困难人群开放。贫困居民只要每个月在“爱心超市”参加义务劳动满40个小时,都可以领取到一张标准为500到1000元的爱心卡,凭爱心卡实行分类刷卡“消费”,一般是200元的食品、150元的日用品,余额就是衣物,每星期二领一次。

  恩金通还告诉记者,目前“爱心超市”主要依靠社会各界的捐助,捐赠物品分14大类、108个品种。自成立以来,已经收来自政府、企业、社会单位和个人捐助的物品4万多件、捐款102万元。

  刘美丽说,高碑店乡通过创立“爱心超市”,改变了以前临时性、集中性、单一性的捐赠方式,逐步使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步入经常性、日常性和多样性,受助群体也由以前的“政府给什么要什么”转变为随时领取自己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同时,受助人群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从“爱心救助”到“爱心服务”

  记者了解到,高碑店乡的“爱心超市”不仅给困难群体物质、金钱上的资助,还为他们提供医疗、修理、清洁卫生等各种爱心服务。“爱心超市”的志愿者队伍现已成为活跃在当地的关心关爱弱势群体、扶贫济困的主要社会力量,“爱心超市”成为社会公众奉献爱心的一个公益平台。

  据介绍,在政府的重视和发动下,“爱心超市”吸引了众多的社会志愿者,有来自学校的学生,也有工薪阶层,还有当地的老年志愿者,他们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从“救助”扩大到“服务”,形成了一个全社会参与的事业。

  “孤寡老人想要个拆洗被褥做针线活儿的,我们就找村里的老年志愿者;要搬个煤气罐、干点力气活的,就给青年志愿者打个电话,一会儿就过来。”刘美丽说。

  低保户张淑玲老人告诉记者,她因病卧床多年,剪头发成了问题,“爱心超市”为她联系了义务理发师小刘,每次都是小刘拎着工具上门为自己修剪头发。时间久了,张大妈和小刘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高碑店乡党委书记张富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要在“爱心超市”的基础上,逐步将社会捐赠站办成困难群众的服务站、再就业工作的指导站、法律咨询的援助站、暖民心工程的活动站和扶贫济困基地,办成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爱心超市”搭建起居民和政府间的“爱心平台”

  高碑店乡“爱心超市”创立后,在近3年的运作当中,得到了社会力量越来越多的关注,“爱心超市”的影响力也早已超出了物质捐助的范畴,成为全社会范围内居民和政府互相理解、信任的平台。

  72岁的老人赵凤鸣两年前患了尿毒症,每月透析要花5000多元,除去由政府大病统筹报销的一部分医疗费用外,剩下的部分仍数额巨大,家庭难以承担。此时,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找到他说:“您的三个儿子每人都给您掏1万元医疗费,他们都很孝顺,您就把我们党总支的人也当成您的一个儿子,我们每年也给您负担1万元的医疗费。”

  今年16岁的孙振家住高碑店乡花园北里西社区,从10岁开始就患上了肝硬化,6年间共花去30多万元治疗费用,母亲为了照顾孙振经常请假,工资不足500元,父亲几年来一直在家照顾她。2005年春节,因孙振频繁吐血、病情恶化,

医院要求她尽快换肝,否则有生命危险,她的父母急得想把房子抵押掉。花园北里西社区党委书记王淑芳告诉记者,社区知道这件事情后开始帮孙振募集捐款,10天内募集了1.6万元,之后乡政府6个部门又倡议给她捐款,10天就集了8.8万元。事后统计捐款时发现,乡里的120多户特困户也捐了700多元,有一位不愿留名的60多岁低保户老太太捐了500元。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孙振成功进行了换肝手术。

  记者今年8月7日前往孙家探望,看到孙振尽管还很瘦弱,但恢复得很好,没有再出现大量吐血的病况。孩子的母亲都快哭了:“没有捐款之前,我们已经瞧不起病了,如果没有乡政府的关心,我们肯定没法办了。”

  王淑芳说:“小孙振的事例不仅在弱势群体间形成了一种感恩心态,连那些1992年农转居和拆迁上楼,因为

房屋产权置换、物业纠纷等遗留问题曾经上访的居民们也产生了感激之心,他们说,‘没想到你们能集上20多万把孙振这条命救回来了’。这些人特别服气,政府再去解决遗留问题的时候,他们增加了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

  张富生说,“爱心超市”的“爱心”不断放大,现在,捐助钱物的有普通群众,也有企业老板、国际友人;救助对象从本地村民拓展到了流动人口和特困学生;服务范围也从单纯发放物品扩展到安置就业、法律援助、捐资助学、免费体检和心理咨询等诸多内容,并朝着社会化慈善机构的趋势发展。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