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新闻分析:名牌缘何不再眷顾某些国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 01:0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常宝国  

  在近日举行的一个汽车业国际品牌权威研讨会上,专家惊呼:国家扶持国有汽车业也有50年了,“红旗”、“上海”、“北京吉普”等品牌纷纷“落花流水”,居然没能成就几个名牌!

  不仅汽车业,以前国人耳熟能详的服装业的“红都”、自行车业的“飞鸽”等国企名牌也都早就“人去楼空”。媒体发布的消息说,近期世界品牌500强评选,我国仅有海尔、联想、CCTV和长虹4个品牌入选。现在一些国企的“地名+行业名”的品牌形象跟似乎总是精神焕发的“壳牌”、“西门子”等国际名牌相比,明显让消费者觉得“土里土气”。

  很多私营、外资企业不惜巨资打造名牌形象,而国有企业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其品牌却要么消亡,要么“地名+行业名”的形象几十年如一日,眼老脸旧,缺乏形象魅力,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

商务部有关人士认为,原因在于一些国企的品牌意识淡薄,有利于品牌发展的宏观环境还没有形成。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企身份特殊,控制着主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社会资源在行政主导下向着它们倾斜。依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支持,一些国企缺乏足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当然谈不上什么品牌意识,导致品牌创新能力低下。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手段非常简单,就是依靠稳定、低廉的资源供应、廉价的劳动力,轻易取得高额利润。不仅如此,少数国企甚至缺乏名牌参评意识,因为眼下评选名牌的相关协会和民间组织,都有行政权力机构的“影子”,缺乏消费者的真正参与,缺乏
竞争力
。久而久之,国企自然用不着花大力气去创造名牌。

  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一定程度上讲,无微不至的政策保护导致国有企业失去品牌创新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一些国企建设核心竞争力的热情不高,更多的是向上级政府要政策、要市场,后续推动力严重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成为它们塑造国际品牌的最大阻力。

  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某些国企无名牌的原因还在于其产权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存在问题,没有形成适应国际化战略的管理模式。时至今日,一些国有企业依然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者没有创名牌和保名牌的激励机制,仍然按行政级别领工资,名牌产品产生的“无形收益”与经营者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社会无法指望他们像私企老板那样为创名牌竭尽全力。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不能缺乏名牌。人们期待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国企能够在世界名牌之林获得自己应有的位置。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