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深圳有座原汁原味的古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 05:08 深圳商报

  深圳有座原汁原味的古墓

  深圳十处省级文物之一,历经七百多年仍保持着南宋时期原貌

  早就知道在深圳为数不多的几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一座南宋时期的黄默堂墓(公元1248年建),就隐藏在闹市区中莲花山公园里。然而此处文物因为地理位置偏僻,记者
多次在公园里有意无意寻访,却不曾找到。

  从事文物报道多年,恰逢今年又是深圳文物保护年,黄默堂墓首先进入了记者的报道视野。在深圳,包括南头城、大万世居、中英街界碑在内,总共只有10处省级文物,而该古墓能位列其中,可见其级别不低。但是此处文物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这些都是引起记者前往探访的原因。

  杂草丛生让人难以寻觅

  莲花山公园虽说不大,但是要在一片尚未开放的山林中找到黄默堂墓也非易事。记者首先求助于公园管理处。3月30日下午来到公园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见记者来访,很惊奇记者怎么知道这座古墓?他在规划图上指着公园的西北山坡说,就在一条山谷的上方,顺着一条石阶路便可以找到。

  按照保安的指引,记者辗转来到山上,再从石阶路折转往下,拔开两边齐脚深的野草,顺着一条两脚宽的“土路”走不多远,忽然看到山腰处一座墓。走近一看,正是黄默堂墓。然而记者此时却感到一种失落,因为这座古墓非常平常和简陋,似乎与心目中的省级文物搭不上边。墓是用花岗岩石砌成的,前部已经坍塌,石头也因为受到风化而剥落。墓碑上刻有碑文:“默堂黄居士塔。公以顿悟,得大坚固,留颂西归,寿六旬五。淳佑戊申,书云晦日,敕岭之阳,卜云其吉。奉塔五子:中行、中锐、中建、中立、中通,迁志。”墓前立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书“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而四周俱是树木杂草和黄泥,显然没有多少人到过此地,显得安静而又有些荒凉。

  原汁原味呈现南宋风貌

  一座简陋荒芜的古墓为什么能被评为省级文物?与南头城、大万世居等省级文物比较,它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它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找到专家彭全民。彭全民从事的是深圳古建筑和深圳历史的研究,是一位地道的“深圳通”。他也曾参与黄默堂墓申报省级文物的工作。

  据彭全民介绍,黄默堂墓是1991年1月4日,由福田区下沙村一位村民黄植生提供线索,市文管会的考古工作者在莲花山发现的。1998年7月深圳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2002年7月广东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

  彭全民告诉记者,这座古墓建于南宋淳佑八年(公元1248年),距今700多年,现在仍保存着南宋建时的原貌。墓呈交椅形,墓室正中有六边形墓塔,墓前有石作须弥座祭台。墓碑则嵌在墓塔内。

  彭全民说,这座古墓之所以能列入省级文物,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原汁原味上。“从淳佑年至今,它一直未动过。这一点最重要。”彭全民告诉记者,当初省里文物专家来鉴定此墓时,也不禁感叹地说“原汁原味”。深圳古墓中还有比黄默堂墓年代更早的,比如位于沙井的晋代黄舒墓。但黄舒墓历代都进行了重修,所以其文物价值就没有黄默堂墓高。

  彭全民认为,黄默堂墓的第二个价值就在于它的造型。墓葬建筑为宋代原物,而其须弥座和墓塔形制则有唐代遗风,而且把地方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这在深港地区乃至整个广东都是极为罕见的。这对研究深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的源流、迁徙、生息繁衍、宗教、民俗和建筑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也是宋代先民开发深圳这片土地的历史见证。

  墓主后裔广布惠、港等地

  这座古墓的主人是什么人呢?据福田区下沙村《黄氏念恭堂族谱》记载,黄默堂为下沙村黄氏一世祖,约于800年前定居沙头村(今下沙村)。今天深圳的下沙村、上梅林村、沙尾村、南头恩德铺以及香港牛坎村等地的黄氏,都是他的后裔。

  在下沙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黄默堂墓位于莲花山,而其墓地的地形也像莲花。原来这块地是为黄默堂之妻准备的,但女人坐莲不吉利,而男人坐莲可以旺丁。黄默堂的后裔如今广布于深圳及惠州、东莞、香港等地。

  据彭全民考证,深圳有历史记载最早的进士黄石,就是黄默堂的孙子。黄石南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中举人,七年后登进士,初任梅州程乡主簿(当时县里掌管文书之官)。因宋末战乱,其详情不可考。在广东新会县崖门奇石对岸的黄涌村,有一高数十丈的石壁,上面有山水画一幅,下横书“宝安黄石来”五个大字。可能宋末时,黄石曾随宋帝驻扎在这里。

  黄默堂是不是最早来到深圳的黄姓呢?彭全民认为不是。在下沙村有一座大祠堂,门上有幅对联“泽传参里,声讫程乡”,而在上沙村也有一座祠堂,对联为“参山衍派,椰树长春”。彭全民说,这参里、参山是同一个地方,这反映了上沙、下沙两地的黄姓有共同的始祖和渊源。史载的参里山在今天的沙井中学的后山,是晋代大孝子黄舒的故乡。黄舒以孝顺父母而闻名,名比古代的曾参,因此他住的地方被官府封为“参里”。据《新安县志》载,参里山在明清时期曾被列为新安八景之一。今天,晋代黄舒的墓仍在,也是深圳的文物之一。

  彭全民说,黄舒是深圳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成名之人。黄舒开发深圳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深圳古代部分历史人物墓一览

  1、宋少帝墓

  该墓位于南山区赤湾村西侧。始建年代不祥。据《赵氏族谱·帝丙(上日下丙)玉牒》记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有遗骸飘荡,上有群鸟遮居,窃以为异。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饰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本山麓之阳。”清代赵氏族人为纪念南宋少帝赵丙(上日下丙)而重修。现存墓葬地面建筑为清代风格。

  2、沙井陈朝举墓

  该墓位于宝安区沙井镇沙井中学侧。陈朝举,宋淳熙年间进士,授正议大夫。因避战乱,自洛阳辗转南迁,初至南雄珠玑港,后立家东官归德场涌口里。其后裔今分布于沙井、福永陈屋、松岗燕川、横岗荷坳、龙岗及东莞等地。该墓经多次修葺,现存地面建筑为清代重修。

  3、文应麟墓

  位于宝安区公明镇楼村崖岭东坡。据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文应麟,宋丞相文天祥重孙,倜傥尚志节。景炎中,丞相弟璧守惠州。兵至,璧以城降。应麟耻之,携二子起东、起南,道于邑之渚,遂家焉,今称名族。”现存地面建筑为清代风格。

  4、清提督麦冠东墓

  位于宝安区公明镇将石村。墓主麦冠东为清初四川夔州提督,封怀勇将军。该墓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墓前有石马、石鼓,还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诰封”碑文。(单中桂)

  深圳商报记者单中桂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单中桂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