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盯住10种货币扩大浮动区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12:00 证券时报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涉及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人民币汇率机制,是继续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还是实行浮动汇率;二是人民币汇率水平,即人民币的均衡汇率水平到底是多高。这两个问题相互影响,前者更为重要,它决定了后者;但后者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更多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虽然说实行浮动汇率是我国的长远和最终目标,也只有市场才能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除此之外,没有完美的估计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的办法。但笔者认为,目前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条件尚不成熟。

    汇率的比较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有很多问题,尤其是金融体系还不健全,选择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会更加有利。首先,汇率机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维持基本稳定,而非过度频繁的波动是开展改革的基本要求。判断其是否合适的主要标准是它与国内实体经济的关系,即实体经济在这种汇率制度下是否良性运行,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持续。其次,改革汇率形成机制需要慎重处理好各种因素的关系,综合考虑世界经济新情况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动等因素。同时,这一改革需与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管制的放松及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相配合,同时推进短期货币市场工具的发展,并完善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催促现行汇率的进一步自由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而在中国金融体系、监管部门没有准备好应对这一新机制之前,这一变化显得过于超前,不仅损害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与金融安全,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反而损害地区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

    尽管如此,人民币确实又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首先,从购买力评价看,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就一直盯住美元,兑美元汇率在8.3:1上下小幅波动。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8.9%,是美国的3倍,通货膨胀率和美国基本一致,工资和生产率增长率大大高于美国,这意味着和美元相比,人民币的购买力已大大提高,中美之间的相对购买力需要调整,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确被低估。其次,从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看,国内外汇明显供大于求,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在外贸保持顺差的情况下,资本流入增加较快,外汇储备增势不减。2004年,全国贸易顺差和实际利用外资合计增加926亿美元,而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067亿美元。

    从发展趋势看,人民升值压力会进一步聚集。多数分析家认为,由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仍呈扩大趋势,美元贬值将是长期趋势。如果人民币汇率不调整,那么,中国商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会进一步提升,2005年对外贸易仍会保持一定的顺差。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性资本等各种资金会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我国外汇供过于求、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趋势难以改变,这构成了人民币升值最直接和持续的压力。

    我国现在还不宜实行自由的浮动汇率制,但是我们如何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适度调整汇率水平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继续盯住美元,选择适当时机升值人民币,然后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二是可选择一篮子货币作为盯住的目标。事实上,我国货币当局近年来一直采用一篮子货币来监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及合理性。如2002年,美国、日本、香港、欧元区四大经济体与我们的进出口量最大,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和台湾省六个经济体与我们的进出口替代性较强,这十个经济体与我们的贸易约占中国对世界贸易总额的89%以上,将上述十个经济体的货币作为一篮子货币与人民币相比较,可发现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贬值了4.9%和6.4%,人民币汇率并不像一些学者所议论的那样被低估了15%-50%。

    笔者认为,我国可根据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选择上述10种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篮子的货币,设定一定的浮动范围,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并在其范围内浮动。然后,逐步适当扩大浮动范围,在浮动范围之内,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既符合中国改革模式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特点,与中国金融改革的整体进程相适应,也可纾缓国际间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灵活的压力。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货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