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浙江:抓住有利时机 大力发展新兴流通业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1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同时买方市场的形成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流通领域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百货商店等零售业态逐渐衰落,而新兴的商业业态如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购物中心、折扣店等迅速普及并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种现代经销方式,尤其是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流通产业的改造和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带动了大生产,引发了生产与流通关系的革新,加快了社会
经济发展和流通现代化进程。

    浙江作为经济大省,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57.09亿元,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四位。但新兴流通业态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大规模的连锁龙头企业,2003年全省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6.5%,明显低于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省市的发展水平。因此分析浙江新兴流通业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于增强浙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后劲,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兴业态的涵义与一般发展规律

    “业态”一词起源于日语,指零售企业经营的形态。通俗地说,它不是指商家卖什么,而是商家如何卖,亦即商业的营业形态。业态不同于业种,“业种”是根据销售什么来划分零售业的,如服装店、鞋店、食品店、药店、五金店等。零售业态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其分类主要依据零售业的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堂设置、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等来确定。根据1998年国内贸易部《零售业态分类规划意见》,把零售业态分为8种,即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一般来说,百货店被视为传统业态,除百货店以外其他7种业态均称为新兴业态。

    纵观近代世界零售业的发展历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零售业经历了三次革命性变化。第一次以百货商店的诞生为标志,1852年,在法国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标志着零售业从过去分散的、单一经营的商店发展为综合经营各类商品的百货商店;第二次以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超级市场为标志,它通过大量销售体制实现薄利多销,以自我服务方式来节省费用,创造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业态;第三次以20世纪50年代的连锁经营的广泛发展为标志。近年来又出现了仓储式商场、专卖店、折扣店、步行商业街、购物中心等零售新兴业态。

    由零售生命周期理论可知,零售业态就像产品一样,经历导入、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而且随着市场与科技的不断发展,零售生命周期也在不断缩短。据有关专家测算,世界零售生命周期由过去的100年缩短到30至40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则缩短为10至15年。我国自1992年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以来,西方发达国家100年才形成的各种新兴业态,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即纷纷涌入国门并迅速发展,各种新兴业态不是依次进入的,而几乎是一涌而入的,业态的生命周期大大加快。

    在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有这样一条发展规律线: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百货店兴起;人均GDP3000美元时超级市场兴盛;人均GDP6000美元时便利店蓬勃发展;人均GDP10000美元时仓储商店大行其道;人均GDP12000美元时大型购物中心出现。到2003年底,浙江人均GDP为20147元,约合2433美元,杭州、宁波等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应该说发展超市的最佳时机已经来临。

    二、我省流通业态发展的过程与现状

    1979年之前,浙江商业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其明显的特征是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商品的流通(如价格、流向、网点等)完全受政府的控制及行政区域的严格限制。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浙江商贸流通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际上流行的新兴业态得以迅速发展,市场的组织化和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急速膨胀,迎来了百货商店的黄金时期,百货商店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在各大、中城市落地开花。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单体规模扩张,经营模式雷同,忽视了业态本身的边际调整与创新,行业内恶性竞争加剧,到1995年一些大型的百货店的销售额、利润增速开始趋缓,个别企业开始出现负增长,标志着传统百货业态的早熟,该业态已开始步入衰退期。在这一阶段,新兴业态开始导入,并逐步衍生、发展,日益成为传统业态的巨大威胁,其中最突出的是超级市场迅速发展,并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威慑力。

    第二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浙江业态的变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业态企业举步维艰,如1996—1997年,许多大型的百货店效益开始滑坡,1998—1999年,大批传统百货店纷纷倒闭;另一方面,新的业态“百花齐放”,连锁超市独领风骚。1997年在杭州百货总公司的基础上创建了全省当时面积最大的家友超市,两年后新组建的华商集团公司,企业规模与实力迅速上升,2000年超市销售额名列全国连锁百强企业第27位。在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下,超级市场、大卖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兴流通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传统百货店的原有领地,我省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积极模仿和实践,引发了业态在我省的本土化创新与实践。

    1、新兴业态渐成气候,已成为我省商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浙江以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型业态为抓手,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市场销售,超级市场、专业(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效应凸现,成为最具活力的市场经营业态。2003年我省限额以上零售法人企业中,百货商店133个,比2002年减少6个,占限额以上零售贸易法人企业总数及销售额的17.4%和23.8%,分别比2002年下降4.4个和7.9个百分点;超级市场、专业(专卖)店等新兴业态企业数达到630个,比2002年增加132个,占限额以上零售贸易法人企业总数的82.6%,实现销售额占76.2%,分别比2002年上升4.4个和7.9个百分点。

    表1:2003年浙江限额以上零售法人企业业态分布与销售情况

    业态类别       法人单位    比重  比2002年   销售总额   比重   比2002年
    -              数(个)   (%)  增减(个)  (亿元)  (%)  增长(%)
    合计                763   100.0       126     642.67  100.0     43.9
    百货商店            133    17.4        -6     153.44   23.8      8.4
    超级市场            132    17.3        14     143.16   22.2     45.3
    专业(专卖)店      354    46.4        59     241.40   37.6     69.0
    其他                144    18.9        59     104.67   16.4    103.2

    由此可见,在我省大中型商贸零售企业中,传统的百货商店经营比重不断萎缩,新兴流通业态发展十分迅猛。其中专业(专卖)店发展速度最快,2003年我省拥有专业(专卖)店354家,占限额以上零售贸易法人企业总数的46.4%,实现销售额241.4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7.6%,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取代了昔日百货商店的主导地位;超级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2003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有132家超级市场,比上年增加14家,实现销售额143.16亿元,比2002年增长45.6%;便利店、购物中心、折扣店等其他新兴业态异军突起,在各种零售业态中极具市场活力和竞争力,2003年拥有的企业144家,比2002年增加59家,实现销售额104.67亿元,比2002年增长1.03倍。连锁便利店通过新建和改造一些社区小店,在省内各大城市全面铺开,仅杭州就有可的、千家伴、联华快客、喜士多等6家连锁便利店,24小时营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连锁经营呈现多业态发展,规模扩张的速度加快

    被称为“现代流通革命”的连锁经营,是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流通方式。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运用于商业,实现商业经营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尽管连锁经营不是一种零售业态,但是它能与任何一种零售业态相结合,从国际零售业发展历程来看,连锁经营在零售业中的主导地位已是大势所趋。以美国为例,连锁经营在零售业中所占比例达到60%,约为百货业的两倍。2003年浙江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零售额达到206.5亿元,比上年增长39.9%,销售增长明显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亦高于传统百货商店、专业市场销售额的增长,连锁经营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2003年,全省拥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总店91家,占限额以上零售法人企业的11.9%。连锁企业门店数达2865个,比上年增长41.6%;营业面积8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0%;从业人员11.6万人,比上年增长37.7%;销售总额9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零售额8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比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高出15.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连锁经营呈现多业态发展格局,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加快,其中连锁超市和连锁专业店明显领先于其他业态的发展(见表2)。2003年度销售额居我省前5位的连锁企业(总店)分别是: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门店数35家,销售额15.96亿元)、慈溪市慈客隆超市有限公司(门店数56家,销售额7.14亿元)、温州人本超市有限公司(门店数69家,销售额6.10亿元)、高帮服饰集团有限公司(门店数460家,销售额5.81亿元)、绍兴供销超市有限公司(门店数100家,销售额4.70亿元)。

    表2:2003年浙江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业态发展情况

    业态        连锁总店        门店数(个)          营业面积(平方米)
                (个)   2003年   2002年   增减%   2003年   2002年    增减%
    合计           91     2865    2024     41.6   838285   644782     30.0
    百货商店        3       94      87      8.0    49120    35230     39.4
    超级市场       35     1217     849     43.3   557901   425564     31.1
    专业店         42     1156     808     43.1   133456   101095     32.0
    专卖店          5      196     173     13.3    85843    74163     15.7
    便利店          5      181     104     74.0    11215     8730     28.5
    其他            1       21       3    600.0      750        -        -
    业态               销售额(万元)            零售额(万元)
                  2003年   2002年    增减%  2003年   2002年   增减%
    合计         996368   801460     24.3   889162   702679   26.5
    百货商店      43091    33447     28.8    43091    33447   28.8
    超级市场     653290   516184     26.6   604993   473965   27.6
    专业店       205385   173982     18.0   182022   143516   26.8
    专卖店        82318    70693     16.4    49454    46176    7.1
    便利店        11785     7154     64.7     9103     5577   63.2
    其他            500        -        -      500        -      -

    除此之外,省外大型连锁企业纷纷抢滩浙江市场,尤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商贸圈发展势头强劲,上海联华、华联、北京国美、江苏苏宁等大型连锁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在我省的规模扩张十分迅速,2003我省销售规模最大的连锁企业——杭州华商集团有限公司家友超市公司加入到上海联华集团旗下,更名为“世纪联华”,走上了强强联合之路,与外资企业抗衡。2003年,省外零售业连锁企业在我省已设立连锁门店454个,比上年增加152个,实现销售收入105.76亿元,同比增长60.8%,零售额101.33亿元,同比增长55.8%。

    3、外资新兴业态纷纷涌入,促进浙江本土商业业态的创新

    近年来,浙江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和旺盛的购买力吸引着国际商业巨鳄纷纷抢滩,麦德龙、家乐福、欧尚、百安居、好又多、欧倍德等16家著名连锁超市已登陆浙江市场,业态有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店、专业店、便利店等多种形式,从经营情况看不少外资批零贸易企业的经营业绩排在2003年度企业销售排行榜的前列。全球零售业第一巨头沃尔玛今年以来也加快了入驻杭州的步伐,预计将于2005年底开业。同时已登陆的外资连锁企业纷纷着手新开门店,加快了向二级城市扩张的步伐。到今年底或明年初,世界主要零售巨头将基本在浙江汇齐,商业竞争的国际化日益显现。尽管2003年港澳台商、外商投资的批零贸易企业实现的销售额仅34.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还不高,但其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实力后盾,都给本土零售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三、浙江新兴业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浙江商贸流通业总体上顺应形势,发展状况良好,特别是新兴流通业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判断我省商业竞争实力及发展潜力时,这些还远远不够,政策环境、规模实力、管理与营运能力、信息技术装备及人才素质等方面同样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与国内先进省份和国外发达水平相比,我省的差距十分明显,并且有差距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完善的商业发展规划和对本土企业的有效扶持。首先,与上海相比,浙江缺乏完善的政策引导和跨越式的长远发展规划。上海早在1996年就抓住改革发展契机,对全市商业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大力推进连锁与规模经营,出台诸如《关于规范超市收费的意见》等文件,对零售经营行为进行科学的指导规范。并组建了上海联华、华联、农工商等大型商业航母,以对抗沃尔玛这样的国际巨头。而浙江零售企业总体上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靠自身积累发展起的,在资产重组、机制转换等方面缺乏政策上的引导和战略上的重大举措,带有较大的自发色彩。其次,国家关于扶持新兴流通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尚未落到实处,如直营连锁企业由总部统一纳税等政策得不到实际性的解决,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给外资企业很多优惠政策,如用地、税收等方面对外资商业给予倾斜,造成内外资企业不公平性竞争,不少内资企业面临资金紧缺、贷款困难、利息负担重等困难,相对于外资企业的雄厚资本、超低价竞争,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2、新兴流通业态发展滞后,与先进省市差距拉大。浙江作为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浙江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已达到3157.09亿元,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四位。2003年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已连续13年名列全国第一,拥有义乌小商品城(资讯 行情 论坛)、绍兴轻纺城(资讯 行情 论坛)等一些全国超一流的大型专业市场,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但同时应看到我省新兴业态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大规模的连锁龙头企业,2003年全省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6.5%,而发达国家一般来说商业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占社会总零售额的60%左右,2003年上海已经达到36.3%,北京达到22.1%,浙江差距十分明显。另据统计,2003年上海、北京、湖北、江苏、广东等地的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已分别占到当地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额的62.3%、42.0%、41.7%、36.2%和33.0%,分别上年提高了8.1、1.4、3.2、2.9和0.3个百分点,而浙江2003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只占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额的11.8%,比上年还下降0.5个百分点,浙江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还面临很长、很艰巨的路要走,缩小差距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3、连锁经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集约化程度较低。由于我省国有商业改造较早,全社会对国有资本流向缺乏合理的引导,没有集中投向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态,同时在连锁经营发展之初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扶持,再加上管理体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造成我省当前缺乏全国知名的大型流通龙头企业,目前连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销售额、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等指标普遍偏低,无法实现连锁化规模效益。从门店数看,2003年我省连锁企业门店数在10个以下的比率高达42.5%(按照国际惯例不能算做标准的连锁企业),不少企业门店仅有3~7家,距离国际公认的连锁企业14个分店的赢利点差距甚远。世界最大的便利连锁店集团日本伊藤洋华堂的“7—11”拥有的连锁分店是26442个,美国沃尔玛的拥有连锁分店是3989个,法国家乐福拥有的连锁分店是9061个;从销售规模看,浙江连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全国基本没有名气。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全国连锁企业销售额最新排名,前10强中上海占5家(上海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联超市(资讯 行情 论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上海大润发有限公司、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江苏占2家(江苏苏宁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广东、山东、湖北各占1家,分别是广东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山东三联商社(资讯 行情 论坛)、湖北武商集团。我省排名总体靠后,最大的5家连锁企业在全国的位置依次是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排第42位,慈溪市慈客隆超市有限公司排第91位,温州人本超市有限公司排第102位,高帮服饰集团有限公司排第105位,绍兴供销超市有限公司排第122位。浙江最大的连锁企业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2003年销售额为15.96亿元,仅是上海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的6.65%。

    4、营销方式和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一是缺乏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业态定位趋同化现象愈演愈烈。一条街上时常可见同种类型的商场、超市林立,为瓜分有限的市场份额而竞争激烈,“买就送”、降价促销等使尽了杀手锏,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一些连锁企业在缺少资金和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的情况下,为求规模化而盲目开分店、铺摊子,结果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企业难以正常运转。二是规范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对所有的超市、连锁店铺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同核算、统一管理“四统一”的规范化标准,而我省一些连锁企业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连锁,但通常只是统一店名和标识,在具体经营运作方面远未达到“四统一”,顾客在统一商号的连锁店里,享受不到同样标准的价格和服务。三是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滞后。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的核心,被称为“第三利润源”,配送的完善和快捷是实现连锁经营的重要保证。而我省大多数连锁企业尚无独立的配送中心,即使有些企业有配送中心,但规模小,技术落后,自动化水平低,配送比例低。四是商贸企业人员素质偏低。长期以来,我省商贸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一直比较低,尤其是商场管理人员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很低,商场员工基本是初、高中毕业生,培训的机会很少,不能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需要。

    四、今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浙江作为经济强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十分旺盛,到2003年底,浙江人均GDP为20147元,约合2433美元,杭州、宁波等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应该说发展超市的最佳时机已经来临。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随着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及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兴零售业态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正处在变化的关键时期,需要新型流通组织与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2003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80元,约合1592美元,比2002年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是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的关键时期,需要新型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2003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431元,比2002年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消费结构的升级与消费档次的提高,应鼓励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进入农村,增加零售商业网点,以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启动农村市场。

    2、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与市场规模的扩大,对流通组织的规模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使流通主体的交易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流通主体间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使得企业之间互相协作、互相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因一次交易利润的最大化而过多地损害交易对方的利益以至妨碍多次利润的最大化,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企业更重视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只有改变散兵游勇的状况,走协同竞争之路,企业才能获得生机。当前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通过联营、购并、加盟等方式建立大规模的商业企业集团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效益的必然选择,一些传统的、小型分散的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市场扩张的要求,迫切需要大规模、高效率的现代流通方式的支持。

    3、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重构新型商品流通体系。美国著名的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冲击将发生在商业领域。按照我国入世的承诺,到今年12月11日,外资可以控股中国零售企业,我国将取消零售业对外商的地域、数量限制,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使我国零售商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浙江本土的商业企业面对严峻的形势,只有加快改造传统商业,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充分吸收国外商业的成功经验,实施连锁规模化经营,提高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同时尽快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内外贸分离的板块结构,重构具有开放性、连通性和高效性的新型市场流通体系。

    五、大力发展我省新兴流通业态的对策建议

    面对硝烟弥漫的国内市场和虎视眈眈的外商巨鳄,浙江商贸企业必须在认清自身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抓住发展机遇,勇敢面对挑战,不断深化流通领域改革,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兴流通业态,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步伐。

    1、加快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流通业态的政策措施。首先,要积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配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加大对零售业的投资,积极发展和尝试多种新兴业态;其次,要努力拓宽内资零售企业融资渠道,使得内资流通企业也能与某些外资一样利用其品牌得到银行的贷款;三要建立公平的工商管理和税收环境;四要扫清内资零售企业之间在收购、重组等方面的体制、人事障碍;五要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如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六要对大型流通设施的建设实行听证会制度,规范各类业态的市场准入机制。

    2、重视培育有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省的连锁企业要实现快速的发展目标,单靠自身的力量还不够,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予以大力推动。要尽快组织实行新一轮联合重组和资产运作,充分利用我省丰厚的商业资源,鼓励连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本运行、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以资产、品牌、经营技术等资源为纽带,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参股控股、重组等方式,培育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加强对连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使企业迅速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培育1至2家主业突出、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省在国内知名的连锁品牌。

    3、探索适应浙江本土发展的经营模式。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资产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和跨地域发展,作大作强浙江本土商业企业;中小企业可通过股份合作制、租赁、出售等方式放开搞活,利用本土优势、区位优势,大力推进连锁经营,注重突出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特征,从扩张布点、改进技术、创新观念、强化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合理发展物流配送,大卖场、专业店、农村及社区连锁便利店;选择部分经济发达的郊区村镇,发展适合农村消费的综合超市;改造和提升专业市场、传统百货业,在大中城市适时推进“农改超”,进一步拓宽经营的行业范围,在石化、烟草、图书报刊、医药、电信、汽车销售等新兴产业中发展连锁经营,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水平,努力打造适合我省实际的连锁经营网络;大力培育本省连锁经营企业,使省外、外资和本省连锁经营企业在我省市场中所占份额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提高流通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构筑一个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连锁经营格局。

    4、加快培养适应新兴业态管理的人才队伍。现代商业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任何一种新兴的业态,都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人才。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真正走上法治管理的轨道;其次,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来帮助决策,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最后,加快人才培养。抓紧造就一批懂外语、会管理、善经营、有远见、敢于直面市场竞争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培养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仓储及配送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

    5、努力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流通环境。一要针对一般和重要商品的流通特点和要求,尽快制定和颁布对相关流通主体的资质要求和市场准入条件,以保障国内外流通企业公平、有序地参与流通领域的竞争;二要尽快清理现有针对不同经济成分流通主体制定的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避免一些特殊流通企业如外资流通企业、国有流通企业享有不同于其他经济成份流通主体的政策优惠地位或超国民待遇,为多元化流通主体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三要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打击各类制售假劣商品的行为,制止不正当行业竞争,建立全社会信用制度,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促进商业经济正常运行。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浙江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