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海波
一个勤勉、清廉、无私和克己的地方长官,如果不懂党的方针政策,不接受群众监督和自律,不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他的“无畏”与权力的肆无忌惮也随之抵达顶峰。
“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这是一句注定要记录到基层执政史败
笔里的话。
就在周余武飞马扬沙奋力推进珠泉商贸城拆迁的最后“攻坚”时刻,一种力量悄然介入。此刻,周余武已经完全丧失判断,他无法发现,形势已经在发生微妙而又不可逆转的改变!
2004年6月4日晚上,当嘉禾县的党政班子坐下来集体收看央视《新闻联播》的时候,周余武所面临的后果已无法挽回。几个小时前,周已经被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召见并谈话。当晚,郴州市委连夜召集会议,宣读了国务院决议和湖南省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理。周和他的五个同僚陡然落马。走在好官与暴吏之间
周余武的铁腕改革曾使他威信大增,因此当他面临的37户没有任何权力的“子民”的时候,那种说不清楚的支配他心智的东西很快转化为一种权力风暴。为了尽快拿下这最后一座堡垒,周跃上了台前。
在经过软硬兼施的9个多月的“攻关”之后,眼看嘉禾历史上首个投资过亿的招商引资项目的前期拆迁就要接近尾声。到2004年4月,珠泉商贸城规划用地中372户拆迁户只剩最后37户,仅占总户数的1/10。但此时,拆迁推进遭遇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
李会明、陆水德、李涌泉等37户居民因种种原因没有与政府达成最后协议。
周余武已经十分窝火,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东西在支配这位权倾一方的长官。
据报道,周刚到任时,嘉禾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到任后周铁碗治吏,在百姓和官员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两年来,周余武几乎办到了一切自己想办的事情。刚开始精简机构的时候,有人劝他不要冒这个险,嘉禾又不是试点县,几百个干部下岗,你这个县委书记怎么去当?周没有听,硬是啃下这块硬骨头。
因此,当周余武面临的37户没有任何权力的“子民”,那种说不清楚的支配他心智的东西很快转化为一种权力风暴的演绎。为了尽快拿下这最后一座堡垒,周跃上了台前。
他决心拔掉这37颗钉子。
开“誓师大会”那天,周余武振臂高呼:“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谁不顾嘉禾的面子,我就要换他的位子;谁通不过面子,我就要摘他的帽子!”
那些天,电视里每天都轮番播放誓师大会的实况录像。李会明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周余武当时的表情,“他情绪好像很愤怒,也很激动,大手不停地挥”。这些情景,至今老百姓回忆起来仍不寒而栗。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分析认为,在这句话上,现实上的选择让嘉禾这样的县级党政的执政目的成了“执政为财”,而到具体的操作上就成了“执政为商”。
周用如此激进和冒险的办法对待老百姓,仅仅用一种领导者的权力就可以解释吗?
有分析说,以周的识辨水平和从政经验,他不可能看不到这样做的风险。“当时周围确有人对‘四包两停’等一系列过激做法提出质疑,但周力排众议,我行我素,逆向选择了一条涉险蹈危之路。”
从嘉禾干部群众评价周余武的一些言辞中,我们似乎可以寻找到那种支配他心智的一些其他动因。
有人说,周余武的思维习惯是:只要是为嘉禾发展着想,行为妥与不妥只是工作方式的问题。这种说法在周事发之后的反思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我一直认为,只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竭尽全力办好,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记者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试图还原珠泉商贸城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嘉禾的干部说起珠泉商贸城的好处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其中最让他们称道的是,项目能为他们带来预计超过1000多万元的税费收入。
嘉禾总结出来的发展之道就是要上项目,“项目不上,发展无望”,“项目上,干部上,项目下,干部下”,“言必议项目,行必抓项目”。媒体援引嘉禾一位干部的话说,“这几届县委政府都在为嘉禾解困脱贫想办法,为嘉禾形成支柱产业努力,但由于交通偏僻,基础设施差,很难找到像样的大项目。所以,县领导对珠泉商贸城的期望很高,决心很大”。
事实上,嘉禾作为一个偏僻之地,要建设如此一个“湘南明珠”,其所隐藏的商业风险不言而喻。一个商业项目,能不能代表嘉禾县“大多数人的利益”?这要是放在一个大型城市,其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但在嘉禾这样的县城,却除了认识问题还有现实问题,从而更加突显了中央的执政思维传递的困难和在基层所遭遇的现实尴尬。
基层政府遭遇信任危机
在利益受到损害、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想到最多的办法就是上访。在老百姓心目中,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已经面临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
建设部、湖南省的调查组来嘉禾后,嘉禾各地以及邻近各县上访的群众络绎不绝,一个晚上要接待两三批。县信访局按照领导的安排搬了一张桌子在招待所门口接待上访者,但群众只找调查组和记者,对信访局根本不信任。有的上访群众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听说调查组的人和记者走了,转身就走。
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但由于体制、地方官员的素质和现实利益等原因,地方与上层明显脱节。这也是这个事件中,群众多次上访,上级一再督促,省委书记亲自批示,而当局仍我行我素、阳奉阴违的原因。
嘉禾乃至郴州的许多官员都有点“不服气”——最直接的就表现为他们对“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段“名句”感到非常冤屈,因为这句话并非他们“原创”,这是他们去外面“考察”学来的。事实上,在嘉禾事件爆发出来以前,这句话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了政府在不尊重以至侵犯民众利益时的“口号”。事发后,周还跟别人提起了江苏宿迁市委书记仇和。
仇和原是江苏沭阳县委书记,在沭阳,仇和不择手段地拆迁曾在三个月内被《焦点访谈》三次曝光,但仇不但没有倒,反而节节高升,从县委书记做到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所以也有嘉禾官员笑周余武运气不好,慢了半拍,人家斩尾巴,我们掉脑袋!
仇和在沭阳就做过很多的激进“改革”。据悉,在珠泉商贸城进行到紧要时刻,嘉禾派出了一个考察团去激进的兄弟县市“取经”。考察团回来之后大发感叹:人家的认识比我们高,力度比我们大,发展比我们快,纪委书记亲自挂帅拆迁。钉子户抬出棺材以死相逼,政府的态度是“你死你的,我拆我的”,那里告状的也不少,但县委书记不但没告倒,还成了副市长……
周听了这些“考察报告”后,不久就召开了“加压提速”大会。现在,我们无从猜测那番感叹激起了周余武心里一种什么样的波澜,是奋进的,还是诡异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暴力对待阻力,周接受了一种教唆,或者说,周在经历一种内心的挣扎的时候,外面的“榜样”坚定了他心中游离不定的恶念。从进步到倒退
无论是周余武还是仇和,他们都在用一些与法治、民主、人权和尊严等格格不入的方式执政、治民。或许,从短时来看,在经济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从法制和民主,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文明来看,这就是一种倒退。
周和仇一样,都是典型的“结果主义”者,“结果主义”主张,行为的道德对错完全取决于行为的结果。仇和有这样一句语录:“能不能用人治来推动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来推进民主?”
有批评认为,周也好,仇也好,都是一个有无限权力的专制型官员。他缺少法制、人权观念,甚至缺少对人的基本尊重,很有些视公民为子民的味道。他认为他给人吃饱饭就是好的,却不知道人也需要尊重——尊重其人格、尊重其意志。有人对仇和的权力感到深深的担忧:“仇和把它用来做好事,他就是仇和;如果用它来做坏事,他会不会又是一个程维高?”
有一个现象非常耐人寻味。据一位曾在嘉禾任职的郴州市高级官员透露,嘉禾事件5个主要责任人受到处理之后,此地也成了全国许多地方的“取经”之地——他们纷纷自发把嘉禾当做反面教材引以为戒,嘉禾从而又成了警示他人的“榜样”。
此外,嘉禾事件闻名全国之后,许多同样遭遇强制拆迁的老百姓从全国各地赶来,他们找到嘉禾那些最终获得了胜利的拆迁户,向他们讨教经验、咨询上访的门路。令人感慨!应当说,嘉禾事件被曝光之后,对全国许多还在继续野蛮执政的地方政府给了当头一喝。
应该相信,在嘉禾事件之后,将触动大批官员的政治神经,中国的基层民主或有所改观,这也可以看做嘉禾无意中做出的一个贡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