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总编在线 > 正文
 
《北京青年报》总编张雅宾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0月30日 20:58 新浪传媒

  

《北京青年报》总编张雅宾



张雅宾与新浪网全球副总裁、总编辑 陈彤合影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总编在线》聊天活动,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北京青年报》总编辑张雅宾先生,张雅宾先生在报业的经历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报人,请张总和大家自我介绍一下。

  张雅宾: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在新浪网聊天,上一次和大家见面
还是两年前,首先,感谢新浪网的朋友们一直热情的邀请我,从《总编在线》这个节目推出,一直邀请我过来参加节目,拖延到今天,十分抱歉。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报业还是处在一种发展的转型期,从理论到实践,我个人觉得没有太多新的东西能够提供给大家,所以,觉得是不是暂时先不来。

  从理论上来讲,中国的报业下一步该如何走?从我们办报人的实践来看,我们下一步应该如何迈步,这些都处在一种探索当中。探索,从某种情况来说,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是就是迷惘,所以,我觉得不能提供太多的东西的时候就不一定来,但是盛情难却,所以,今天和大家再一次交流。

  主持人:您这么多年的办报经验仍然会给大家很多启示。

  主持人:您曾经是《北京晨报》的总编辑,而且,从报社建立到以后三年的时间里带领报社迈了三大步,广告连年翻番,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到《北京青年报》这个新的环境?

  张雅宾:三年多以前,我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出来,受《北京日报》的派遣到《北京晨报》做总编辑,一年前,从《北京晨报》到《北京青年报》,这其实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组织上的派遣。总的来说,应该说,在我的报业生涯当中,在《北京晨报》工作的三年,始终是让我最感动,印象最深刻,个人成长也最快的一段时间,所以,一年多以前,领导安排我到《北京青年报》任职的时候,我很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一年多以来,我也是经常怀念在《北京晨报》的日子,想念那些和我共同工作和战斗的同志。一个报纸,特别是初创阶段,报社的员工几乎每天都是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工作,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对离开《北京晨报》确实有点依依不舍。《北京晨报》的三年发展确实很顺利,从办报到经营和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顺,这主要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组织让我来到《北京青年报》任职,我觉得《北京青年报》是一个规模更大,社会影响更大的一张报纸,在这样的一个报纸里担负领导工作,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如果能够在以往《北京青年报》各任领导打下的基础上,推动这张报纸有所进步和发展,当然也是很重要的,对个人的人生机遇来说也很重要。我的想法是,无论在哪家报社或者报纸工作,尽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给读者提供满意的产品,是新闻人最大的快乐。

  主持人:《北京青年报》的前期基础非常好,2002年的广告收入达到了7.4亿元,尽管发展的非常好,但肯定还会存在一些问题,您接手的时候,《北京青年报》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要想把报纸办得更好,您做了哪些方面的尝试?

  张雅宾:《北京青年报》确实是一张非常成功的报纸,在我加入这个团队之前,应该说他已经取得了在报业非常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在来到《北京青年报》的第一个会上,我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的。《北京青年报》复刊二十年,前十年是打基础的阶段,后十年是发展的阶段,这十年的发展,又创造了报业的奇迹。这其中有《北京青年报》历任领导和员工所做的贡献,这里我特别要提到《北京青年报》的老社长崔恩卿社长和老总编辑陈冀同志,他们为报纸发展做出的开创性和决定性的工作。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工作,既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压力,如果搞不好的话,有愧于这样的工作舞台和工作状态。我到《北京青年报》工作以来,确实从这张报纸和团队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有些东西是以前的新闻生涯中没有经历过的,这里给了我许多新的学习的养分。至于说到问题,我觉得任何报纸都一样,总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问题。

  《北京青年报》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不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是我们整个团队在这几年的发展中不断的自我反思所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个就是报纸的形态、报纸的品质或者报纸的内容还不能使我们自己完全满意,我们觉得它还有进一步做的更好的余地。再一个,就是经营管理水平还应该逐步的走向细化,切实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各个有关的要素充分的调动起来。我做总编辑,负责办报的工作,从去年到任以来,和编委会和报社的编辑记者同志一块做了很大的改版和调整,主要是两个工作,一个是在报纸的形态上或者报纸的内容安排上,彻底改变原来周刊化的痕迹,从形式上把《北京青年报》真正的转变成一张完全意义上的日报,希望给读者提供新闻纸应该承载的东西,这是内容的改变。第二,我们进行了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的再造,实行了相对采编分离制,重新设计了版面的结构,部门的结构和整个工作流程,使我们的工作运转更加顺畅,更加高效,大概是这两方面的工作,但这不是我去了以后,这个工作突然搞起来的,而是在以往大家对下一步的改革形成共识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的智慧完成的,所以,因为有这么一个基础,所以,这项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效果也是好的。

  主持人:北京的报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老牌的有《北京晚报》,还有新生的《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华夏时报》等等,《北京青年报》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提高竞争力?

  张雅宾:现在北京的报业市场,应该说有四五家或者五六家定位雷同或者近似的综合性的新闻报纸,因为雷同,大家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战场上,或者说是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竞争。但是,实际上,每个报纸还是有自己的特色,还是有自己特定的读者需求。从《北京青年报》来说,我们是立足打造一张能够被社会主流人群所认同,被他们所喜欢的一张报纸。这种定位,我想也不是今天我们突然的总结出来或者冒出来的,而是《北京青年报》一代又一代的员工在自己的办报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北京青年报》在北京市场上不是发行量最高的报纸,发行量最高的报纸是《北京晚报》,但是,我们依靠我们的平台,却创造了广告收入最高或者说比较高的业绩,这说明,我们在读者的定位、选择或者叫做市场细分上,还是有了自己的特点。其中,主要是我们希望这张报纸能够被社会的主流人群或者中坚力量的读者所认同。所以,应该说这个特点,这种定位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反映在报纸的版面上,我们尽可能的在提供日常动态新闻的同时,给读者提供深度报道,提供观点性的东西,我们想,这个可能适合我们的特定读者群,这样的报纸内容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所以,在广告市场上也有比较好的表现。

  主持人:您到《北京青年报》已经一年多了,今年《北京青年报》的业绩如何,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情况能透露一下吗?

  张雅宾:今年开局以来,《北京青年报》的整体经营情况非常不错,令人非常乐观。当然,我想这不是《北京青年报》一家的情况,整个行业应该说都有比较好的表现。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和整个中国的经济活跃相适应的,第一季度更好,广告收入提高了40%左右,这样的好的情况让人感觉有点意外。后来,“非典”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五月份、六月份的时候,很多的广告投放计划都受到了影响,《北京青年报》也和各个报纸一样,影响了几千万的广告收入,但在“非典”过后,整个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和内在动力的推动向前,所以,“非典”结束之后到现在,我们的发行和广告经营的情况呈现了加速增长的状态。可以给大家透露一下,从一月份到九月份计算下来,我们的广告差不多要比去年至少增加了一个亿。今年的广告总额,现在看要达到八个亿是没有问题的,能不能向更高的目标冲击,我们也正在测算。发行也是这样,今年九月份我们开始明年的大征订,进展工作非常顺利,我们的发行员,小红帽发行公司是非常好的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整个征订工作非常顺利,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征订任务已经大部分完成,到年底完成几乎是不成问题的,综合发行量能够提高多少,目前说的话,我们觉得还太早,难以完全的预测,但是肯定会有比较大的增长,这是肯定的。



张雅宾作客新浪聊天 张雅宾回答网友提问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相对的采编分离制,采编分离制很多的媒体都在用,这已经是一种趋势了。

  张雅宾:编辑部的组成机构,对报社的高速运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问题对中国报业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趋势,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各个大的报业来看,是普遍的形式。我们这次做结构调整和流程再造,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又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新的结构状态。我们现在基本是这样,编辑和记者岗位上一定实行严格的分离,就是编辑只是做编辑的工作,记者只做记者的工作,这两个东西不交叉。过去,在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交叉,一个记者出去做记者,采访写稿子,回来做版面,整个的流程是一个人完成的,这种采编合一的状态,对初期创办的报纸来说比较高效,也节省人力。但是一个报纸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采用这种方式有不可取之处,它在质量控制,科学的运转上都会有问题。为了给读者提供最好的报纸,我们想,还是应该顺应世界潮流,做一个改造,改造完是这样,在编辑、记者职责分离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来以编辑为主导的思想。因为,过去中国有些报纸进行采编分离的过程出现很大的问题,就是采编脱节,编辑和记者的工作完全是互不相干,不能互相结合,这不行。我们是在编辑的过程中,编辑占主导的地位,编辑和记者紧密的联系在一块,指导、指挥记者来完成自己特定的新闻采集和选题的采写,在整个生产流程的过程当中,记者的主观积极性要得到发挥,同时又要加入编辑对整个办报的把握,所以,应该说,这样的工作流程推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现在为止,大家看得出来,《北京青年报》改版以后,总体的运转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我们感到满意的。当然,编辑部的结构设置,报纸生产流程的改善,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所以,我们还会不断的结合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进行调整,使它越来越完善,这方面,我们可以说在前面做了一些探索的工作,但是,还不够成熟,我们希望早日成熟,为整个报纸行业生产结构建立一个好的模式,贡献我们的力量。

  主持人:您还提出了“追求新闻品质”的计划,能具体谈谈这个计划吗?

  张雅宾:“新闻品质年”是我们今年年初在内部针对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要求提出的口号,我们感觉到,报社是生产报纸的,是要为读者服务的,一张报纸究竟办的好还是坏,最终还是要由读者来评判。我们觉得,尽管有很多的读者、很多的网友都称赞《北京青年报》办的还算可以,但我们觉得还有很多不能让我们自己满意的地方,所以,提出“新闻品质年”,我们要从主业抓起,要从《北京青年报》报纸抓起,不断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来满足读者的需要。关于“新闻品质年”,当然是我们自己内部的工作,主要是这么几个想法,一个是希望加强动态管理,以往《北京青年报》比较注重深度报道,动态的报道不够,我们希望做动态新闻,做事件性的动态新闻,满足读者对新闻和资讯信息的阅读需求。第二,在整个稿件的选取、筛选、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向新闻价值来回归。大家知道,中国的报纸存在两个并行的价值,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我们的报纸是向新闻价值回归。第三,就是新闻要做权威性的新闻。一个报纸,特别是成熟的报纸,必须有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北京青年报》来说更重要。最后,我们还要归纳,在众多的新闻当中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新闻,我们追求做重要的新闻和可读性的新闻,概括起来说,今年的“新闻品质年”提出的追求,就是要做可读的重要新闻。重要的新闻是读者需要它,可读性就是形式上生动、活泼,能够被读者所接受,这个目标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应该说使我们的工作有改善,但是我们自己还不满意,现在,我们想“新闻品质年”这样的口号,也可能到明年还是我们的工作追求,甚至几年或者是一生的追求。

  主持人:北青系已经形成“五报一刊一网”的格局,北青要打造的是传媒集团而不是报业集团,这是《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先生在上周2003报业经营国际峰会演讲中讲到的,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北青的观念走到了行业的前列呢?

  张雅宾:不能说走到了前列,但是提出传媒集团,是我们自己的一个追求,现在中国的报业一般是报业集团,还没有传媒集团,对于我们自己,在事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首先立足于把报纸办好,但是要想办好报纸,单纯的走一个媒体发展的模式也是很难做好,很难持久的。我们考察国际上各大传媒集团,一般来说都是跨媒体经营,用多种形态传播众多的信息。我想,新闻单位从整个社会的职业划分来说,是划分在信息产业的范围里,那么,什么叫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无非就是内容产业,我们始终是做内容的,做内容的一个机构,对外的输出方式和输出模式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是多媒体的传输方式。基于这样一点,我们提出了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传媒集团的理念。想做传媒集团,实际上,我们是想尽可能用多种多样读者需求的方式和途径,提供大家所满意的信息内容,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点,我想,我们的事业发展目的就达到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传媒集团在某种程度上,比报业集团更符合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更应该成为我们这种职业追求的一个方向。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传媒集团更准确,实际上这是概念问题。现在,在中国国内有很多的报业集团,虽然叫报业集团,做的很多工作也是跨媒体的工作,所以,大家应该是都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只不过率先提出这样的概念而已,所以,我们还不能说自己先进。

  主持人:北青打造传媒集团都有哪些举措?

  张雅宾:最近《北京青年报》被中宣部列为全国文化改革的试点单位,希望我们能够在报业改革上作出新的探索。我们现在的一个新闻追求是希望能够把自己打造成传媒集团,传媒集团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在内容提供商这样的一个总的定位下,把我们所能够制造的,读者所希望、需求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传送,这样的传送在传播模式上就形成了我们叫“三跨”,就是跨地区、跨媒体和跨行业,这里跨媒体是直接的传输方式,跨地区实际上也只是影响力的拓展,至于跨行业,实际上也不是什么行业都做,对于一个文化单位来说,更多的还是要做文化产业。我们这种跨行业,就是说把相关的产业整合起来、发展起来,最终还是要为内容的丰富服务,还是为内容供应商提供更多的内容和价值。

  主持人:张延平先生在2003报业经营国际峰会演讲中还提到,伴随这张报纸长大的一代人已经进入了社会的主流人群,这些读者现在已经三四十岁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北京青年报》会逐渐办成老年报了?怎么吸引新青年成为你们的忠实读者?

  张雅宾:这个问题始终是我来到《北京青年报》以后大家经常问到的。我这样看,第一,《北京青年报》虽然品牌和名字是“青年报”,但是读者已经不应该限于“青年”这样的单独的群体,我们叫《北京青年报》是历史形成的品牌名称。在历史上,我们确实是青年报,报青年的事,现在,自从《北京青年报》转变为一个综合类的新闻报纸以后,实际上定位已经变了,如果一定要和名字有什么互相联系的地方,我们希望用青年的视角观察世界,报道世界,青年的视角丰富多彩,我们的报道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实质上来说,《北京青年报》和其他的报纸没有什么不同。第二,一张报纸从自己诞生、成长一直到成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读者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国际新闻界的情况来看,任何一张成熟的报纸,其主要阅读人群的年龄跨度,一般也应该在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再到四十多岁的跨度里。在这样的读者人群当中,形成了品牌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报纸,实际上才能被称作一张成熟的报纸。我个人观点是这样,我不认为一张完全定位在十几岁或者二十几岁人群的报纸是成熟的报纸,我觉得很难这样说,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三十多岁的读者就是年轻人的定位,今天的青年和以往的青年有很大的不同,对报纸来说,维持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读者,应该是相当理想的年龄结构,我不认为这种年龄结构就是读者老化的形态,这样看问题太过于片面。办报纸毕竟不是搞体育运动,不是说十几岁、二十几岁出成绩,一到三十多岁就不行了,不是这样的。而且,我们《北京青年报》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读者群,我们认为这很正常,实际上在任何国家、任何城市、任何社会里,老年人总是一个读报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自己有阅历、有时间、也有精力,读报是他们正当的生活方式,这都是很正常的。现在的新闻理论也有奇怪之处,会提出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比如说在报纸的读者年龄上就有这样的问题,似乎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自己的读者年龄越年轻越好,越小越好,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看世界各国的报纸,还真没有看到哪一个非常有名的成熟的报纸,是做这样的读者年龄结构定位的。我想,《纽约时报》读者平均年龄多大?《华尔街日报》的读者平均年龄是多大?您能够想象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读者群么?不可想象,我不是说这个群体他们完全不读报,他们就没有读报的需求,也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我们不应该给这个人群办报纸,我讲市场是细分的,每个不同的报纸,有自己特定的读者人群,对《北京青年报》这样品位的报纸来说,现在的读者年龄,应该说是合适、恰当的。只是我们自己应该不断的提醒自己,就是说除了这样的主流人群之外,或者说,除了三四十岁的主要的读者群之外,还存在其他年龄段的读者群,我们也应该积极争取,不应该放弃,或者我们应该及早的把年轻一些的读者尽可能的争取到我们的读者人群里来,这也是必要的,二者不可偏废。

  网友:作为资深的报人,您怎么评价何宁继任《北京晨报》总编辑之后的表现?

  张雅宾:何宁是很年轻的报业领导人,在过去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我们经常见面,我们之间也是好朋友。他到《北京晨报》之后,我们都非常忙,我们之间就业务和工作交流并不多,他上任之后,领导了《北京晨报》的一些改革和创新,确实有一些创造性的做法。据《北京晨报》去年和今年公布的数字,这个报纸也有一定的发展,我觉得,这都是非常值得祝贺的。我想总体来说,北京的报业跟南方的城市比较起来,我们报纸的领导人年龄还是偏大,如果有更年轻的领导同志加入到媒体的领导岗位上来,在整体上使报纸领导层的结构年轻化,我想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我在这里祝愿何宁在自己的新的岗位上取得新的成绩,我当然也非常愿意看到《北京晨报》的事业能够越来越发展,报纸办得越来越好,经营越来越好。因为,我在《北京晨报》工作多年,很有感情,如果《北京晨报》能够不断的发展和传来好消息,我是非常高兴的。

  网友:最近在电视的黄金时段看到《北京青年报》做的广告,报纸在电视上做广告比较少见,《北京青年报》在电视上做广告的意图是什么?

  张雅宾:一般来说,报纸从九十月份开始,就是下一年度报纸开展征订工作的时间,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地方,可能报纸的自我宣传,自我推销更厉害一点,《北京青年报》从九十月份进行下一年的征订工作,这时候在电视媒体上做一点广告,当然也是我们整个发行战略的一部分。但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北京青年报》到今天,它的发行成熟度是相当高的,很多的读者不需要你再做特别的自我宣传,就会选择这张报纸,比如说,我曾经和我们的小红帽发行员一道,早晨起来把报纸送到读者的家里,跟这些老街坊、大爷大妈或者中青年的邻居交流的时候,我们没有讲发行的问题,他们主动表示,《北京青年报》确实办得好,我们明年会接着订,所以,因为有这样的成熟的读者群,我们报纸的发行其稳定性是非常好的。我们现在在电视上发广告,我想是不是带有这样一种性质,就是说一种品牌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想告诉我们的读者,《北京青年报》在今年,在未来还会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是一种品牌的提升,是一种形象的塑造。在这个时候,我们也想通过屏幕让大家对《北京青年报》产生一种老朋友再相见的感觉,这是我们做这个工作的出发点。

  主持人:最近北京报业市场的一个热点就是《京报》的即将诞生,您怎么看北京的报业市场,您认为北京需要一份什么样的大报,您对《京报》的前景如何看?

  张雅宾:最近北京的新闻界和读者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热点问题,就是北京要诞生一份新的报纸。北京不断的涌现出新的报纸,这好象也已经习惯了,北京的读者也渐渐的开始接受这种变化,不像过去,一张报纸,一份传统的报纸,甚至可以几代人都在读一种报,我想《京报》的诞生,北京报业市场上又会有新的新闻单位加入进来,也是报纸走向繁荣的一种象征。这种新的报纸的出现,会给读者一种新的选择,我想这是一件好事。作为北京报业市场上的排头兵《北京青年报》来说,我们也非常高兴的看到新的报纸的诞生和存在。

  至于讲到北京整个报业市场,我倒是有一个看法,现在北京的报业市场,确实还有发展的空间,但是,这种发展空间是不是要用更多的新报纸填补?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可能在中国经济发展转轨的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同质报纸非常多的情况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带来的竞争恐怕也在所难免,但是我想,这只是阶段性的情况,不会是一个长久的存在。按照世界新闻的发展规律来看,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一城一报的局势,就是说一个城市在有序的情况下,可能只存在一份或者两份综合性的报纸。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还没有国外某些国家那么高,所以对北京城市来说,也许存在三、四份综合类的报纸,从数量上来说已经足够了。

  我三年多以前曾经参加新闻出版署召开的成都会议,那时候我还是《北京晨报》的总编辑,在会上我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容纳度是有限的,过度的扩展,可能既不会给市场带来新的起色,也可能对读者的选择和读者的利益起到负面的作用和影响。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一个市场没有竞争是不行的,读者没有选择的余地是不利于报业发展的,但是,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想,提出有限竞争和充分竞争比较恰当,充分竞争实际上是有限竞争。什么叫恶性竞争,有三个明显的表现,一个就是互相攻击,现在有些城市,不同的竞争对手之间,到了大家不能让接待单位安排在一个车子里坐的情况,因为坐在一个车子里就会吵架,这是恶性竞争的表现。第二个表现就是竞相压价,把广告价格和报纸价格都压下来,这是对市场毁灭性的打击,不是市场繁荣的表现。比如卖广告,把各种折扣和优惠加在一块,最后变成只相当于公布价格的两成就卖出去了,这样的结果,可能暂时广告份额会扩大,但是,最后会毁了这个市场。第三就是互相挖人,这样的发展下去,对整个报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市场繁荣,是不是一定要有很多新的报纸出现才能够实现,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市场竞争有它自己独特的特征,这不光是在传媒业,在其他的行业也是一样,我已经说过了,恶性竞争只会带来恶性结果,这不光是从传媒一个行业来说,比如中国的啤酒行业、家电行业、服装行业等等,在某些地区已经撕杀到非常惨烈的境地,最后的结果是,使很多的国有资产贬值,所以,对这个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注意。大家进入一个市场来做一个产品,互相竞争,我觉得应该鼓励,但是,这样一个竞争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公平竞争,如果不是公平竞争的话,说起来就没有意义了。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表达,如果是公平竞争的话,首先大家使用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一致,实际上现在很多报纸的出现并不是这样,有些报纸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是自己的资金,就是自己的员工在市场上辛辛苦苦挣来的资产,也有的报纸完全使用其他人的资产,甚至有的报纸使用的是业外的资金,在其他的市场上赢得市值投入到这个行业里来,不同质的资金在这里竞争,很难说公平竞争,因为很多资金是别人的,不用太谨慎的考虑,也就不一定对资金负责任。更有一些报纸,竞争的动机和竞争的结果,只是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这样的竞争更说不上公平竞争。

  另外,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也是这样,现在,在一个城市之间,很难说各报之间平等竞争,有些报纸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政策空间或者其他的空间,在市场上做各种各样的表现,我认为这很难说是一个公平的竞争。因为,大家在行政结构上,在政策余地上,如果有不同的话,这样形成的竞争,很难说是纯粹的自由经济或者说自由竞争的一种表现。所以,我想,加入了太多的经济以外因素的竞争,是不能够叫公平竞争的,因此,这样的竞争也是不值得鼓励的。这个话我可能说的比较多,我在《北京晨报》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有人说,说这种话是害怕竞争,我想,今天在《北京青年报》,在这样综合实力比较强的报纸,我还坚持我的观点,我现在很坦率的说我们并不惧怕竞争,因为,我们具有我们应有的实力。但是,即使这样,现在拿来办报的多数资金还是国有资金,多数资金过去说是人民的血汗,现在是纳税人的钱。我想,是不是我们的决策者,还是应该对这样的资产负责。有办报的欲望,有办报的冲动这是可喜的,但是整个市场是丰富多彩的,读者人群也是细分的,其实,大家完全可以按照读者不同的需要来进入各自不同的领域,通过满足受众要求来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不必完全挤在综合类的报纸这个狭小的天地里,最后拼杀到两败俱伤,形成这样的结局,我认为,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

  《京报》的诞生,据说已经有时间表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够按照这样的时间表问世。我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奇怪,我当时刚一听说的时候,我想,为什么叫《京报》呢?我原来在《北京日报》工作,现在在《北京青年报》,以前开会大家介绍,都说我是来自京报,意思是北京日报集团,我说“京报”不就是《北京日报》吗?怎么又出来一个“京报”?所以我觉得名字奇怪。后来有人说,在一个地区新的报纸要想有比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样的报纸为了强化自己在北京拓展的地域色彩,一定要坚持有这样的名字,我觉得不一定,如果别人已经有这个名字,约定俗成大家认同了,你干吗不起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有人说必须有“京”字这个报纸才能成功,我想报纸的名字很重要,对于读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市场的认同能起到作用,但是作用有限。我觉得选择其他更恰当的名字也许不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可以讲这样的话,如果在起名字的时候,一定非要有“京”字不可,没有不行的话,是不是信心不够强的一种表现。当然了,大家将来是兄弟媒体,希望能够在公平竞争的平台下,能够求得共同的发展。

  主持人:《京华时报》创刊的时候,就有一些《北京青年报》的人才流动到了《京华时报》,现在,《京报》也在招兵买马,您担不但心会又有人才流失?您的用人观是怎样的?

  张雅宾:两年前《京华时报》创刊的时候,我在《北京晨报》,《北京晨报》确实有一些人加入《京华时报》,有人说你要小心拉,人才都会被挖走的,说实话,那个时候,我确实觉得人才的问题可能是一个问题,但是后来实践证明,一个人离开原来的岗位,加入到新的岗位,实际上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我们不能把人的调整和流失,说成是竞争的胜与败的标志。实际上,上一轮新的报纸出现,造成北京报业市场上人才的波动也好、振动也好,并没有出现新的格局,并没有使我们的人才状况有多大改变或者新的局面。这一轮,如果说《京报》的诞生会在各个新闻单位里挖人,可能造成新的人才波动,我想是不会的,也有人跟我讲,不知道消息的真假,说他们在招聘当中,招聘了相当一部分原来《京华时报》的人,据说这么做是因为这样几个原因,一个是两者的报纸定位更接近,人才的需求上可能更一致,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两个报纸合作方的背景都是南方的报纸,所以,他们之间彼此熟悉,互相拉起人来更方便。我想,当年是《京华时报》来跟我们竞争,挖《北京晨报》的人,《北京晨报》的局面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现在,我在《北京青年报》,我仍然认为,《京华时报》也不会受到这种人才冲击太大影响,我想是不会的。因为,一个报纸有自己的团队,而且这个团队一旦建立起来之后,只要自己的内部不出问题,是不会有颠覆性的人才流失的。另外,任何新创建的报纸,在召集和使用人才方案设计的时候,就有一项内容是关于自己的人才应该从什么地方获取,如果没有这样的方向性的目标,只是打一些招聘广告,在市场上招兵买马,这样的团队一般来说也不能成功,作战竞争当中也不会有太大的竞争力。反过头来说《北京青年报》,现在进行内部的改革,我们鼓励人员流动起来,努力使我们的队伍做到有进有出,现在的问题是,只有进没有出,当然,最近报社的人员过多,报社过于膨胀,我们努力消除这种现象,使队伍精简,用各种办法希望大家流动起来,使人员精简,但是,实际上走不动,甚至哄都哄不动,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的报纸综合实力比较强,人才不愿意动,从坏的方面分析,是不是我们报社太安逸,没有人愿意离开,不管是从好的方面分析还是坏的方面分析,总而言之,我们自己目前的队伍状况,我们更多的担心是流不出去,走的人太少,有人也说过这样的数字,说一个企业大概每年应该流动10%才算合理,如果是一百个人,就是要有10个人的进出才合理,我们现在达不到,我希望我们的队伍能够更多的流动出来,不断的保持活力。所以,我想对这方面,我刚才讲根本不担心。

  再说到人才观,我想是这样的,三个问题,第一,就是人尽其才。第二,人才也是成长的,任何的队伍也要不断的成长起来。第三,希望人才的队伍是流动的,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就很恰当了。现在有人说《北京青年报》的人才,在北京的各个报纸里都有,甚至在很多的报纸的领导岗位上都能够看到曾经是《北京青年报》人的身影,有人说,你看,《北京青年报》是新闻界的黄埔军校,我觉得话不用说那么大,如果我们报纸能够为北京的报业队伍培养一点人才,应该说是我们的光荣。有些同志在《北京青年报》学到东西,培养了能力,到别的报纸发挥作用,甚至在那边成为骨干,甚至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这都是一件好事,整体上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应该感觉到高兴的事情。

  网友:您作为一个总编,最头疼的事情是什么?您觉得办报最难的是什么?

  张雅宾:头疼的事情太多了。我曾经说过,下辈子不再办报了。办报的苦处太多了,我是跟着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领导成长起来的。我的老领导,那个时候在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做总编辑,他有一句名言至今影响着我,他说:“是人不做总编辑,做总编辑不是人”,他经过几十年甚至一生的实践之后,深深的懂得这个职业的苦处和它的难处。怎么说呢,是不是应该这样讲,做总编辑的难处,第一,新闻是一个永远要追新、求新的产品,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产品标准,说我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读者永远是不满意的,我们自己永远是觉得遗憾的,所以,要把新闻真的做好,始终是我们的追求,这个追求永远也达不到。第二,现在办报面临着对内容的把握和对整个经营提高的双重压力,就是说一个报纸,一个报社的成功,既要有自己报纸内容的成功,又要有市场表现的成功,这种双重压力,有的时候确实使我们在决策或者是实施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感到难以把握或者说有某种难度。第三,报纸的版面好象永远是有限的,永远是饥饿的。一个报纸办的好了,读者要求你提供更多的东西,我们自己也有更多的想法要表达,但是,报纸办好了,广告又会不断的找上门来,内容的比例,广告的比例天天在打架,所以,怎么样的比例才合适,这样的把握和平衡,确实也是很难的。我倒不认为,两者一定要用什么样的比例才合适。而是说这个把握的确很难。不管怎么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还是要做好,这个职业的挑战性就在这里,魅力也在这里。我要求自己今天能够比昨天做的好一点,今年比去年做的好一点,我就满足了。

  主持人:今天的时间到了,还有很多网友的问题没有问到,希望张总以后有机会再到新浪来聊天,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谢谢张总。

  张雅宾:谢谢各位网友,感谢新浪网。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网络调查赢取丰厚大奖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精彩华纳铃声免费下载!还有精彩大奖哦!
  好消息-新东方新概念送教材! 学会哇啦哇啦说地道英语 考研&MBA冲刺早准备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你对她越温…柔…
她会爱你更狂野!
非常笑话
烦了累了看笑话
——包治百病哦
图片
铃声
·[范玮琪] 那些花儿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浪泰宁站隆重开通
开家饰品店年利几十万
中医根治乙肝获新突破
发传真?你落伍了!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分类特惠广告抢购
到国外去上学(豫)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黄冈网校诚征代理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