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总编在线 > 正文
 
总编在线:中国新闻社夏春平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5日 17:41 新浪传媒

  

中国新闻社夏春平作客新浪聊天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我们今天有幸请到的中国新闻社社长助理夏春平先生,我们请夏先生自我介绍一下。

  夏春平:各位网友好,我是做传媒工作做了多年,有二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当过编辑、记者,现在基本上搞管理工作,在工作之余对海外的华文媒体这方面的事情比较关注,也搞一些资料的收集和研究。

  主持人:你二十年一直在中国新闻社吗?

  夏春平:以前曾经在《华声报》,三年前来到新闻社。

  主持人:你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新闻社的情况吧?

  夏春平:我不知道网友熟不熟悉,我们国家有两家通讯社,可能大家知道更多的是新华社,其实还有一家就是中新社,这两家都是国家通讯社。中国新闻社和新华社在定位上是不太一样的,新华社代表国家官方的一个通讯社,主要对国内,对海外发布多语种的通稿,所以影响比较大。中国新闻社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华文媒体,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的通讯社,规模当然没有新华社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世界上通讯社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A、B、C、D、E五个等级。像新华社、美联社、法新社这些都是属于A级,中国新闻社定为B级,我作为中新社的一个员工,我多跟网友谈几句话,可能大家不是特别了解。我们的新闻产品主要向海外发中文稿和新闻图片,因为我们主要服务对象是港澳台和海外的华人,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新闻产品服务。

  中新社,现在国内大家知道有个中新网,还有我们办了几本杂志其中有一本比较有名的叫《新闻周刊》,这是自己办的杂志,提起中国新闻社,提几件事情在新闻界挺有影响的,大家不知道我们通讯社我们还有电影,我们有一个南海影业公司,应该在八十年代中期有一个电影叫《原野》,就是中国新闻社拍的,还有《春桃》,还有《北京的故事》,这是我们中国新闻社拍的,当时是以南海影业公司的名称拍的,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从1949年到1992年期间,大家知道42年来祖国大陆和台湾在新闻文化领域没有任何交流,1992年8月12日新华社有一位记者和中新社的一位记者第一次代表祖国大陆新闻记者赴台采访。在八十年代末,1987年,台湾有两位记者第一次来中国大陆采访,这是由中国新闻社接待安排的。

  作为一家国家通讯社,我特别要提的,我们有一位记者,在中国新闻界相当有影响的,新闻摄影界每年在世界上有一个评奖,也号称新闻摄影奥斯卡奖(荷赛奖),第一次由我们新闻社很年轻的记者叫王遥得到了金奖,现在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最年轻的副主席,可能刚三十。我们还有一位摄影记者叫贾国荣,2002年也得了“荷赛”摄影奖,是二等奖,这两个作为中国大陆的新闻机构能够在国际摄影界连续两次拿到奖,在中国大陆目前只有中新社这一家。大家如果看到我们中新社发的稿件,包括中新网上的稿件,甚至看到海外的报纸,港澳台用中新社的稿件,他们有一个印象,中新社发的文字、图片有自己的风格、定位。同样一篇消息,可能我们的写法跟新华社有非常大的不同,新华社有一种叫新华体,我们中新社叫中新体,可能大家看一些新闻进行一些比较就能看出区别来,我社有一位副总编曾经说过中新社的文风,叫“短、快、活”。“短”,就是消息很短,一般3-500字,“快”比较迅捷,“活”文字比较活泼、平实,有可读性,有人情味,这是针对海外、港台海外的受众的特点写的,所以跟新华体有比较大的不同。

  网友:中新社在海外多少家分社?

  夏春平:有,我们针对我们中新社的定位和性质,因为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提供多元化的这么一家通讯社,所以我们的是哪里华人多我们就在哪里设点,目前我们在香港、澳门、泰国都有分之机构,马上在马来西亚还要设点。还有在欧洲的法国巴黎,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在日本东京,还有在美国的纽约和华盛顿都有分社在那边。

  网友:我们知道去年中新社举办了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今年9月准备在湖南长沙举办第二届,当时为什么举办这样的论坛,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夏春平:中新社为港台、海外华文报纸提供新闻稿件,在这一点上,我们跟他们有天然密切的供稿关系,这种业务关系,平时接触很多,许多香港、台湾、澳门和海外报纸都是我们通讯社的客户,给他们提供文字、图片,平时跟他们业务交流也比较多,人员往来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时就考虑能不能把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比较分散的华文媒体的老总聚集到一个平台来,就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一些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其实大家都有这种需求,但是谁能把他们笼到一起,我想中新社应该起这么一个作用,给他们搭一个平台,就华文媒体怎么生存、怎么发展,怎么与大陆合作,就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同时也觉得我们中新社跟他们有供稿业务合作关系,也是为了拓展我们中新社在海外的供稿市场、扩大供稿的市场份额。

  网友: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怎么样,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一届的主题和第二届的有什么变化?

  夏春平:第一届在2001年9月在南京开首届,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当时参加会的130多家的华文媒体的老总全部到会,像这么一个规模很大的峰会,在世界上应该是第一次,从来没有聚集这么多,在此之前,台湾和香港都有报业协会,但都是地区性的,这种全球性的还没有。海外华文媒体对那次生命线坛的反响非常好,他们长久盼望有这么一种机会,就不知道哪一家机构有能力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中新社把他们聚集到一起了。

  网友:听说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还正赶上“9·11”,能说一下当时的一些情况吗?

  夏春平:这也是一种非常偶然的事情,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在2001年9月16日到18日,前期的工作我们都做了很多,许多境外的代表都回了函,把机票都订好了,谁也没有想会发生“9·11”这样的突发事件。发生了这样的事件,当这个会开还是不开?我们觉得还是应该开,因为“9·11”毕竟地区性的突发事件。当时,许多境外的代表也都打电话来,发传真来询问,我们最后决定还是如常召开。不过当时会议确实也受一定影响,许多美国、加拿大的代表把机票都买好了,那次会大概有20多位就没有出席,但那次会议也有一些美国和加拿大的代表,但是他们都是在“9·11”之前离开了美洲,到了其他国家进行商务活动,都没有受到“9·11”的影响。在“9·11”之后,在美国和加拿大本土的一些华文媒体的代表就受到了影响,因为当时美国实行航空管制,许多飞机不起飞,机场都关闭,大概有20多位没有来。我记得有些代表在机场里给我们打电话说,“我们倒不怕死,可是飞机不起飞,我们飞不过来。”

  有这么几件事确实令我们非常感动的,一位是南美巴拿马的侨声广播电台台长,他一位台湾移民。到中国来开会,他得从巴拿马通过美国转机才能达到中国。由于美国禁飞,为了参加这个会议,他必须从巴拿马绕道到哥伦比亚,再从哥伦比亚绕道到英国,又从英国绕道香港,从香港过来,在路上折腾了有48个小时,全部都在飞机上,当时他来参加这个会,让我们非常非常的感动。还有一位是《世界日报》旧金山版的总编陈裕如,也是台湾人。他原来定的9月14日的飞机,因为发生了“9·11”,美国所有飞机不起飞,15日也没有起飞,到了16日机场才开放,他乘美国开放机场后的第一个航班过来,我们的会是9月18日下午闭幕,他在我们正要举行闭幕式的时候,从南京的机场赶到我们的会场,他进到会场我们正在进行闭幕式,全体代表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的鼓掌。由此可见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对这次会议的重视程度、看重的程度相当高。

  网友:本届的华文传媒论坛准备情况怎么样?目前国内外参会的媒体大概都有哪些?我们这次论坛将就哪些问题进行讨论?

  夏春平:今年开第二届了,我们都定在湖南长沙开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筹备工作在去年已经开始了,今年也是碰上一件令大家比较头疼的事件,因为在4月份到6月份,整个中国非典的事件,对我们会议的筹备过程有一些冲击,当时我们在发请柬的时候,也是非常非常的犹豫,因为这毕竟是一件比较大的事情,中国在那个时候是重点疫区,在境外的代表对这个存有疑虑的,我们也反复做工作、通电话,最后好在6月份以后非典已经过去了,应该说现在非典事件对这次会议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如果这个会搁在七月份,可能影响有一点。现在工作都准备的相当充分了,海外代表报名参加也非常踊跃,这次规模超过上一届,其中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就是第一届在美国和加拿大因为受“9·11”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代表没有来,这次美国和加拿大代表都能够如期入会,应该说比较顺利。海外现在媒体据我们现在最新统计,有将近140家境外媒体,大概有150人左右,比上次规模大一点。还有这次参加会的地区我们又拓展了一些,在南太平洋斐济,还有新西兰也有华文报纸,这两个国家的华文媒体的代表我们都请到了,而上届论坛是没有这两个国家代表的。

  主持人:国内媒体呢?

  夏春平:国内媒体主要请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像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台、国际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地方知名媒体,像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这些比较大的媒体,这次我们也请了一些网络媒体,像新浪、搜狐这些门户网站的老总到时候都会如会。我们开这个会有这么一个宗旨,要让海外的华文媒体跟国内的媒体有一个互动、交流的机会,加上湖南当地的媒体,应该有四十五家境内的媒体参会。

  网友:论坛参会者的特点有哪些?

  夏春平:有的媒体报我们这个会是华文媒体的峰会。来参加论坛都是媒体的董事长、总编辑、社长,总经理这一类的高层,这也是论坛的第一个特点;第二,分布的地区特别广,海外大概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有华文媒体国家的,我们都请来了,地区分布很广。第三,媒体的种类比较齐全,有报纸、有杂志、有电视、有广播,还有新兴的网络,这些都有代表参加。


夏春平作客新浪谈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网友:现在世界华文传媒总的概括特点有哪些?

  夏春平:现在港澳台、海外的华文媒体总的情况,我大概知道一点,整个华文媒体最多的地方除了中国大陆境内以外,另一个是台湾,还有香港,这此地区都是以中文为母语。现在除了港澳台以外的其他的国家,在东南亚华文报纸历史是比较悠久的,像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这些地方的华文报纸是相当多,现在一般讲海外华侨华人大概三千万,是这么一个概念,如果把港澳台加上,可能有五千万。港、澳、台因为属于中国的概念,其他的有三千万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据我掌握的资料,华文媒体在境外的生存发展到现在应该有188年,海外的第一张华文报纸是1815年在马六甲诞生的,这个报纸的名称叫《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现在整个的华文报纸分布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断断续续的华文报纸大概有四千种,现在现存的估计有500家左右,这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因为非常精确的数字没有人能够统计的清楚,我们估计是500家左右。港澳台这块不说,华文报纸最早是在东南亚,海外三千万的华人,应该是百分之六七十分布在东南亚,像泰国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华人,包括印尼也有几百万,还有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就不用说了,新加坡有70%都是华人,所以这些地方的华文报纸是最多的,而且报纸都是日报,历史也是比较悠久,比较成规模。以后逐渐从东南亚向其它国家和地区延伸,现在据我们统计大概有四五十个国家办有华文报纸,除了东南亚以外,还有北美,以美国、加拿大为主,还有欧洲、西欧华文报纸也是相当多的。

  网友: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华文传媒有哪些呢?

  夏春平:概念看怎么定义,算不算香港、澳门、台湾,如果不算香港、澳门、台湾,就算海外的,影响比较大的是东南亚,因为东南亚还是一个重点,这个地方的华人分布在世界华人总的比例是最多的,还有泰国的,《新中原报》、《中华日报》、《世界日报》,马来西亚有《星洲日报》,这都是在当地有相当影响的,《南洋商报》,东南亚报纸是日报历史比较悠久,发行量都有几十万,除了东南亚一块,历史比较悠久,有一百多年的华文报纸的历史,读者群相对比较集中,也比较大。在东南亚以外的,美国的华文报纸是最多,美国现在据资料统计,我记得去年看到美国官方的一个统计数字,大概在美国的华人是243万,那里的华文报纸是比较多,有日报、周报、双周报大大小小接近100种,发行量最大就是台湾联合报系在美国办的《世界日报》,在美国华文报纸里最有影响力,在美国大的几家华文报纸,一个是《世界日报》,然后有《新岛日报》,还有《侨报》,还有《明报》,这几家报纸都是日报,其他的报纸大部分是周报,甚至是双周报,有一份资料统计,《世界日报》在美国里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里面,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就是《世界日报》。国外的报纸的发行量和影响力不可能跟国内比,因为它的读者对象--懂中文的华人人口数量和国内是没法相比的。

  网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大量移居海外,他们对海外华文媒体有什么影响吗?

  夏春平: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出现相当一批通过有留学、经商、劳务、投资各种渠道移居到海外,官方的统计近二十年有180万左右,实际上这个数字比这个更多,因为有些是合法的,可能有些是不合法的,这个数量相当大。相当一批中国人移居到海外,在海外工作、生活、留学,也培育了一种华文媒体生存的环境,在境外华文媒体在这个时候也遇到比较好的发展机遇。我前年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这个问题,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从中国大陆通过留学、探亲出去的人称为新移民,他们跟到东南亚做打工仔不一样,这些人知识水平比较高,在19世纪甚至更早以前,中国人移居到海外大量的都是在东南亚,直到目前为止,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量最多的;新移民完全不是这样,极少到东南亚的,基本上到移民国家,像欧洲、澳洲、加美洲这些地方去。这几年出现一个新的现象,新移民去了以后,一批新移民在当地就办起了报纸。大概二十年来,海外整个华文报纸的数量有非常大的增长,但并不是在东南亚地区,而是在东南亚以外的其他地区。一份报纸诞生出来,必定有一个土壤、环境:读者群在哪里?发展空间在哪里?这个跟中国人移居到海外的区域流向有很大的关系。有四个地方是新移民去最多的地方,由此而一大批新移民办的华文报纸应运而生,第一个就是北美,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中国人到那边去比较多;第二个是在澳洲,澳大利亚;第三个就是日本,日本的中文报纸这几年也是非常多的;第四个点就是东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欧洲也有华文报纸,但都集中在西欧,那时候西欧的华人比较多,浙江温州人去的比较多。在此之前东欧是完全没有华文报纸的,东欧是社会主义国家,很少吸纳中国移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东欧巨变后,大量中国人移居东欧,于是便出现华文报纸,现在越来越多,比较典型的有匈牙利、俄罗斯、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这些国家都有华文报纸。新移民的出现催生了新移民的华文报纸,我觉得这些新移民华文报刊的出现也为源远流长的海外华文媒体的长河中平添了绚丽的浪花。

  网友:海外的华文媒体同中国国内的媒体有哪些不同之处,它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夏春平: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我还是愿意谈一谈。海外办的华文媒体跟国内办的报纸有哪些不同?前年我开会的时候,一位日本的华文报纸的老总说了一句比较通俗的话“在国外办报纸跟国内办报纸有非常大的不同,最根本的是少了一个中宣部,同时也少了一个财政部”,这变压器有一定的道理。在国外新闻是自由的,不会受其他的管制,办报纸非常容易,只要你申请登记,有资金就可以办起来。为什么叫少了一个财政部,这个话说的比较形象,国内许多报纸在以前都是有财政补贴、政府补贴的,而在国外办华文报刊是没有任何的补贴,完全靠自己经营,当做一个企业来经营,拉广告,搞发行,自生自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

  网友:为什么中国人有在海外办华文媒体的传统还是爱好?

  夏春平:中国移民海外历史可能也有2-300年了。中国人一到海外,有三件事情必定要做,第一是要开餐馆,第二是要办华文学校,教育自己孩子学中文,第三个到哪里一定要办报纸,这是很深层的问题,我也经常考虑这个问题,中国人有这么一个特点,到了哪个地方,餐馆、中文学校、华文报纸,一个都有不能少,好象有遗传似的。许多中国人到了海外语言并不是特别好,比如到德国,你看德文报纸,语言不过关,根本看不懂,第二,即使当地语言过关了,作为当地所在国的主流报纸很少报道中国的东西,你中文报纸既报道当地社区新闻,当地所国发生的大事,同时一定会报道中国的事。海外的中国人很需要这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华人虽然身在海外,但可以通过中文报章的方块汉字保持祖籍国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维系。

  网友:现在海外的传媒生存状态怎么样?存在着哪些问题?

  夏春平:海外华文媒体生存状态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步履艰辛、生生不息”。我也考察过很多海外的华文媒体,我觉得他们的资金、他们的人员素质远不如国内,跟国内相比有相当的差距,他在外面办报纸,一是有一种延续中华文化的意愿,同时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报纸要经营要赢利,办一个报纸,要雇好多雇员,同时也要养活自己,也要向当地所在政府交税。国外这些华文报纸的人员素质有一些是专业的,有相当一部分新移民华文报刊的编辑人员都从国内出去的,有原来干过传媒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出国前和媒体没有任何关系,只能是边学边干,条件相当艰苦。但是他们有一个共性:为当地的华侨华人服务,为他们在所在国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保持与中国的联系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

  网友:有没有中国人在海外办英文的报纸呢?

  夏春平:中国人在海外办中文报纸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们在海外办当地语言的报纸在近几年也有,比较有典型的是在2000年,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华人叫“方李邦琴”,一个成功的华人企业家,在美国旧金山收购了一家当地非常影响的英文报纸叫《观察家报》,这是一家英文日报,这个事情在整个美国主流社会引起相当大的振动,包括华尔街日报、美联社都发了消息。它是一家英文日报,意义很大,不光是资金运作,收购了一家报纸,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中国人也能办英文报纸,而且是从美国人手里收购这么一个大的报纸。方李邦琴女士这次也来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还有一个现象,在日本、澳洲也有一些新移民华文报刊也开始一些当地所在国官方语种的报纸,但都不是纯粹的,是一种双语,即这个报纸有一部分是中文编辑排版,有部分是英语、俄语、日语等等,以中文为主的双语报纸也开始出现了。

  网友:中国人在国外办国外媒体,外国人在中国不能办他们母语的报纸?

  夏春平:一个报纸要生存肯定要读者,中国人在海外很多,有几千万在海外。中国有三千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一个读者群,办报纸办给谁看,这是一个基础。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比较重视多元文化,而且在新闻方面是绝对自由的,办一张报纸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随便在政府注册就可以拿一个牌照,办报纸非常容易。相反,外国人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办成报纸,我们可以从这个原因来反推,因为办报纸首先要有读者群。在改革开放前,外国人在中国的数量是很少的,现在可能会多一点,但占人口的比例极少,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和较大的读者群。又因为英语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实际上中国政府已经在为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想到了,我们办有英文报,北京、深圳、上海都有英文日报,现在中央电视台9频道是全英语频道。但是反过来在其他的国家,政府不会为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办一个中文电台、报纸为你服务,我们国家做到了,我国已有英文报纸,还有英文电台、电视台,像国际广播电台,CCTV-9。

  网友:随着中国进入WTO,我们国内的媒体步伐也越来越快了,现在国外媒体和国内的媒体都需要发展和合作,你觉得国内和国外的媒体都需要哪些合作,这些合作都有哪些优势?

   夏春平:加入WTO以后,给境外华文媒体向中国内地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遇,中国境内的一些媒体向世界其他地方拓展提供了一个空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实际上在这之前,中国大陆的一些报纸、电台、电视台其实跟海外的一些华文媒体已经都有一些合作、交流,据我所知,有一本《女友》杂志,在澳大利亚专门出了澳大利亚版的《女友》,包括上海的《新民晚报》在美国也有美国版,在当地也发行。中央电视台跟港澳台交流更多,跟美国、澳大利亚,他们也有中央电视台交换节目,这种合作都是相互的,同时境外的一些媒体跟国内的媒体合作也非常多,比如说他们一些电台、电视台要中国国内的新闻机构提供资助节目,甚至有些报纸和电台在中国境内就设立了的办事处、联络站,有些活就在国内干,制作一些版面,特别是新移民华文报纸有好多版面,海外任何一家华文报纸一定有相当的篇幅是反应中国大陆新闻的,而在报道中国新闻方面,大陆提供的咨讯是最权威、最快捷,因此有些华文报纸的部分版面是在中国大陆制作的,现在通讯比较发达,通过网络、电子邮件,这个东西一下就完成了,成本也比较便低。我们中国新闻社专门有这么一个部门叫海外中心,就是专门为海外的华文报纸提供这种服务的。

  网友:中新社的内容从哪儿能看到,目前是不是就是中新社的网站?

  夏春平:我们中国新闻网的网站可以看到新闻,我们每天发到100多篇的新闻通稿,通过我们的发稿系统发到海外。香港、台湾、澳门和海外的华文报纸同我社有长期的供稿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为国内一些晚报、都市报,提供一些文图稿件。

  网友:中新社是通过发这些稿件来盈利,还是完全靠国家支持?

   夏春平:国家也有支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我们为客户提供以新闻产品为主的多元化的服务来获利,我们有拍电影的,有做杂志的,还有图片销售,我们专门有一个中国图片网络销售网。

  网友:你预计本届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会有哪些亮点?

  夏春平:这次探讨的问题比上次更深层一点,更吸引人一点,我们上一届论坛主要讲新世纪海外华文媒体如何面对网络的冲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次主要讲华文媒体跟中国大陆媒体的关系,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媒体怎样走出去,境外的媒体怎样走进来,我们设了好多题目,比如海外的华文媒体如何利用中国大陆的发展来壮大自己;海外华文媒体如何跟中国大陆的媒体加强合作;海外华文媒体如何客观、准确的报道中国新闻。

  网友:你还主持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的工作,这是海内外第一本《世界华文传媒年鉴》,做这个《世界华文传媒年鉴》是出于什么考虑?

  夏春平:真正做《世界华文传媒年鉴》难度比较大,首先不知道由哪个机构做这个事情比较好,中国新闻社做这个事情比较顺理成章,它有这个优势、有这个条件,做这个东西难度也比较大,因为我们所有的资料都要来自于海外,所以在收集资料方面是相当的艰难,费了很多时间和周折。大家都在海外办华文媒体,不可能像国内一个文件下去,他就提供各种资料、图片,但我们还是想各种办法努力地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我们深知,华文传媒是炎黄子孙艰苦奋斗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维系华夏文化、增加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柱,是世界新闻传播体系中极具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外,作为华侨华人维护族群利益、推进族裔和睦的舆论载体,华文传媒对帮助和促进华侨华人在海外立足、发展、融入当地社会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所在国多元文化的奇葩,海外华文传媒是华侨华人与祖国、家乡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不知有多少出资人、出版人、办报人为世界华文传媒的生存与成长无私奉献,其间不知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惜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的问世,是世界华文传媒发展史上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而我们今天编辑这样一本《年鉴》就是旨在存史:侧重追寻港澳台和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踪迹,并为之留下一份真实、客观、完整的资料,既可告慰先贤,并让后人少有今日失珠之憾!我们从去年开始组成了一个班子,专门做本书资料的收集工作,同时请了国内外的一批专家学者和朋友来帮助我们。

  网友:里面大概都有哪些内容呢?

  夏春平:内容我们分十三部分,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世界各国的华文传媒的概况,这个概况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美国的华文媒体现在发展到什么状况,加拿大发展的怎么样、日本发展的怎么样,澳大利亚发展的怎么样,我们在《世界华文传媒年鉴》都有分篇叙述,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同时也经过一些整理加工,归纳分析,也提出了一些观点。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港澳台及海外华文传媒名录,现在在海外大概500种华文媒体,包括报纸、电台、杂志、网络全部收集下来,就是一个名录,虽然是资料性的,但是非常有意义,最起码它可以给国内媒体跟海外媒体联系提供一些便捷。

  网友:你在《华声报》工作过,你在那儿工作和现在的工作感觉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新闻工作能给你带来什么快乐?

  夏春平:《华声报》比较单纯一点,现在到了中国新闻社,这个机构比较大,我们自己有杂志,有拍电影的,有网络,是一个国家级通讯社,业务范围也比较广,内容也多多了。从事新闻工作有这么多年,我觉得做新闻工作很激情,具有挑战性,总是有做不完的事,经常有兴奋点。

  主持人:今天时间过得很快,我们一个小时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先预祝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夏先生参加新浪的聊天,也谢谢各位网友。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图片铃声随心换
加快业务步伐,参加2003 IBM软件年会!
全球最大中文网上图书音像店当当网天天低价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说一口流利英语,其实不难? MBA联考培训特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第53届世界小姐中国总决赛报名开始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性生活中,女性不睁眼睛是在进行性想象。她们将……
非常笑话
病人:我周围的人居然不认可我的身份,气死我了…
图片
铃声
·[周杰伦] 开不了口
·[陈慧琳] 恋爱情色
·[林心如] 投怀送抱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浪青岛站正式开通
新浪企业邮箱值得信赖
肺癌治疗获得重大突破
如何收到很多国外订单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
   新浪分类全新改版
   夏季旅游-心的承诺
京车消费,此处为家!
 京腔京韵京商京息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