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总编在线 > 正文
 
《华西都市报》总编刘为民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1日 21:31 新浪传媒

  

《华西都市报》总编刘为民作客新浪

  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总编在线》聊天活动,我们今天非常有幸请到了四川报业集团的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的总编辑刘为民先生,请刘先生自我介绍一下。

  刘为民:非常感谢新浪网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广大网友见面。我们很多网友,其中有很多也是《华西都市报》的读者,所以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见面。希望今天通过这个聊天,我们成为好朋友。

  主持人:《华西都市报》是四川报业集团组办的,1995年1月1日创刊,是第一张都市报,当时为什么会创办这样一份报纸,请介绍一下《华西都市报》的情况。

  刘为民:《华西都市报》是1995年1月1日正式创刊的。从我们考虑筹办这张报纸实际上是1994年年初就开始了,当时创办这张报纸的时候,我是报社编委兼副刊部主任,我的前任总编辑席总是我们报社的副总编辑,分管我们副刊部,当时应该说,《华西都市报》是从副刊部诞生出来的报纸。当时我们到全国各地考察,结果发现各地的城市报纸非常火,很多报纸当时超过了一亿元的广告收入。当时能够超过一亿元的广告收入就比较不错了,尤其是我们四川省的《成都晚报》,当时也超过了一个亿,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这种党报作为一个机关报,收入肯定会慢慢的增加,作为市场经济,人口越来越多,办一张都市报,办一张市民报,肯定会受欢迎。当然我们不叫集团,叫四川报社党组,决定创办这么一张报纸,吸取了其他兄弟省市包括一些市委机关部或者省委机关部的办报经验,也包括《北京青年报》和新华日报的《扬子晚报》,甚至地方报纸,包括《无锡日报》都考察了,吸取他们的精华创办了《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是应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办繁荣一张面向市民生活类的报纸。

  这是中国第一家都市报,这个报纸在前几年,因为我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都市报,获得中国报业创新奖。

  主持人:《华西都市报》的发行区域是哪些地方?目前发行情况和广告收入的情况怎样?

  刘为民:顾名思义,华西就是中国西部的,都市报就是中国西部城市报纸,所以我们这个报纸的定位是区域组合城市报纸,这么一个定位。当时重庆没还不是直辖市,是四川下属一个市,我们首先是立足重庆和成都,现在兼顾中小城市,所以我们的覆盖面是比较宽的,在成都大概占了一半以上,另少一半在二级城市,包括重庆和西藏都有《华西都市报》。我们面向整个西部,还没有这个实力,要进一步努力。发行量最高的时候是72万份,有时候少一点,广告收入这几年增长比较快,基本上是每年增长30%。前年我们的广告收入只有1亿多,去年我们上了2亿,今年估计会到2。5亿,甚至可能突破3亿,我说的是我们实际收到的广告收入,就是到帐的,不是我们调查公司或者市场监测公司监测的数据。如果是那个数据,是按照刊例价算,我们的广告收入就要高得多。

  主持人:大家知道成都报业是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前沿,市场拼杀相当激烈,甚至有人声称成都报业竞争是中国报业竞争的风向标之一。请介绍一下成都报业竞争状况。

  刘为民:成都报业的竞争是最为激烈的.这儿有一个背景,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振兴起了。当时海南、北海等地方,也是最先有人搞炒地皮、商业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是先有事实,然后才有新闻,由于成都从历史上讲也是商业比较繁荣的城市,当时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成都市场经济很活跃。第一张都市报就在我们那里诞生了。诞生以后,紧接着就有一些报纸,看《华西都市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当时投资300万,一年不到就开始盈利了,当时《成都晚报》本身也在盈利,另一张报纸是《成都商报》,当时是挂靠一家部门办起来的,实际它的体制和机制非常的活,加上他们的领导很有商业头脑,所以很快和《华西都市报》并驾齐驱,在成都报业市场上,这也是我的一个观点,我把成都报业市场的竞争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三国演义,哪三国呢?《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三国演义的时代。三国演义的时代,到1998年,受办报一夜可以暴富的先例的驱使,《成都商报》很快就办起来了,很快就赚钱了,所以其他的人看准了这个报业市场的蛋糕,纷纷加入进来,首先是新华社四川分社办的《蜀报》,后来被旅游局拿来合作走向市场。《四川日报》社现在是四川报业集团,也办了一家《天府早报》,还有一个是挂靠别的部门办的私人报纸,还有一张部门办的报纸走向市场,其中有《四川青年报》,这是时间比较长的,另外还有一些报纸,这样一算,刚才三家,这四家,正好是战国七雄。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对四川报业结构进行调整,《蜀报》和《商务早报》停刊,《四川青年报》后来又办了一段时间,因为资金不够又退出了市场,以这个为标志,加上党和政府要求规范报业市场,成都的报业竞争成为两军对垒的时代,还有捉对厮杀,哪两对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是去年成立的,我们是2000年成立的。在这之前已经有考虑了,在这两家省市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两军对垒。什么叫捉对厮杀呢?你们有什么样的报我们就有什么样的报,后来《成都商报》进入成都报业集团,后来成都市委机关报变为成都日报了,诞生新的报纸,我们把划给我们的《蜀报》停刊了,我们办了《天府早报》。《华西都市报》就是对商报,报型都是差不多的,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主持人:刚才提到《成都商报》是《华西都市报》的强劲的竞争对手,有网友问,《成都商报》已经通过某种渠道打入了重庆市场,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华西都市报》有什么对策?你们有什么对策应对这个竞争?《华西都市报》有什么特色呢?

  刘为民:我是去年七月份兼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当时我作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分管《天府早报》。担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之前,我实际上就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为什么商报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成为《华西都市报》的强劲对手,我有一些分析。它更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它的体制、它的观念、它的机制,我们叫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适应的就是最好的。我们毕竟是从传统的省委党报机关报脱胎而来办的一张报纸,我感到我们在观念上、体制上、机制上都有很多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一些方面,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是,我们改起来比他们更难,因为他们是从市场上冲上来的。我有一个比喻,相当于什么呢?我们是在搞一个旧城改造,他们是建一座新城,在企业改革里面也有这种先例,四川的军工企业人才济济,人才资源聚集,为什么竞争不过沿海的企业,比如电冰箱,为什么当时的冰箱,四川的军工企业生产的赢不过人家呢?因为人家的观念更适应市场的需要,我们要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我们的改革是当务之急,而且改革又是我们观念的更新。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但是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我们要在这个市场竞争当中占主要地位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主持人:《华西都市报》创刊是席文举,你作为《华西都市报》的继任老总,在办报思路上前后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

  刘为民:席总原来是分管我的,我们在一起工作,他是川大毕业的,比我早毕业,比我整整大十岁,我是文革以后毕业的,77届进入四川大学,他进入的是数学系,我是中文系的。我们两个的性格和我们所学的恰恰相反,席总更激情更张扬一些,理想主义色彩更重一些,我是现实东西比较多一点。我们两个有共同的一点,就是思想都不僵化,大家非常喜欢思考一些问题,就是我们报业怎样发展,我们怎样抓住机会,让《四川日报》怎样适应这个市场发展的需要,怎样办报纸让读者欢迎,走向市场,让报纸赚更多的钱,我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不同是席总一想到问题不会瞻前顾后,一直会冲上去,我也想这个问题,但是我会反复掂量,想好处是什么、弊端是什么,犹豫多一点,理性一点,席总更张扬一些,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我们在创业阶段,他这种精神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当时在传统观念、经营理念那么落后的情况下,象我这种性格考虑得太多,人家能不能接受,是不是有一条违反报社的制度呀,席总考虑得少一些,往前冲,所以很快冲出来了。冲出来以后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华西都市报》在全国很有名,在中国报业获得创新奖。我这种性格做事理性,深思熟虑,总想把事情看得更远一点。我现在办报想在制度创新上有所作为,以制度发展来带动报社发展。

  在经营上,席总更看重的还是传统报业的色彩比较多一些,他讲得最多的是一定要把报纸办好,总编辑就是总策划。包括开发行会、总公司会,席总参加得很少,他就想把报纸办好了,读者就自然有了。当然他搞了一个敲门发行学,我发行量大,占领了市场,广告收入慢慢上来了,最后这个环节我更看重一些,相当于我把产品生产出来,卖出去了,卖出去以后必须把款收回来,而且必须收回来的钱要大于我的投资,不然我就赚不到钱。席总是文人的色彩更多一些,我本人也是文人,也很传统,现在我会更看重于经营,当然这并不排除编采就不管了,我的想法是用经营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办报的环节,为经营而办报,办报是为了发行,占领市场,占领市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大的客户投放广告,收入更多的广告款。我把席总没有完善的东西在他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一些。

  主持人:《华西都市报》创刊快九个年头,进入成熟期。近几年来,传媒产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报业风云瞬息万变。请问《华西都市报》在日益残酷的竞争形势下,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怎样不掉队?



《华西都市报》总编刘为民与网友在线交流

  刘为民:这个问题也是我思考很多的问题。就象在跑道上赛跑一样,从影响力来讲,我们和《成都商报》竞争对手相比,应该说不相上下,或者我们的影响力比他们更大一些,光在北京地区,调查一下,很多人都知道《华西都市报》,不一定很多人知道《成都商报》。但是在财经领域,因为它搞了一个上市公司,可能它的影响力要大一点。

  从地域结构来讲,在成都有可能《成都商报》的影响大一点,在整个四川和重庆,我们的影响要超过它。我们两家应该是旗鼓相当,各有千秋。从广告收入来讲,《成都商报》是超过我们的。我们说得天花乱坠,最后是看广告收入,这点来讲是落在《成都商报》后面,我们经常想怎样拉近与它的距离,说要赶超它,我也不愿意轻易的这样表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是我们要做好一件工作,包括每一个细节。现在报纸进入竞争阶段,我经常跟我的编采人员说,已经不是当年了,当年你去敲门人家很感动,订你的报纸,现在你去敲门人家不把你赶出来就算好的了,因为现在有太多的人在敲门。另外还有追踪报道过去很好,读者一看批评谁了,明天接着看,象看电视连续剧一样的。一份报道很快见效了,销量五千万、四千万的速度增长,现在就不一样,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怎么办呢?我们现在怎样去竞争呢?做好每一件工作,做好每一个细节。我举个例子,生产报纸就象生产汽车一样,像进口的汽车,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无可挑剔,我们国产的或者中外合作的,远一点看好象是一样的,再凑近一点看,一看就看出来,包括螺丝钉,每一个都不一样。我们搞这个报纸,走好每一步,我们要看准方向,我们的方向是市场经济的方向,不是倒过去。看准方向不管走得快还是走得慢,我们要往前走,而且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这就是我说的,上级考察我们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你再辛苦,做得怎么怎么好,最后结果你数据没有上去,没有赚多少钱,你工作都白干了。我们跟上级考察结果恰好相反,我们只问过程不问结果,过程做好了自然有好的结果,这就是我的方针,我的经营策略,每一件事一步一步的做好。

  主持人:《华西都市报》不仅是一张操作创新的报纸,也是一张理念创新的报纸,曾有人把《华西都市报》的理念创新概括为三个阶段:“市民生活报”、“主流媒体”、“整合型媒体”。有网友问,《华西都市报》又提出了一种办报理念叫做“整合性媒介”。因此,想问刘总编两个问题:第一,“整合性媒介”理念是否为《华西》对外与《商报》的市场竞争上带来了新的变化,或者说是优势?第二,《华西》将会怎样以“整合性媒介”理念来与同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天府早报》培养、发展出一种良好的关系,既有利于外部竞争,又不至于彼此产生内耗?

  刘为民:这是事情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三段论。我们前任总编辑席先生也是很有名的,他研究报业发展,首创了中国第一家都市报,他最初提出的是市民生活报,也就是市场畅销报,提出了市场畅销的理念。接下来又提出了要做主流媒体,主流媒体以后,他又提出了要做整合型媒介,也可以说是整合型的媒体,而且出了书,可能有一些网友最近才看这本书,其实整合型媒介提法是两三年前席先生就提出来了。我的看法是,席总这三个阶段提出的理念都是正确的,我们要考虑,刚才说的适者生存,我们究竟要办怎样的一张报纸,才能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呢?我想来想去,最终还是要回到席总当初提出的市场畅销报的理念去,为什么呢?最近中央提出,包括党报要三贴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就是贴近市场,你做到三贴近,在市场上肯定有竞争力,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觉得要回到市场畅销报这个理念上去。

  为什么席总后来又提出了主流媒体的理念呢?这要针对当时的情况谈这个问题,当时这些报纸很多是以社会新闻发家的,社会新闻就是大大杀杀的那些,今天车祸,明天是谋杀,后天还是什么,还有三陪小姐跳楼什么的,这些报纸格调很低,与西方的黄色小报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人说,一些照片比较暴露的报纸拿给小孩都不敢给他们看。市场的初期,没有什么经验,什么有卖点就上什么稿件,跟西方的黄色小报差不多,我们搞什么样的报纸,在观念上有点模糊。针对这个,提出我们的报纸要做主流媒体,所谓主流媒体就是要提升我们的档次,就是不要去搞那些或者尽可能不搞那些低级类、庸俗类的、品位很低的报道,要靠更多服务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市民关心的,包括时政新闻、政治方面的东西,我们党的政策也是和千家万户紧密相连的,我们要多一些时政方面的内容、政治方面的内容,少登一些庸俗的东西,所以提出了主流媒体的提法。接下来是整合型媒介,它是在主流媒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要整合社会,社会上有很多矛盾,经济建设,我们要办成一件事很难,包括四川的产品战领市场,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也是社会关心的,我们媒体有媒体的优势,我们知道读者想什么,我们离市场最近,有时候政府干不了的事,我们媒体发挥自己的所长,帮政府把这个事情做好,这个整合不是内部的整合,是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实际上就是我们这种媒体的责任感,这实际上,也就是说,真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报纸,都应该具备的。应该说一步一步的,我们这张报纸走向成熟,三个阶段。最终我感觉到,做主流媒体还是整合型媒介,关键是提高《华西都市报》的影响力,最终要走向市场,让更多老百姓喜欢我们的报纸。所以回到市场畅销报才是《华西都市报》发展的根本。

  主持人:最近有一个世界报业发行量百强的排行榜,国内有15家报纸上榜,关于这个排行榜和发行量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您对这个排行榜怎么看?

  刘为民:不仅发行有排行榜,广告业有排行榜。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也是这点,我们媒体也报道很多福布斯排行榜,都有这个问题,对排行榜要客观的看待,不要把它看成一种核定一个报纸企业实力唯一的依据,它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事实已经证明,包括很多调查公司的排行榜,你去信它就是真的,你不信,那就不信。实际上成熟的企业,包括成熟的广告客户,绝不会看一个排行榜,你排在前面就把广告给你,不一定。尤其报纸的发行量,发行量大不一定广告就好,这是经过很多报社证明的,包括北京的一些报纸,发行量比较小,但是广告收入很多。包括我们的一些报纸超过了北京的一些报纸的发行量,但是我们的广告就没有它多。我觉得只能一笑置之,也许明天、后天又有一个排行榜出来了。

  网友:近日出台的《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实施细则》,这是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整顿和变革。对整个传媒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您认为这会对四川的报业产生那些影响?您怎么看未来的四川报业市场?会不会在即将被淘汰一些县级报报社中招聘一些优秀的办报人员?

  刘为民:这可能是被关停报纸的网友提出的问题。对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报纸,靠读者买的报纸影响不大。主要报刊发行市场分两块,一块是自费市场,一块是公费订阅,至于谈到我们会不会拿一个报纸自己办,或者自己把一些报社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我还没有什么想法。因为我们现在报纸很有潜力可挖。我这个人不喜欢把线铺得太长,我干一个事就一心一意把它办好。如果要办一张报纸,也要以集团的名义才行,因为我们是在集团的领导下。另外人才,我们的人还是不错的,有个别比较差的,一部分会慢慢淘汰,总体来说不需要什么人。

  网友:《华西都市报》采编队伍是怎样的?用人机制是什么样的?你们需要人才的话,需要怎样的人才?

  刘为民:我们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又能办报又能搞经营的人才,这种人才很少,因为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有这两方面的经验,成功的和失败的,要交很多的学费。这位网友说不定是大学才毕业的,想到《华西都市报》来,因为《华西都市报》的收入比较高,在我们那个地方,竞争的需要,人力资源成本加大了,很高,很多人想到《华西都市报》来。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我就讲,这两类人才,我们最需要。拿数据说明的,你去卖报纸,卖得多的人才也需要。采访稿件,记者,我们叫饿狼政策,那么多新闻,谁发的稿量最大,我就喜欢这样的人才,另外就是组织广告,把广告经营抓起来,我也喜欢这样的人才,这些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达不到的,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现在也在招聘记者,我们准备招5个记者,有180多个人报名,所以淘汰的也很多,进来以后还要不断的淘汰,你要真正的拿出稿子才算。我们现在不主张把人推向社会,你没有充足的理由,推向社会也不好,解决一个就业问题,政府会给你很高的评价,更何况我们的人对《华西都市报》很忠诚,很有感情的,不轻易把他们弄出去,不出去的话,有人进来也比较困难。

  主持人:采编人员有多少呢?

  刘为民:三百多人,除了广告、发行,我们大概是320多人。

  网友:我是贵报的广告客户,一直非常喜欢贵报的专刊。现在你们每周的专刊广告量太大,新闻容量显得不足。请问贵报专刊再增加容量方面会有什么变化?是否会借鉴南方都市报开辟行业周刊,即“行业专刊杂志化”?

  刘为民:现在有很多报社搞这个,包括《今晚报》有今晚楼市,今晚电脑,是创造的另外一种报纸,在原来报纸的基础上又办周刊。《华西都市报》的专刊比较受读者的欢迎,也比较受广告客户的欢迎。比如说我们跟《成都商报》比,他们很多是广告客户直接上他们的新闻版广告,我们不一样,是专刊广告,这长期是《华西都市报》的特点,跟《成都商报》不一样的特点。因为专刊有很强的服务性,教读者买什么样的电脑、买什么样的汽车,这也是一个特点。读者有一个依赖性,独立出来把专刊减少了,把专刊弄出来搞一个周一是什么、周二是什么,短期内我不想轻易迈这个步子。我们现在的格局走得好好的,我们和《成都商报》的距离越来越接近,如果,另外开一个周刊或者什么,我会非常的慎重,不会轻易搞什么什么样的东西。

  网友:在新闻采编方面,《华西都市报》引进了竞争机制,新闻源竞争机制就分为独家新闻竞争、重大新闻竞争、漏报新闻惩罚。这种方式对于调动记者的积极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吧,请您具体谈谈。

  刘为民:我到《华西都市报》提出了三种机制,第一种机制是强劲的激励机制。就是说,干得好的多拿钱,我有这个愿望,但是我们的财务是集团在管。当然也是集团出于对成本控制的考虑,还是要受一定的限制。我想的奖励机制都是很高的,集团考虑到财源大部分来自《华西都市报》,相比之下,我们对干得好的有一个激励机制,就是奖励比较高的。席总也是这样的,比如说,象刘健是中国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记者,我们奖给38848块钱,还有一些记者搞得比较好的策划,是3万元的奖励。这是一种强力的激励机制。

  第二是严厉的约束机制,你出了错,包括错别字,包括稿件受到上级的批评,包括该抓的新闻没有抓住,就是刚才说的漏报,我们有比较严厉的惩罚机制。

  第三个机制就是快速的反应机制,对竞争的反应要快,对新闻反应要快,什么地方发现了新闻要很快的把它抢回来。另外作为编辑,你要很快反应出来用什么样的规模来处理它,这也是新闻界的一个话题,就是对独家新闻的认可。现在很难找独家新闻,尤其象互联网进入以后,有什么信息很快家喻户晓,网上都出来了,所以“独家”很难了,什么事情出来了,所有媒体都去了。现在这种竞争,固然很重要,但是,你要去发现新闻。

  我提出还有一个,编辑在处理稿件的时候,安排版面的时候和制作标题的时候,包括值班的老总把关的时候,也有新闻敏感的问题,你敢不敢去强化处理它、强势处理它,这样的新闻题材敢不敢用四个版来弄,敢不敢上新闻头版、敢不敢上通栏的标题,这就要看你的判断力了。真正的独家新闻是基本上没有了,都知道了,象刘晓庆,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不是什么保密的,跟过去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主要用这三种机制来激发内部的活力,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网友:报纸的版面广告过多,如果这么多广告,会不会损害订户的利益,你怎样平衡广告和报纸的内容的关系呢?

  刘为民:这是一个矛盾。作为记者、编辑、读者,肯定是希望新闻越多越好。作为新闻消费的读者希望新闻版面多一点,但读者也要消费广告,也要看广告。这一对矛盾现在在《华西都市报》开始出现了,在过去不是那么尖锐,但报纸作为新闻纸,立报的根本是新闻,广告只能是报纸的附属产品,在量上要有一个标准化的控制。广告太多,报纸新闻含量低,广告太少,报纸不能生存。其实,很多广告也是新闻,也是服务性信息,不能把广告和新闻对立起来。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送报上门的方式,现在《华西都市报》面对早报和晚报的竞争,采取了哪些促销的手段呢?

  刘为民:促销手段实际上差不多,你看全国甚至包括国外,都是送这样送那样的。实际上一句话就是降价,送矿泉水,送消费券,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降价,低价竞争,为什么产生低价竞争,只要发行量上去了,广告收入比发行量的付出还要多,有钱可赚。一份报纸可以完全送给你了,有几个城市出现这种情况了,一年一百多块钱的年报,给你发一百多块钱的米、酱油或者油这些东西。我感觉到竞争的手段差不多,我觉得竞争是一种战略的问题,不是一种战术的问题,战术都是这样的。比如降价,什么时候降价,这就是一种战术的问题,时机你抓住了,不该降价的时候你降价了,那就不好。该降价的时候你就要降价。

  主持人:作为总编,你最头疼的事情是什么呢?

  刘为民:这个怎么说呢,尤其我们这种市场化的报纸,我最头疼的还是人才的问题。现在报纸普遍缺乏四种人才,其一是经营人才,其二是市场化的新闻把关者,其三是优秀的新闻生产者,其四是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这种人才能胜任报社的任何一个角色。

  主持人:您平时喜欢看哪些报刊和电视节目?有网友问,您怎样看待南方报业,如果和四川报业比较,您有什么看法?

  刘为民:我现在看《三联生活周刊》,看《南风窗》,还有《财经》,报纸呢,现在报业竞争基本是区域性的,不是全国性的,所以我首先关注四川成都的这些报纸,这肯定是要经常看的,还有是《四川日报》要看,因为它是我们省委机关报,外省我们要看一下《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北京的看《北京青年报》,还有《深圳特区报》、《广州日报》。应该说我对南方的报纸比较关注,包括说的一些刊物很多都是南方的,南方是走在北方之先,什么事情都在前列。南方报业竞争跟我们不一样,以广州为例,《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这三家都是传统的党和政府的报纸的基础上发展的,他们竞争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比如《羊城晚报》有很悠久的历史,很丰富的读者资源,《广州日报》是广州的市委机关报,但是经济发达,版面很多。《南方日报》也是机关报,因为整个广东经济比较活跃,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信息比较丰富,再加上广东省委对办报非常的支持,经常给他们以鼓励,他们三家报纸的竞争,我感觉到是在同一起跑线的竞争,各有千秋。

  在我们那儿的竞争不太一样,就是省市两家报业集团的竞争,在中西部地区其他省,这种情况比较少,省报的报业集团肯定要强得多,市报的报业集团肯定要弱得多,我们那儿资产至少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我们是最大的,但不敢说很强,为什么呢?我们机制观念、体制没有转过来,我们陈旧的观念,还要加上历史的包袱,离退休人员还没有消化,有一个笑话,据说我们报社还存了很多钱,离退休人员是不是要分钱,利息每年有多少,因为每年都在分,《天府早报》7个月亏500万进去,很多人就说了,《华西都市报》才投300万,现在赚这么多钱,你们半年亏了500万,如果500万发给大家也有几千块钱了,对这种观念很恼火,改革,是搞观念的转变,这是很难的事情。我们感觉到压力比较大。获得同样的结果,人家用一分的力气就行了,我们可能要用十三分的力气才行,我不敢奢望,要赶上那个、超过那个,兼并这个,要办这个,要办那个,如果办的话要非常的谨慎,总的来说《华西都市报》走得比较好,在实践当中慢慢的摸索,能够比较稳妥的、稳步的发展,才能把《华西都市报》的报业集团做好,作出贡献。另外我不想把我自己的压力加得特别多,我提出了快乐办报的理念,就象踢球一样,竞争对手就是球场的两个球队,竞争带来好多好处,我们是第二也好,第一也好,都没有什么,从历史长河来讲,人的一生当中来讲,谁也不可能永远保持第一,那会活得累死了。我们走得好好的,生存得好好的,我们不要施加那么大的压力,实际上就是自己给自己减压,是这样的。

  主持人:今天的时间过得真快,还有很多网友的问题没有问到,谢谢刘总编来参加新浪的聊天,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刘为民:感谢广大的网友,也感谢新浪网。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图片铃声随心换
加快业务步伐,参加2003 IBM软件年会!
全球最大中文网上图书音像店当当网天天低价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说一口流利英语,其实不难? MBA联考培训特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第53届世界小姐中国总决赛报名开始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灵与肉的合一”真正地来说是藉着性行为使感情……
非常笑话
夜晚两夫妇正熟睡。突然妻子跳起来大叫道:不好…
图片
铃声
·[周杰伦] 开不了口
·[陈慧琳] 恋爱情色
·[林心如] 投怀送抱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比基尼美女
  • 月色如水小夜衣
  • 夏日狂花比基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