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战略下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投资机会

碳中和战略下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投资机会
2021年03月02日 07:2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文|黄文涛 王大林

  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指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战略是影响我国未来40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我国的碳排放结构:从能源结构看,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来自煤炭的燃烧;从产业结构看,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三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接近90%。

  为实现“碳中和”战略,未来40年我国的能源、产业、消费和区域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1)能源结构方面,为实现“碳中和”,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将大幅提升,预计整体比重将从目前的10%以内提升至70%以上,平均每年提升1.5至1.6个百分点的比重。(2)产业结构方面,将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从碳排放看,能源的制造业属性凸显,新能源产业链比重上升;清洁设备及环保产业需求长期向好,产业比重上升;新能源汽车行业替代传统汽车行业。从碳吸收看,森林相关产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3)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普及。(4)区域方面,能源中心将由中部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向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扩散,西部将成为重要的能源中心。

  从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看,发展新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第一驱动力。清洁能源比重将由现在不足10%提升到70%以上。中长期看,光伏、风能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清洁设备行业是最大受益者。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一个长期战略的影响下,其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并不是线性的。在环保力度增强的情况下,去除周期行业中的过剩产能是一个现阶段可行的选择。随着供给的收缩,价格抬升,行业内部具有优质产能的标的将受益。另一方面,现有比较成熟的降低周期行业能耗及排放的环保企业也将受益。

  因此,短期看,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造纸等周期行业内有优质产能的标的将受益。另一方面在环保行业中,具有降低工业企业生产能耗和排放技术的环保企业也优先受益。

  风险提示:环保政策不及预期。

  正文

  1 前言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40年的长期策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未来将从能源、产业、消费和区域结构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的结构如下:

  1. 第二部分将介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2. 第三部分将介绍我们环境政策的变化,以及碳中和战略目标可能的节奏。

  3. 第四部分将介绍碳中和战略对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影响。

  4. 第五部分将介绍我们在碳中和下长期的战略投资机会及2021年短期的战术投资机会。

  2 我国及全球碳排放的结构

  研究碳中和战略的第一步是分析我国碳排放的结构。近代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现代经济打破了自然界二氧化碳排放、吸收的平衡,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做出承诺,我国要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碳排放的结构,1)从能源角度来看,80%的排放主要来自煤炭;2)从部门角度看,最主要的来源是电力、钢铁、非金属制品(水泥、玻璃)、化工、有色等行业。

  2.1我国的碳排放结构

  2.1.1从能源结构看:80%的二氧化碳来源来自煤炭燃烧

  从排放量增速上看,2012年之后,我国碳排放增速显著放缓。根据IEA数据显示,197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7.8亿吨,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95.3亿吨,近50年排放量增长超过12倍。从增速上看,我国碳排放经历了三个阶段:1)1971年至200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相对缓慢,平均增速约5%;2)从2001年至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上行,平均增速约9.8%;3)2012年之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迅速下行,平均增速约为1.5%。

  从结构上看,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煤炭的燃烧及使用。与世界能源结构不同,我国更依赖于煤炭资源。在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约为80%,2018年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76亿吨。石油燃烧及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约为15%左右。今年随着天然气的推广,天然气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从1%增长到5%。

  2.1.2从经济部门结构看:电力、工业、交通运输是重要的二氧化碳来源

  2018年,我国碳排放部门结构中,90%来自电力行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三个部门。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推进,电力部门碳排放量比重逐年增加。2018年,电力部门碳排放比重最高,约占51%;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重分别为28%和10%。

  具体看制造业部门,主要耗能较高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化工、非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煤炭、造纸7个行业;2018年,7个行业耗电量约为68%。7个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业耗电量比重上升,其余5个行业耗电量比重下降。

  从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来看,钢铁、非金属制品、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的排放量居前列。

  2.2全球的碳排放结构

  全球二氧化碳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煤炭的比重相对均衡,自1971年到2018年,煤炭和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比重小幅上行,石油碳排放量的比重小幅下降。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335亿吨,其中煤炭碳排放量比重44%,原油碳排放量比重34%,天然气碳排放量比重21%。

  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产业结构看,电力、交通运输、工业和居民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其中,电力和交通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增加,工业和居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重降低。2018年电力、交通、工业和居民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分比为41.7%、24.6%、18.4%和9.2%。

  从国别来看,中美两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国。因此我国在2020年9月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3 碳中和的前世今生

  3.1“十二五”到“十四五”:环保减排不断加码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二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减排目标,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 20%以上。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这一关键词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从能源、产业和技术多个维度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在能源方面提出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产业方面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并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十三五”:“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十三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5 年下降 18%,截至2019年,“十三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8.2%,已经超过了预定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强,将“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这一表述被写进了党章,将“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根本大法的层面,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将污染防治上升到与脱贫相同的重要位置。党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专项行动计划,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十四五”:“碳达峰、碳中和”。2020年中央经济会议将碳达峰和碳排放工作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1月,国家领导人在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特别致辞,再一次强调中国将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4 碳中和战略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碳中和作为我国未来40年重要的发展战略,势必对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节,我们将对我国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区域结构做出详细的分析。除此之外,碳中和发展战略必然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力量的发展。

  4.1能源结构:2050年预计清洁能源比重超过70%

  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下降,但2019年占比仍超过70%。1989年至2019年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清洁能源水电、核电、风能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煤炭比重由1989年的79.8%下降到2019年的71.2%,清洁能源比重上升8.6%。近年,清洁能源贡献主要来自风能与核电。

  光伏、风能在能源中的比重将大幅提升,预计2050年将超过70%,平均每年提升1.5%-1.6%。可再生能源机构根据IRENA的预测2030年我国光伏渗透率将达到18%,到2050年渗透率达到23%。目前我国光伏渗透率不足2%,未来10年,光伏比重将有显著提升。风能比重将有更大幅度的提升,根据IRENA预测,2030年,我国风能比重将由2018年的4%左右提升到2030年的29%,到2050年的51%。

  新能源将会是实现“碳中和”战略第一大贡献力量。

  4.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清洁设备比重上升,林业助力碳吸收

  4.2.1 碳排放:新能源产业比重上升,清洁设备需求长期向好,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

  随着“碳中和”战略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将有如下变化。

  1. 能源行业的资源属性向制造业属性转变,新能源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上升。未来新型能源比重将由现在的不足10%,上升到2050年的超过70%。而新型能源的分类将由采矿业转向制造业,制造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2. 清洁设备行业长期收益,设备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降低能耗及减少排放将是实现“碳中和”战略的第二大助力。未来工业生产对清洁设备的需求将不断提升,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必然会带来设备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3. 新能源汽车行业比重提升。根据2020年11月最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实现新能源车销量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到2035年纯电动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有效地促进节能减排和效率的提高。

  4.2.2碳吸收:森林碳汇助力“碳中和”

  “碳中和”战略的一端是节能减排,另一端则是提升碳吸收能力,森林固碳是重要的途径。我国从2004年到2018年深林覆盖率实现提升,由18.2%提升至23%,为碳吸收做了重要贡献。根据人民日报报道,在2001—2010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提高60亿立方米。

  4.3消费结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智能家居普及

  2018年,居民部门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4.1%。居民部门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及低能耗家电。

  4.4区域结构:能源中心向东西部扩散

  西部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中心。“碳中和”战略下,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必然推动我国的区域结构产生重大改变。现阶段,我国能源主要依赖于煤炭(70%),而原煤产区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70%)。中部地区是现阶段我国的能源中心。未来,2050年我国清洁能源比重将超过70%,其中光伏约23%,风能约51%。

  我国太阳能辐射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风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未来集中式光伏发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都将占有重要比重;离岸风能比重也将提升。未来能源中心将向西北和东部沿海扩散,替代中部,形成新的能源格局。

  4.5科技力量的提升

  碳中和也是一场科技革命,在能源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同时,与之相关的技术必将实现突破。“碳中和”战略下,未来我国将在很多领域实现科技力量的提升,推动光伏、风能、储能、锂电池、燃料电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清洁设备等多个领域自主研发。

  5碳中和下的战略战术投资机会

  “碳中和”作为我国未来40年的重要战略,必然对投资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部分,我们将从长期及短期的视角,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来把握“碳中和”下产业投资机会。我们先介绍长期的战略性的投资机会,再介绍短期的战术性产业选择。

  5.1中长期战略配置机会:新能源、设备制造业等长期需求向上

  从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看,发展新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第一驱动力。光伏、风能需求在未来40年将有井喷式的上行。风能比重提升40%以上,光伏比重提升20%以上,光伏风能产业链需求量显著上行。

  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电池。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部门,降低成品油燃烧,转向新能源,对降低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2035年我国纯电动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2020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总产量的5.9%,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设备制造业将出现巨大的结构性机会。一方面,能源的属性从自然资源转变制造业,光伏、风能设备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另一大碳排放部门,整个制造业的节能减排需求上行,清洁设备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为提升新能源比重,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速将进一步提升。

  中长期我们建议继续配置光伏、风能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清洁设备。

  5.2短期战术配置机会:去除落后产能,“碳中和”周期先行

  在一个长期战略的影响下,其经济调整的路径也并不是线性的。我们应该看到,在短期,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发展仍面临许多技术制约,新能源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快速增长达到每年能源结构提高1.5-2%的概率并不高。

  与此同时,今年我们也将提出十四五期间的环境目标。在环保力度增强的情况下,去除周期行业中的过剩产能势必是一个可行的选择。随着供给的收缩,价格抬升,行业内部具有优质产能的标的将受益。另一方面,现有比较成熟的降低周期行业能耗及排放的环保企业也将受益。

  现阶段,我国能耗较高、二氧化碳排放较大的行业包括钢铁、建材、有色、化工、造纸等周期行业。短期的战术投资策略是配置这些行业内有优质产能的标的。另一方面配置环保行业中,具有降低工业企业生产能耗和排放技术的环保企业也优先受益。

  风险提示:环保政策不及预期。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碳中和战略下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投资机会——产业之思2021(四)》

  对外发布时间:2021年3月1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黄文涛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0120015

  王大林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0110002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09 楚天龙 003040 --
  • 03-08 西力科技 688616 --
  • 03-08 有研粉材 688456 --
  • 03-03 青云科技 688316 63.7
  • 03-02 中望软件 688083 150.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