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谁将中海油的收购政治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 17:49 《环球企业家》杂志

  王巍|文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之事沸沸扬扬时,我正在欧洲参与一个路演。对于中国商界,这是一件标志着我们首次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事件——虽然在过去两年间不乏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但主要都是规模小、运营差的家电、IT企业,只有石油是真正的国家战略资源。路演的半个月的时间内,我一路从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走下来,看了很多当地媒体的报道
,也在网络上看了国内一些报道。一个最强烈的感觉是,中外双方,对这件事的认识很不一样。

  中外双方态度的一个重要差异是:谁将中海油的收购政治化了?

  国内媒体众口一词认为,因为美国一方(无论是竞标对手还是政界)将这次纯粹的商业事件政治化,导致我们的收购无法顺利完成。而且,依照不少国内主流媒体对此事的回顾,你会感觉这次收购从头到尾都是“正确”的:今年年初的时候没有抢先报价,谨慎是对的;在雪佛龙报价后出击,果断是对的;之后的一系列游说显然是正确的;包括最后撤退,也是战略性的、暂时的。

  虽然不能否认,这次收购的开拓性,让它可以获得虽败犹荣的名声。但问题是,作为一次报价高达185亿美元、耗时半年的商业并购,如果最终没有完成收购,我们是否得承认“这次收购失败了”?但时至今日,收购结束后半个月的时间内,中海油并未在任何场合对这次收购的结果给出一个公开交待。对比他们对西方媒体的热情接待和侃侃而谈,对本国民众有点不屑一顾的味道了。

  任何一个并购,即使成功的,事后回顾时,也会发现很多低级错误。所以从方法上,我们难以摆出事后诸葛亮的样子,做出技术评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技术问题是容易解决的,更大的问题仍是心态问题:如果不能承认此次收购之举是失败的,还能做出正确的反思吗?

  我很担心,现在国内,无论是企业,还是媒体,都陷入了一个误区:我们的做法是始终正确的,永远有理的,没有人需要承担什么责任,而对方的反应是错误的,不可理喻的。根本而言,不能忘记,现在是我们在进入主流市场,这个时候要求的并非别人理解你,而是真正在公司经营、治理、战略上必须跟全球接轨。

  我认为中海油收购这个事情如果说被政治化了,一个源头也是我们造成的,而不都是美国人造成的。

  收购有收购的规则,特别是中国企业到海外收购,首先要回答对你缺乏了解的外国企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你是国有企业吗?你和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你在国内是亏损运作吗?这次收购的融资从哪里来?是不是市场价格竞争?

  让这次收购格外不同的是,中国企业以前进行的海外收购都是买资产,无论联想买IBM的个人电脑业务、TCL与汤姆逊的合资,均是目标明确的锁定具体的技术、品牌、产品,而无意接盘整家企业。但买公司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特别考虑到尤尼科是全球石油业第九大公司,你接手它,就必须有明确的计划,以便在未来实现更大价值。

  美国人天性反对大企业和大政府,所以对中海油这个“大政府来的大企业”尤其紧张,中海油应该先做好一些澄清目的的行动。

  事实上,中海油并没有给出令对方明确的商业层面的回答,而更刻意强调自己在中国国企中的特殊。这诚然是需要介绍的,但如果不能回答那些最基本的问题,美国的商人就会很奇怪。他会认为你不愿意跟他谈商业问题,从而只能谈政治了。

  直到傅成玉以个人名义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美国为何担忧?》这封来信,依然没有提出收购之后如何整合、如何提高效率的计划,虽然表示了“美国加州联合石油达70%的油气储量靠近我们开展业务的亚洲市场,因此是一个非常适合本公司业务的收购目标”,但并没有明确解释未来运做的商业战略和运营原则、收购逻辑。

  中海油本就是在一个艰难的时间点出手:近年来因为

人民币汇率
纺织品
倾销等问题,美国是对中国经济怀有不安情绪的。而中海油这个以前在美国很少被提及的名字,突然进行近200亿美元的收购,肯定会让美国人大吃一惊。中海油完全应该做好多种准备:像海尔竞购美泰克一样,邀请美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共同进行竞购;提前对美国人较为紧张的资产,如尤尼科在美国部分的,想好拆分的手段。另外,及早进行舆论宣传。

  很可惜,遇到舆论压力后,中海油的应对又表现得过犹不及:当美国对此次收购表现出不安,中海油立即表示,可以将美国部分的资产剥离,可以不裁员等。但同时,中海油又表示有意提高收购价格,依然坚持着志在必得的强硬姿态。

  对于美国商界,这同样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只要是收购,就必须讲价值,不裁员,不能实现更大的利润,收购的理由是不成立的。没有一起正常的商业并购会表现出如此的志在必得,这会让竞购者在谈判桌上丧失谈判余地。你越不惜一切代价要收购,对方对你的意图就越难领会,越会把这件事理解为你有政治目的,越会认为你是政府的分支机构。中国外交部的介入更是给了这笔交易致命一击。

  最后,中海油在退出竞争的声明也是典型的中国企业作风,成了就体现了友谊,败了就是对方的政治因素。你的董事会不接受更高的价格就可以了,哪里有这么复杂和哀怨之情!以后谁要与中国企业竞购,恐怕都要在政治上考虑考虑,这是一个不好的先例。

  在我看来,这次收购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还是因为我们对国际规则出现了较大的误解:以为有了资金,就可以肆意进行收购。如同有钱就可以买剧院的门票一样,不要忘记,剧院内依然有剧院的规矩。

  此外,还是需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监控。比起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才更有资源、更有机会、更有规模地进军一个陌生的产业和市场,但这种优势也很可能变成一种扩张冲动。如果这种冲动变成一种普遍的浮躁情绪,对于中国商界的负面影响将超出正面影响。

  我认为,中国政府的确需要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工作角色,不过,并不一定是驱动性的,而是支持性的。比如,组织专家队伍研究国家风险,建立对企业和公众开放的海外投资信息系统,建立海外投资保险保障机制,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政府间区域性商业战略联盟等等。

  同样不该忘记的是,虽然全球并购的浪潮已经来临,但全球并购的主战场是在中国。过度关注海尔、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五矿收购等等这些戏剧性的事件,会让我们误以为当今最重要的话题就是中国进入到全球并购去了,实际上,西方公司在中国的并购已经运作了十几年,在我们国内若干个行业都形成了垄断态势,这才是更需要重视的。将更多精力投注于此,另外一个好处是,我们有机会在这里形成并购的行业准则,而不再是根据别人的脸色行事。

  如上所述,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最大的教训有两条,第一是需要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我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不能像

芙蓉姐姐一样,缺乏了自我认知能力。第二是,更多的了解国际的规则,我们必须要学会它,并且利用好中国自身的庞大力量去改变规则。(作者为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本文系访谈整理而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中海油相关网页共约67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