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人民币该不该升值? > 正文
 

王擎:人民币升值应该发生在压力减少的前提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 11:58 中华工商时报

  王擎/文

  人民币升值应该发生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的前提下。

  如果在外界压力下,这种压力既包括外界政治力量的压力,也包括国际热钱的压力,无论是升值或者是贬值,都可能会引发过度反应,造成过度升值或者过度贬值,而这种“
过度”会对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4月28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络版报道,世界银行提出,中国应将人民币升值,并警告说,如果不将人民币升值,投机资本的流入可能会造成该地区经济不稳。

  人民币升值的外界压力正在逐级加码。

  近年来,七大工业国中的美国和另外多个成员国一直呼吁中国就汇率政策

  采取行动。到了今年的3月25日,美国国会下属的顶级“智囊团”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USCC)跳了出来,对人民币发难,逼迫中国在近期内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至少大幅上调25%。4月下旬,美国重量级人物: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和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相继表示,现在中国有责任对汇率采取行动。

  笔者注意到,在世界经济体中专司各国货币政策评价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最近的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需要给予调控的内容包括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

  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了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的大问题,也是政府无法回避的的大问题。

  于是,4月23日,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中国汇率改革回应说:“假如压力不大,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优先顺序,逐步进行改革;不过如果国际压力够强大,那也不是坏事,它将迫使我们加速改革。”

  此言一出,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人民币提前升值的憧憬,导致远期市场上人民币再度被热炒。仅管第二天,出席同一个论坛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否认了中国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传闻,并强调“中国汇制改革并没有时间表”。但对人民币升值的新一轮预期和投机再次兴起。

  其实,中国政府一直在进行着汇率制度的改革,事实上,中国已相继开放了资本账户下的10来项货币业务。而外界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促使人民币尽快升值。

  人民币应该什么时候升值?

  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民币升值应该发生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的前提下。

  理由是,如果在外界压力下,这种压力既包括外界政治力量的压力,也包括国际热钱的压力,无论是升值或者是贬值,都可能会引发过度反应,造成过度升值或者过度贬值,而这种“过度”会对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日本的教训令人记忆犹新。

  事实上,在目前人民币还没有升值的状况下,对人民币升值“要价”的心理价位已经在节节升高,美国国会对人民币升值的要价是人民币对美元至少大幅上调25%,而目前已有人要价,人

  民币对美元要升值40%。这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透露,人民币汇率升值不会超过10%的幅度相去甚远。我们无法知道人民币对美元的均衡价格到底应该是多少,也不知道到底升值25%算不算过度升值,还是升值40%才算是过度升值?

  问题是,如果所有的人知道,人民币迟早会升值,而且压力越大,改革越会加速进行,还有什么理由不再造压力,热钱又有什么理由从这么赚钱的“买卖”中退出去呢?

  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而在这重重压力下,政府能顶得住吗?还能顶多长时间?

  如果顶不住,中国的经济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贸易顺差166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在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九点五个百分点中,外贸的贡献达到五点六个百分点。剩下的三点九个百分点来自于内需和投资,而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8%。这意味着,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在一季度表现乏力。

  如果人民币升值,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外贸的影响,如果内需乏力的现象得不到有效解决,整个经济势必会下滑。记得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中国的经济必需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否则,那些掩盖在高增长速度之下的种种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就会一起爆发出来。

  日本被迫升值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至少还会有两个恶劣的后果:日本央行为降低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在1986年连续四次降息。1987年,遵从协议规定,日本央行将公定贴现率降低到2.5%,并保持了两年零三个月之久。于是,资产泡沫应运而生,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另一个恶劣后果是,长期的低利率最终导致日本陷入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之中,利率已经接近为零,通货紧缩却依然如旧,货币政策失灵了。虽然此后日本也曾尝试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但由于银行被坏账所累,财政政策的效果仍然无法拉动国内经济。

  这些恶劣的后果会同样在中国上演吗?

  无论如何,在2005年里,汇率问题对中国将是一道“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汇率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