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投资理财 > 海尔竞购美泰 > 正文
 

(关注)海尔12.8亿美元竞购美泰克(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 09:38 新京报
  联手两家投资公司,欲拿下美国第四家电巨头,出价高于竞争对手
(关注)海尔12.8亿美元竞购美泰克(图)
  无论是否竞购成功,海尔已通过此举赚得了足够的眼球。本报记者康亚风摄

  本报讯(记者张冉)美国当地时间6月20日,美国第四家电商美泰克公开声明:青岛海尔联手两家私人投资公司已经提出了以每股16美元,共计12.8亿美元参与竞购美泰克,此价格已高于上月由私人投资公司Ripplewood提出的11.3亿美元的购价。这个收购价比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的价格12.5亿美元还要高出3000万美元。

  美泰克6月20日发表的公开声明称,目前,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携手私人投资公司Bain投资公司和全球最大私人投资公司Blackstone已经联合向美泰克提出了高达12.8亿美元的收购价。根据此收购方案,上述三方将以每股16美元全资收购美泰克。

  这个新的收购价已经超过了此前由Ripplewood携手另外两家投资公司提出(每股14美元,总计11.3亿美元)的收购价。资料披露,截至4月2日,美泰克共有7900万股。

  “我们仍然支持Ripplewood的收购,但是,相信我们董事会也有责任为我们的股东寻找获取更高售价的可能性。”美泰克董事霍华德·克拉克(HowardClark)在该声明发表后做了上述陈述。

  受竞购消息的影响,美泰克的股价却持续上涨。据美泰克股票走势图显示,从5月20日,美泰克每股交易价基本维持在14美元以上。就在这天之后,Ripplewood宣布联手GoldmanSachs集团和J.Rothschild收购美泰克,消息传出后,众多投机者开始吸纳。6月20日,美泰克股价再次上涨7美分。

  作为竞购的主角,海尔集团新闻发言人汲广强对上述消息三缄其口,他对一切有关海尔和美泰克的问题只是以“不予评价”和“没有任何消息”作答。

  据海尔公开资料显示,作为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海尔一直认为美国是个关键性市场。它从2000年开始从事冰箱制造,并有每年50万台的生产能力。其中海外市场占海尔销售的一半份额。海尔的洗衣机、冰箱和冷酒器主要在沃尔玛、家得宝(HomeDepot)、百思买(BestBuy)销售。

  旁观者说

  分析师毁誉参半“海尔壮举”

  海尔参与竞购美泰克引发分析师的激烈争议。有乐观者认为,此举是海尔在美国建立销售网络的捷径,并给国内其他企业提供了对外扩张的案例。与此同时,更多的质疑集中在海尔花费数十亿美元实现这一收购是否值得。

  声音1

  打造海外销售网络

  对于此次海尔决定收购美泰克,申银万国分析师孙生权分析认为:“中国家电制造商在美国建立品牌和销售网络十分困难,捷径就是买一个美国品牌。将来,应该还会有很多中国企业将通过同样的办法扩张。”

  据海尔公司4月28日发布的公告称,由于原材料涨价和冰箱、空调价格走低,一季度利润下跌了28%。而且去年,海尔的空调的利润率也从12.4%下跌到11.2%、冰箱的利润率则由19.2%下降到16.5%。国泰君安分析师冯志刚指出,收购美泰克将帮助海尔弥补在国内市场上正在下降的利润率。

  赛迪顾问消费电子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徐晓新认为,海尔收购美泰克可能有几大好处。首先是获得国际化人才和市场运作经验及能力。其次是增加自己与全球零售渠道之间的竞价能力,在生产厂商和渠道之间的博弈中加大自身的筹码。而在竞购过程中有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可以降低收购成本,短期内还不会对国内的消费电子厂商构成大的威胁。

  声音2

  巨资收购不值得

  也有分析人士对该收购案表示质疑。有知情者就透露,海尔收购美泰克的初衷和许多中国公司一样,就是希望在海外市场上赚钱,但是,最终落定的收购价格应该还不止于目前的12亿美元的报价,但海尔究竟有无此资金能力仍值得怀疑。

  “为了打开海外高端市场,这一收购最终将付出23亿美元的巨资。”在海尔收购美泰克消息传来后,东方高圣投资公司研究并购行业的冀书鹏就向记者表示,经历了众多国内并购和海外并购业务的海尔为打开海外中高端市场付出12.8亿美元的收购价,再加上担负美泰克的负债,总需付出超23亿美金,代价太大。

  尽管海尔在内地的收购扩张力度很大,张瑞敏的“激活休克鱼”理论也取得过不少的成功经验。但此次收购意向直指美国第三大家电企业,与之前海尔在东南亚市场和非洲市场建厂/输出劳动力明显不同,张氏理论的国际化首航并非坦途。

  冀书鹏还进一步分析认为,全美第三大家电巨头美泰克的衰落并非缺乏管理和核心技术,而是在美国劳动力成本日益上涨的大背景下,技术创新渐缓的制造业必然呈衰落趋势的反映。对于此大势,海尔应该有清晰的认识。付出23亿美元的巨大代价,更要为美泰克的未来生存找准机会,海尔此次收购代价太大。

  因此,Maytag与海尔在内地收购的企业所面对的问题显然不同,其业绩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国家资源不适合低附加值、高物耗产业生存。凭海尔之力显然不利扭转美泰克所面临的产业生态困境。

  声音3

  怎么收购怎么整合

  对于海尔收购美泰克的行为,万蒙投资有限公司李斌认为,海尔如果真的要收购美泰克的话大的问题就是两个:怎么收和怎么整的问题。

  怎么收包括收购环境、财务问题、法律问题等等。收购环境问题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员工的处理问题等等,在美国工会势力比较强大,收购时必须注意这一问题。很多企业就是因为员工问题才放弃控制权的。对此问题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同员工组织谈判,这就同国内有很大区别。财务上目前国际会计原则基本上已经统一,但是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收购资金从哪里来。是自己筹还是组成银团收购,而融资就涉及到融资对象信心问题,如何让准备投钱的人相信这是一笔好生意。

  另外,一旦收购完成,怎样完成整合,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借鉴,比如说,不能完全照搬TCL收购汤姆逊后的整合方式。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单独设计整合方案。

  本报记者赵燕平张冉

  资料

  被购者美泰克

  成立于1893年的美泰克为美国第四大家电巨头,旗下囊括了美泰克、Jenn-Air、Amana、MagicChef、Admiral和Dynasty等白电和小家电品牌。在美国仅列惠尔浦、通用电器和伊莱克斯之后。2000年其销售收入就达43亿美元,2001年更是超过了50亿美元。由于市场等多种原因,2001年第四季度,美泰克就开始出现亏损,亏损达2007万美元,股值也下跌了27%.而且,这种颓势并未停止,其2004年的年报再度显示,其销售收入从上年的47.9亿美元下跌至47.2亿美元。

  美泰克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并于1996年9月,以现金7000万美元联姻荣事达,持股49.5%。然而,至2002年2月,美泰克最终宣布全面撤出荣事达,此项投资基本血本无归。

  竞争对手Ripplewood

  Ripplewood股份公司是美泰克收购案中的第一个出线者,是全球知名私人投资机构。在经过了近半个月的竞价后,Ripplewood击败了包括全球性私人投資公司BainCapital、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本集团KohlbergKravisRoberts,以及Blackstone集团在内的竞价对手,并于5月20日和美泰克签署了排他性收购协议。根据该协议,如果美泰克在6月18日后考虑其他收购方案,美泰克必须支付Ripplewood4000万美元的违约金。

  合作伙伴Blackstone、Bain

  这两家公司在被Ripplewood在首轮竞价中击败后,目前成为海尔收购美泰克的合作伙伴。

  据资料显示,上述两家投资公司都是在美颇负盛名的高回报率的私人投资、咨询公司。就在今年4月,Blackstone和Bain私人投资公司还曾经联手出现在价值100亿美元的第二大全球收购案中,从而名声大噪。

  本报记者张冉整理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