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棠论货币的本质:从白银帝国到外汇储备多元化

傅海棠论货币的本质:从白银帝国到外汇储备多元化
2019年06月18日 17:52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下载新浪财经APP,了解全球实时汇率

  傅海棠频道 一德菁英汇 

  《中国崛起的奥秘:财富论》一书揭示了中国崛起、国家强大的根本要素在于四大支柱一个核心,即强大的政府、正确的道路、勤劳的人民、自主的货币,劳动创造财富。其中,自主的货币是唯一的技术性指标,也是实现国家崛起的动力性指标。按照东方经济学理论,自主的货币既包括自主发行货币,也包括自主的货币政策。如果货币不自主,则经济无以发展,甚至会导致国家倒塌的境地。这一点,从中国明清两朝的兴旺就能看出来。徐谨的《白银帝国》一书,主要梳理了白银在明清和民初的地位,揭示了王朝兴衰的货币缘由。

  1

  白银上位

  货币是交换媒介、货币是劳动凭证、货币是财富载体。由这样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货币本身可以是无价值的,只要能起到媒介作用即可。因此,货币不同于一般等价物,本就不必以实物商品作为货币。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已经尝试制钱,制钱的材料主要是铜、铁等金属。

  以金属制钱,需要有政府信用背书,同时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在金属作为硬通货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货币发行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没有很直观的对应关系。但当纸币站上历史舞台,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1024年北宋时期发行的交子。交子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在北宋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有最发达的经济活动。按照麦迪森的统计,公元1000年北宋的GDP占世界总量的22.7%,是世界第一强国。经济发展,所以货币需求空前爆发。当时既有金属货币,又有纸币。其中,金属货币包括铜钱、铁钱、金银,纸币又有全国性的交子、钱引、会子,还有区域性和地方性的纸币。宋朝周边的辽国、西夏、金国以及东南亚诸国,都有自己的货币。但只有宋钱(主要是铜钱)是硬通货,在大中华区域畅行无阻,是其它各国的储备货币。

  由于货币种类繁多,北宋境内各区域间、北宋与周边诸国之间会发生大量的货币交换,这就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如果,甲的交子、乙的铜钱、丙的南洋币、丁的辽币,都要在汴京的一条街道上使用。货币之间的兑换,靠什么呢?是铜钱还是铁钱?经过无数次尝试后,金银逐渐因其稀缺、不可仿制、众人都接受而成为主流。但黄金过少,不利于作为货币本位,所以,白银便脱颖而出,逐渐登上中国货币的舞台。

  2

  白银本位

  宋朝的白银并没有法定地位,因为各种货币都在流通中。如果宋的铜钱能始终畅行无阻,也许就早已成为亚洲地区的法定货币了。但北宋之后是南宋,南宋偏居一隅,实力下降很多。南宋又很快被北方的蛮族消灭,元朝建立,宋朝的铜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但宋朝的纸币却在元朝大放异彩。元朝禁止使用铜钱,而是发行中统钞,强令全国通用。在元朝,纸币才是唯一的合法通货,金银铜钱一概禁止使用。拒绝使用纸钞的,是死罪。只是,纸币是以白银为储备货币的,所谓“银钱相权”。纸币可以兑换成白银甚至黄金和丝帛,这就注定了纸币仍是锚定实物的,使得纸币的使用受到限制。同时,朝廷赏赐的,不是纸币,而是金银等物,让人们无法对纸币有足够的信心。

(元中统钞)(元中统钞)

  元朝后期的纸币还包括至元钞、至正钞等,从一开始的白银为准备金走向失去锚定物而由政府直接决定发行数额。与历史上各朝代一样,一旦进入灾荒时代,货币无法与财富匹配,纸币很快陷入贬值,进入恶性通胀时期,纸币信用丧失,人们重回硬通货崇拜。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始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同样禁止使用金银。但大明宝钞通行的同时,白银始终在民间有一席之地。70年后,朝廷不得不放松对白银使用的限制,“朝野率皆用银”。1430年,政府实行的赋役折银制度,允许不服役的人缴纳白银替代,由此开启了国家财政白银化序幕。到1567年,明政府规定,“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白银的货币地位获得法律认可。其后,大明宝钞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白银成为社会的本位币。

(大明宝钞)(大明宝钞)

  明朝废钞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纸钞至始至终挂钩白银,以至于纸钞贬值之后形成恐慌心理。明朝官员自己就说,纸钞不通,在于朝廷印钞过多,以至于物重钞轻(纸钞贬值)。洪武年间(1368年)原来的官方价格是一贯钞价值1000文(合白银一两),到宪宗时期(1465-1487年),一贯钞的价值不足一文钱。现在算起来,100年间,纸钞贬值1000倍,每年贬值速度是7%,也还算正常。如果没有白银作为硬通货对照,社会只能用纸钞,也就无所谓。但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没有今天的认识,白银崇拜仍旧存在。所以,它带来的后果是人人都看到纸钞不值钱,只有白银稳定,最后就是没有人用纸钞而都选择了白银。到1566年,官员薪俸全部改用白银支付。1567年,明朝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3

  白银进口

  明清两朝,白银作为法定货币,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因为中国大陆的白银产量很少,必须进口国外白银。这等于是将本国货币本位完全寄托在海外产量多寡上。

  明朝白银产量不高,按照洪武二十三年到正德十五年(公元1390-1520年)的统计,对生产白银的课税只有113万两,按照课税率30%来算,每年的白银产量也只有30万两。130年不过4000万两白银总产量,这是一个很低很低的水平。

(明朝银锭)(明朝银锭)

  国内不足国外凑。明朝全球白银主产地是日本和美洲大陆。1563年,在秘鲁发现提炼银子所用的水银,美洲白银生产开始发力,最高年产量估计超过300吨(60万斤,约1000万两),美洲成为中国白银的最大来源。

  明朝白银的另一个来源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确立后,日本向中国出口白银接近3000万两。

  这种货币对中国的流入,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和欧洲的金银比价差异造的。明初金银比价1:5左右,随后逐渐降低到1:8,而欧洲中世纪是1:10-1:14。到明朝末年,欧洲的金银比价是1:15。中国的白银值钱,世界的白银当然流入中国。

  按照学者全汉昇的推算,1565-1765年,从美洲运到菲律宾的白银约1.5亿两,德科民则计算1571-1821年流入白银约3亿两,平均每年都是1500万两左右。如果再考虑欧洲白银流入,全汉昇估计1700-1830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4.3亿两,平均每年超过3000万两。德国学者弗兰克则认为,1493-1800年,300年间全世界白银流入中国19.2亿两,这个数字虽然很大,但平均下来每年不过600多万两。

  刘光临则认为,宋代白银存量约1.5亿两,由于元朝禁止使用白银,导致白银流失到中亚各国,加上陪葬、窖藏等原因,明初白银存底3000万两,加上明朝立国后100多年产银2000万两,到16世纪初期,明朝白银余额不到6000万两。而众多学者估算明朝后期一百多年白银从海外流入2-3亿两。相当于本土存量的4倍以上。

  4

  白银定兴衰

  16世纪40年代起,明朝开始转向白银帝国时代。日本、朝鲜、菲律宾、美洲等各地白银源源不断运往中国,形成了以白银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全球经济体系。白银流入,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明朝的货币供给短缺的问题,城市人口激增、农业商品化、工商业繁荣。从表面看,白银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甚至成为经济运行的白色血液。

  1634年,西班牙决定限制美洲白银流入菲律宾的数量。1639年冬天,马尼拉爆发西班牙人与中国人的冲突,有2万多名中国人被杀,菲律宾流入明朝的白银数量骤减。白银的减少导致窖藏的盛行,加上当时正逢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减产,粮价暴涨,1640年河南灾荒后,米价每斗3000钱,折合每两银子能买5斤米,而1620年前后,一两银子还可以买400斤大米。粮价暴涨,吃不上饭的人骤然增多,社会很快陷入乱局。

  1644年,大明王朝覆灭。

  经过了宋元的尝试,纸币一度成为中国大地上独特的风景线。但明朝前功尽弃,重回白银本位。到了清朝建立,干脆废弃了纸币,实行了一种独特的银铜复本位的制度,即白银和铜钱并行。所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清朝的货币体系之混乱,是前所未有的。清朝后期,既有金、银两、银元和铜钱等金属货币,也有外币、私票、各种银行券。但白银自始至终是财富的基本形态:白银是基准货币。

(清朝银锭)(清朝银锭)

  清朝末年,货币体系更加混乱。不仅银两、银元混用,铜钱、洋币也可以用,钞票还有外国银行和钱庄的私票。银两也分虚银和实银,实银则分元宝、中锭、锞子、小镙、散碎银等。元宝则各地成色又各不相同。即便是铜钱,各地的标准也不同。货币的换算是一门大学问。

  清朝后期,几乎完全重蹈明朝消亡时的覆辙:白银供给减少,社会经济开始萧条,最后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1775年,日本白银不再对中国出口。此时,美洲和其它地区的白银每年仍有1600万两流入中国。1830年前后,随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美洲白银对外供应量下降了50%。此时,英国鸦片输入中国加大,中国白银开始加速流失。1830年代,中国净流出的白银每年有900万两,有学者统计,1814-1856年,中国白银流失量相当于全部存量的18%。

  白银定兴衰。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产出仍占全世界的32.9%,1860年下降到17.2%。与此同时,伴随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惨败,清朝政府风雨飘摇,面临倒塌。

  5

  白银的荒谬

  以白银作为本位币,本身是荒谬的。从世界货币演化的历史看,后来是走向了黄金本位,且黄金本位促成了英帝国的崛起。从明朝到清朝一直到民国初年,中国在货币本位币上的探索,走了很长的弯路,甚至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世界潮流是什么?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随后开始发行英镑。1717年,牛顿帮助英国确立了黄金本位,设定了很低的金银比价,而这一金银比值延续到1931年,相当于稳定的货币政策延续了214年。这种比值,导致白银持续流出英国,黄金不断输入。1816年,英国正式宣布成为金本位国家。随后,英国崛起,才有胆量漂洋过海来跟中国较量,并取得了鸦片战争的胜利。到1870年,英国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对中国来说,白银不只是逆流而动的问题。根本问题是:中国大陆白银产不足需,必须依赖进口。这意味着中国人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是把劳动产出白白送给外国人,换回来一些百无一用的白银。

  看看明朝时期,国产白银和存量累计不到6000万两,但进口高达2-3亿两。这些白银,不是白送的,是要兑换明朝百姓生产的茶叶、丝绸、陶瓷和其它物资的。明朝的百姓,像辛苦工作的蚂蚁,又像勤劳的小蜜蜂,整天累死累活,生产出来物质资料,自己舍不得用,却送给了外国人,换回的是白花花的银子——而这些银子,完全可以用自己无成本的纸币替代!如果我们出口换回的不是银子,而是海外的其它物资,则明清两朝的百姓该是何等的富足!

  历史没有假如。荒谬远非如此!

  白银具有窖藏属性,也有陪葬功能,还可以流失海外。明朝277年,中国大陆进口了数亿两白银,到明朝消亡,所剩寥寥无几。清朝建立,百姓从头再来,又一次辛苦劳动,又一次进口全世界的白银,自己却只是一无所有。到清朝所谓康乾盛世时期,百姓的生活仍旧很清苦。

  那些白花花的银子,是数亿中国人的血汗钱换回来的。但后来呢?

  1843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除了割让香港外,要赔偿银元2100万元,折合1470万两白银。而184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4226万两,结余更只有35万两,以至于赔款中的7成是由广东行商等民间出资的。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签署《马关条约》,清政府向日本赔偿白银2.3亿两(含后来的3000万两赎辽费)。当时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只有7000万两,而当时日本的财政收入只有4500万两。这笔钱,等于日本5年的财政收入。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合计9.8亿两(本金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这笔钱陆续到1938年停止支付,实际累计支付赔款6.5亿两白银(其中日本5700万两)。讽刺的是,清政府签署完条约10年后就被推翻,而新成立的民国政府继续付款,1943年才开始与英美等国陆续签署协议废除,1947年才换文完成全部废约事宜。

  这就是清朝消亡的根本原因。清朝建立后(以1644年为起点),全体国民辛辛苦200年劳动换来的白银,全都变成了随后100年白白送给外国人的赔款了。以1843年鸦片战争失败开始,到1943年废除辛丑条约。这100年间,中国赔偿出去的白银总量9亿两!

  没错,中国大陆甚至全世界也没有那么多白银。这意味着我们赔偿出去的白银,又通过人民劳动流回来,然后我们再赔偿出去了。

  如果以这样的眼光去度量,从1567年到1947年,整整380年的漫长历史,中国人民始终在无偿给世界做贡献。做贡献的纽带,就是那荒谬的白银。因为白银,人民辛苦劳动赚回来。因为战败,政府无偿赔出去。因为再劳动,白银又被赚回来。因为再赔偿,白银又送出去。然后,因为世界变革,白银成为了废物,黄金登上了历史舞台,近四百年间的努力,化为一枕黄粱。

  6

  最后的探索

  大英帝国的成功,帮助黄金本位在世界盛行。进入1900年代,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开始实行金本位,黄金成为货币之锚。但中国却根本没有进入世界金融体系的机会。因为国人根深蒂固的对白银的崇拜很难消除。按照戴建兵的统计,1889-1929年,中国黄金流出9676万两,白银流入6.27亿两。正好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民国初年,朝野上下共识是实行金本位,1914年先发行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准备逐渐从银本位过渡到金本位。但随后国内乱局纷纷,改革没有到位。国内仍盛行白银本位。1928-1932年,国际白银价格下跌50%,世界白银重新流回中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现在很多人说的所谓民国黄金十年,是指1927-1937年间,按照他们的说法,是民国最好的时期。可惜的是,那所谓的黄金十年只存在于少数有钱人的回忆里,中国大地仍虚弱无比,以至于被日本入侵后很快溃退千里。

(民国银币)(民国银币)

  1933年,在白银价格低谷时代,南京政府“废两改元”,确立银本位。但同一年,罗斯福签署命令,禁止美国公民持有金币、金块和黄金证券。1934年,罗斯福签署购银法案,引起世界白银价格飙升,白银价格从每盎司0.25美元涨到1935年的0.81美元。白银变得珍贵,就再次大量流出中国。白银流出,货币减少,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利率上升、物价下跌、企业破产,经济陷入危机。中国人对白银的幻想再次遭到无情打击。一直到1936年,中国和美国签署《白银协定》,在美国支持下,中国实行法币改革。次年,日本入侵华北,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胜利后,法币的辉煌只有短暂的时光。三年解放战争后,法币彻底覆灭,新中国全面实行人民币,揭开了中华民族对自主货币的全新一页。

  中国的人民币不同于历史上任何货币形式。它是纸币,少量硬币是辅币。以国家强制力量发行,在国土内只有这唯一的一种货币流通。即便在金本位时代,人民币也不可以兑换成黄金而只能相反,即社会上所有黄金流通由国家力量管理。全社会、唯一的纸币,事实上无锚定物,使得中国的货币进入了新时代。

  人民币没有锚定物,最大的好处是人民劳动所得,可以完全留在自己手里。看看今天的中华大地,高楼林立、道路畅通、车水马龙、生活富足,这都得益于自主的货币发行模式和自主的货币政策运行。试想,如果我们今天劳动所得仍旧换回的是无数白银,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7

  美元与外汇储备

  当我们看清上述脉络的时候,就不能不对所谓的外汇储备多一点警觉。到2019年5月,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3.1万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与明清时代的白银,有什么区别呢?

  就本质而言,是没有区别的。今天的外汇储备,同样是中国人民一个汗珠子摔成八瓣,流血流汗换来的。我们种棉花、纺棉纱、织棉布、做衣服,一道道工序都凝聚着汗水,然后卖给外国人,换回来美元。我们做牛做马,在生产线上奔走,一天十二个小时辛苦工作,做好的电子元器件卖给外国人,再换回来美元。如此勤劳工作,换回来数量巨大的美元。

  这些美元,与白银无异。甚至于从某种角度说,还不如白银。因为,白银是运回到中国,在政府和百姓手里存着,看着还踏实一些。而美元呢?几乎所有的美元,都只是一个数字符号,是存在美国的银行账户上的。这些符号,只是名义上归中国所有,但无法提现、甚至于无法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等等。

  如果仔细探究,我们持有的美元储备,等于是美国人对我们的负债。中国有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等于美国人欠了我们价值3.1万亿美元的商品和劳动。如果中国人要兑现,怎么办?美国人从哪里去弄这些商品?

  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如果有一天,美国人不高兴了,把银行体系调整一下,直接不承认所有美元,换成新版美元,等于对天下赖账或者单独对中国赖账,不就等于我们辛苦赚回的白银白白赔掉了吗?

  如果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知道,对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务必要保持外汇储备的多样化。美元要有,欧元也要有,日元也要有,英镑也要有,世界各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我们都应该储备一些,绝对不能把外汇储备放到美元一个篮子里。

  外汇储备不可以没有,但也不可以过多。只要能满足中国适量的外贸需求,就可以了。在对外经贸中,我们赚回来的贸易顺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尽量保持平衡——我们实现的贸易盈余,应该更多用于购买战略物资,比如原油、铁矿石、铜矿等等。物质资源的储备,远远优于数字货币的储备。

  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应该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果对外交易中,我们不使用美元结算,而是与其它国家坚持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防止美元变成白银那样的噩梦。

  更进一步,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人民币成为世界其它国家的储备货币。目前,中国央行已经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涉及额度3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储备货币,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的央行开始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当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就相当于中国可以无偿对外提供纸币和数字货币,这些成本为0的货币,可以发挥类似于对外输送无成本白银的功能。这将是1000年来中国历史的逆转——从宋朝到民初的1000年来,我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白银,而今天,我们可以用无成本的数字货币,换取他国的劳动了。

  希望,未来会有一天,人民币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储备货币。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唐婧

白银 外汇 货币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5 大胜达 603687 --
  • 06-25 中信出版 300788 --
  • 06-25 丸美股份 603983 --
  • 06-24 红塔证券 601236 3.46
  • 06-18 中国卫通 601698 2.7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