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豆”链发展与布局,如何优化?

对话 | “豆”链发展与布局,如何优化?
2024年12月03日 10:12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从广袤种植源头,到复杂加工流程,再到多元消费终端,大豆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农业、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多重价值。大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科研、生产、加工、收储、消费必须协同。如何把握大豆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怎样稳定市场价格和提升种植户收益?从生产到消费,大豆产业链两端的衔接还有哪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期对话邀请王凤忠、江连洲、侯绍波、唐启军等行业专家与地方负责人就相关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总策划|何兰生

  监制|詹新华

白锋哲

郭少雅

编辑|刘知宜

胡 聪

饶雪平

出品|农民日报社

对话嘉宾

   in no particular order

王凤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

江连洲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首席教授

侯绍波

黑龙江省海伦市委书记

唐启军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执行会长

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知宜

01 政府与市场双重驱动

大豆产业迎来历史机遇期

Q

主持人:在大豆育种、供需平衡、大豆消费水平等方面,我国现状如何?当下是大豆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吗?

王凤忠:一方面,大豆育种技术显著提升。我国大豆育种水平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东北和内蒙古等主产区,培育了高蛋白、高油大豆品种,逐步提升了国产大豆的品质。但大豆需求量持续增长,而国内自给率较低,约85%以上的大豆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供需平衡仍需调整,随着大豆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大豆及其制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市场上高附加值产品和功能性食品仍开发不足。此外,消费者对大豆的营养价值还存在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市场拓展。

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正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政策支持大豆扩种,并推动大豆产业链健康发展,为国产大豆带来新的增长动力。随着国内需求增长以及消费者对健康食品认知水平的提升,国产优质大豆的市场空间正在扩大。为抓住这一机遇,应进一步优化大豆产业布局,加强育种技术创新和品种推广。同时,鼓励企业开发多样化的大豆产品,如植物基肉类和高蛋白饮品,以满足市场需求。还可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激励加工企业采购国产大豆,从而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通过推动产业链协同和产品创新,将有助于实现供需平衡,并提升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江连洲: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年需求量约1.1亿吨左右,当前我国大豆供需呈现“两个充足、一个平稳”态势,即国产大豆供应充足,进口大豆粮源充足,市场购销总体平稳。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国产大豆种植,2023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单产、产量均实现同比增长。

国家高度重视大豆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稳定大豆生产一揽子支持政策、提高大豆生产者补贴等;市场对大豆及其制品需求不断增加,且我国饲料行业对豆粕的需求也持续存在;我国在育种、种植及加工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提高了大豆的附加值,扩大了市场需求。

侯绍波:从黑龙江省海伦市本地的大豆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海伦作为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也是重要的大豆生产、贸易基地。近年来持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工程行动,累计培育审定“东生”“北生”系列大豆品种21个,在太空育种上也取得重大突破。以海伦大豆研发中心为载体,建立了农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强化“东生”系列大豆品种保护,推动龙头企业与优势基地结合,提升良种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提高良种覆盖率,引进战略投资,成立种业集团,打造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大豆的育种、种植、加工能力和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当前,我国巨大的大豆需求量正在呼唤大豆全产业链的“更进一步”。

Q

主持人:一颗大豆能够产生多少价值?从大豆加工来看,目前对大豆的应用开发是否已经完全了?未来国内大豆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

王凤忠:一颗大豆的价值远超其单纯的食物功能。在食品加工领域,大豆不仅可用于生产豆制品,如豆浆、豆腐、素肉,还能提取高附加值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此外,大豆中的油脂可用于食用油生产,而剩余部分可作为饲料原料,提高畜牧业效益。随着植物基饮食的兴起,大豆作为健康食品和替代蛋白的重要来源,其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尽管大豆的应用已涵盖食品、饲料、油脂等多个领域,但其深加工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目前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在提取高纯度蛋白和开发功能性食品方面仍有进步空间。此外,企业间的产业链合作也亟待加强。未来,国内大豆市场将呈现向精深加工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高附加值产品如大豆蛋白粉、植物基替代品和健康零食的市场将扩大;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也会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政策支持将继续为大豆产业提供发展动力,如鼓励国产大豆扩种、给予加工企业税收优惠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大豆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江连洲:大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作为食物的直接消费上,还体现为其加工和应用的多样性。国产大豆主要提供给大豆加工企业做原料,豆制品加工约占40%,压榨约占25%,蛋白加工约占18%,直接食用约占17%。对于大豆应用开发,我国大豆加工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迅速,但受到大豆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国际技术垄断等影响,在功能性食品、活性物质提取、环保型高附加值绿色加工产品的开发方面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大豆产业将呈现种植技术与品种创新、产业链延伸与深加工、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等趋势,预示着国内大豆市场将朝着多元化、高端化、精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侯绍波:目前市场上主要针对大豆蛋白和油分进行应用和产品开发,但是大豆一些其他的营养成分仍可以提供较高的附加价值,如大豆异黄酮、大豆亚精胺等成分,仍然可以开发出很多下游产品。目前,我国在丰富大豆下游产品线上仍存在较大空间。同时,大豆与根瘤菌共生产生的固氮作用,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减轻因过度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农田的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积极作用。海伦境内的黑土地几乎全部是富硒土壤,营养元素丰富,海伦大豆天然含硒,大豆制品优势突出,非常受市场的青睐。

02 拓展国产大豆市场空间

产能布局仍需发力

Q

主持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推动国产大豆产业健康发展,从促进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来说,应如何着手?有哪些好的举措建议?

唐启军:共同拓展国产大豆市场空间成为当前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链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收购、贸易、销售等环节的精细化发展能够向上缓解供应压力,向下降低成本,实现保价稳供,为产业链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在收购端,应继续发挥国家粮食储备及地方政府粮食储备机构具有的缓释新粮压力的“稳定器”作用,当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时加大收储力度,稳定市场预期,保护种植主体合理利益;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引导国有大型企业及规模以上大豆加工企业积极收购,扩大储备,与国家政策同向发力,将市场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可与主产区市县对接,做好大豆产销衔接,尽量减少贸易环节的成本增加。在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的背景下,大豆主产区可积极尝试走向销区,适当探索地区间粮食产销战略合作。产销区的对接将大大降低中间成本,种植端减少售粮的后顾之忧,下游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终端消费者享受实惠。

此外,在加工环节,我国开始推广的高油高产大豆初见成效,目前价格处于较低位置,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价差逐渐缩小,但在成品销售方面仍存在短板,豆油及豆粕销售仍有劣势,可考虑进一步在大豆加工奖补方面继续出台创新型支持政策,提高国产大豆压榨消耗量,这也是目前促进现货消耗的有效途径。

江连洲:国产大豆加工企业是大豆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目前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具有小、散、弱等特点,需加大对大豆深加工技术研发的投入,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水平,拓宽大豆的应用领域。着重推动国产大豆品牌建设,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大豆具有的高蛋白、高油脂、无腥味等特点形成独特的大豆品牌,扩大品牌效应;充分挖掘、优化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农贸市场、超市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此外,要加强国产大豆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提升国产大豆产品标准,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Q

主持人:从国内大豆产业链整体发展和产能布局来看,上下游、前后端衔接情况如何?还有哪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江连洲:近年来,通过政策支持,大豆种植规模和产量稳步增长,2023年国内大豆产量达416.8亿斤,同比增幅2.8%。产业链上游依靠政策推动,包括补贴、信贷支持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助力大豆种植稳定发展。在中游加工环节,大豆消费主要分为非压榨(豆类食用)和压榨加工(生产豆油和豆粕),近些年国内大豆压榨产能不断提升,基本可满足国内饲料需求。然而,国产大豆相较进口大豆出油率较低,进口大豆多为转基因品种,出油率较高,也导致国产大豆在油脂领域竞争力较弱。

王凤忠:总体来看,供给端支撑增强,优质大豆品质选育加强,保障了大豆供给品质的稳定性。例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不断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为加工环节提供了优质原料。豆制品、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也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产业链不断延伸,促进了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企业与种植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了原料的稳定供应,同时也为下游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大豆产品。

就问题而言,首先是产能布局不合理,我国大豆生产相对集中在东北主产区,但加工企业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产销运距长、物流成本高,导致加工企业收购国产大豆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是信息沟通不畅,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导致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种植户往往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规模,加工企业也难以准确把握原料的供应情况,出现原料供给不及时或过剩的情况。再次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种植户与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各方利益分配不均衡,导致产业链的稳定性不足,导致在市场价格波动时,种植户的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影响种植积极性。

侯绍波:海伦市的种植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近年来政府鼓励农户采用优质高产大豆品种,并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在种植端保证了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海伦市的大豆加工企业逐渐增多,从事大豆压榨、精炼、深加工的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但存在加工环节的产能不足、设备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目前主要的产品仍是豆油和豆粕等初级加工产品,缺少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链条,今年引进的大豆精深加工项目即将投产,届时年加工量可达15万吨,有望解决此问题。而在销售端,海伦市大豆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市场,尤其是华东、华南等需求较高的地区。需要关注的是,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拓展有限,导致部分加工产品的销路不畅。国际市场开拓较少,对外出口能力也较弱。加强产业链延伸与产品升级,还需要提高大豆深加工比例,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形成涵盖豆油、豆粉、豆乳、蛋白粉等多样化产品的加工链条,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同时提升技术与设备水平,加强品种选育和农业技术支持,开拓市场与加强品牌建设,针对大豆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多优惠补贴政策。

唐启军:我国大豆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国产大豆种植、海外大豆进口和国内库存,中游流向可以分为非压榨加工、压榨加工、大豆出口等,下游消费环节即大豆加工为豆粕、豆油和豆制品及蛋白产品等。国内大豆产业链在上下游、前后端衔接方面基本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产业链条偏短,附加值低。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大豆加工产品达1000余种,产品增值约8~10倍,而国内产品增值约2.3倍左右,低于国外。二是我国大豆加工业亟须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要充分发挥国产大豆的原料优势,以大豆食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新兴食品基料、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以及休闲食品等。三是需要发展外向型大豆产业经济。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高起点精准招商和产业项目合资合作,推动我国大豆产业与国际市场加快接轨。积极发展进口大豆加工贸易,促进更多优质低价大豆“引进来”,鼓励优质大豆制品“走出去”,壮大外向型大豆产业经济。

03 国产大豆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不足

好豆尚未卖出好价钱

Q

主持人:国际大豆产业竞争格局对中国大豆产业有什么影响?面对进口大豆价格的低位运行,如何保障国产大豆全产业链的价值,实现稳定市场价格和提升种植户收益?

王凤忠:国际大豆产业竞争格局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影响深远。首先,中国对进口依赖加剧,在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时面临较大风险。当国际价格低时,虽然能降低国内食品加工成本,但会削弱国产大豆种植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国际低价大豆对国内市场形成竞争压力,削减了国产大豆的利润空间,使农户逐渐放弃种植大豆,转而选择其他高收益作物,从而影响大豆的持续供应。

唐启军:为了保障国产大豆全产业链的价值,实现稳定市场价格和提升种植户收益,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和完善大豆收储机制,通过政策性收储和拍卖,稳定市场价格,保护豆农利益。第二,加强国产大豆的品牌建设,提升国产大豆的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提高国产大豆的附加值,增加豆农收益。第三,鼓励大豆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提高大豆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如大豆蛋白、豆奶等。第四,加强协同合作,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降低各环节的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Q

主持人:刚才提到,消费者对于大豆及大豆制品的营养认知不足,是限制大豆产品消费水平的原因之一。大豆消费市场拓展目前主要面临哪些制约?

江连洲:消费者对大豆及其制品的营养认知不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豆产品的消费。例如,很多人对“豆奶营养价值不如牛奶”“孕妇和孩子能否饮用豆奶”等问题存在疑虑,说明大豆营养价值对部分消费者仍是盲区。此外,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大豆制品含有的高嘌呤或大豆异黄酮有害,从而对大豆制品持保留态度。

除认知问题外,国产大豆还面临供需矛盾、进口冲击和激烈市场竞争等制约。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产且供应量大,国产大豆产量虽增长,但市场需求相对滞后。同时,更多企业涌入大豆初加工领域,加剧了市场竞争,进一步压缩了价格。国产大豆产业链条短,加工企业多集中于简单加工,产品多为初级、单一品类,市场竞争力不足。另外,品牌效应较弱,且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滞后,缺乏品牌和产品创新,亟须在品牌培育、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王凤忠:第一,加工专用原料不足。加工企业难以获取专用大豆加工原料,且市场混种混收导致加工企业收益下降,无法生产高品质产品,且质量不稳定。第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新产品开发和推广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附加值不高。在功能食品和高端饮料等高附加值领域,产品种类和品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第三,整体自动化加工技术装备供应不足,以休闲食品为代表的豆制品行业仍以中小企业、手工作坊为主,企业技术和设备简单,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加工能耗高、效率低,不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

Q

主持人:对企业而言,应如何提升大豆制品行业竞争力?政策上应如何进一步为豆类企业发展提供更好保障?

侯绍波:企业应充分了解和评估市场,从传统和创新两种思路来思考产品线,结合当下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口味开发出针对性产品,在无公害、绿色、有机方面做文章。政策上应该更多地向绿色发展企业倾斜,对能够带动大豆全产业链发展和革新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原产地办厂,为豆制品运输提供绿色通道,将豆制品纳入“菜篮子”计划,增加优质企业的辐射范围并进一步降低大豆食品制品的运输成本。

王凤忠:在政策层面,为了进一步支持豆企的发展,建议在储备环节合理增加国产大豆的储备量,并为大豆重点企业提供补贴,以增强大豆市场的调控能力,引导大豆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在加工环节,可通过税收优惠、加工补贴等措施,激励大豆加工企业积极采购国产大豆。同时,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例如提供研发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技术培训等,以促进大豆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唐启军:对企业而言,一是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国产大豆的品牌建设能力,增强消费者对国产大豆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通过加强传统豆制品企业的标准化、规格化、系列化建设,完善流通体系,扩大营销规模,提升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深加工能力。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大豆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精深加工能力,以持续满足市场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三是建设大基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依托豆制品特色产业打造重点产业园区,全力建设豆制品生产研发和深加工中心,使豆制品生态产业集群持续壮大,走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主持人:中国的大豆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国际竞争加剧和市场需求扩大的双重挑战,我们必须从育种、加工到市场拓展等各个环节全面发力。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驱动双轮,而消费者认知提升与企业增强竞争力则是扩大市场需求的关键。让我们共同期待,通过全产业链的协同努力,推动中国大豆产业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感谢四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大豆 对话 食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27.76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