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费率的双向选择:当创新产品遇见投资哲学

浮动费率的双向选择:当创新产品遇见投资哲学
2025年06月10日 19:27 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博时基金)

2025年5月,备受市场瞩目的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同时获批。千帆竞发,博时卓睿成长股票(A类:024452;C类:024453)作为首批成功拿到“准生证”的产品,已于5月27日正式发售

作为行业的创新型产品,博时卓睿成长股票的拟任基金经理为中生代基金经理的代表之一——田俊维

田俊维

博时权益投资二部基金经理

从2010年入行至今,田俊维秉持“左侧投资”风格,低调而务实地拓展能力圈,每年跟踪上百家企业。不躺在一个行业,不盲从,不断挖掘新的产业趋势……日前,田俊维在专访中,首次系统地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投资理念,以及面对浮动费率的新“考验”,将努力当好“解题人”

扩展能力圈,延续组合管理思路

田俊维大学时的专业是生物,入行是在申万研究所做卖方研究员,入行时“阴差阳错”看了传媒。“2010年传媒是一个很小的行业,公司主要是出版社和有线电视。”

2013年

田俊维从卖方转到了买方,头两年在做研究员。

2015年6月

市场发生了剧烈震荡,以传媒和计算机为代表的创业板牛市由此中止。此后,整个A股市场的投资方法也发生了天翻地覆。“早期适用于创业板的那套方法论,到了后面的‘茅时代’就无效了。”

2017年

田俊维开始独立管理产品,真正开启了投资生涯。一开始,他从消费和医药两个行业入手,整个投资体系也是GARP策略,追求买入高性价比的成长。

来到博时基金后,田俊维的投资体系发生了两个层面的迭代

1

能力圈进一步扩大,持仓从过去的消费医药拓展到科技和制造。持仓上的差异,并非投资框架的转变,而是一直希望在符合时代趋势的领域深耕。

2

从原来完全的自下而上选股,加入了组合管理的方式。开始理解公募基金投资中,既有自选动作,也有标准动作。如果投资组合完全是自选动作,会导致和业绩基准出现很大的偏离,顺风期和逆风期的效果都会放大。

“来了博时基金后,除了公募基金产品,也会管理其他类型的账户。有些账户对于组合相对基准的偏离度有比较高要求,让我对组合管理的体系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未来我管理的公募产品,也会延续组合管理的思路,用对标基准的方式构建组合。”

从速度和质量寻找两类成长

Q

你的投资风格属于GARP策略,这个策略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来做。

首先,能否谈谈如何对Growth(成长性)做判断,A股市场能够持续增长的公司并不多,如何找到有持续成长性的企业?

A

对于企业的成长性,我主要关注速度和质量,背后对应两种不同的属性。第一种偏向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的高速成长股,大多用来投科技属性的公司。第二种偏向具有竞争壁垒的高质量成长股,这类主要在有望稳定增长的消费领域。这两类成长,我都会兼顾,没有明显的偏好

我比较重视成长的源头是什么,不只是表面简单的数字。高速成长股的挖掘,需要以点带面结合产业趋势,从成长速度中找到中观的产业方向。再通过产业方向提高选股的效率。

高质量成长股的挖掘,需要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格局。成长两三个季度和两三年的公司,是具有显著差异的。

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差异是通过哪些因素造成的。这些差异体现的竞争优势,在不同的行业以及商业模式中,又有不一样的呈现。

Q

也就是说,你会对成长的质量高低进行分辨,虽然两者在数字上呈现的结果一样,但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A

成长质量的高低,会决定成长的久期。长久期的成长股,自然更容易拿得住;短久期的成长股,股价一波动就随时有人想走。成长的持续性,往往是长牛股背后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那些能够用DCF算清楚的长久期消费股,通常估值也会比较高。而市场认为的短久期成长股,估值也会有折价。

还有一些处于产业红利早期的成长股,即便竞争壁垒还不显著,依然也可能会保持好几年的成长性。如何去对成长定价,就变得更为艺术。

以点带面找到成长的产业趋势

Q

接下来,想问问GARP策略中的P,如何定价。

早期PEG的定价有些过于简单,也没有把护城河、管理层等因素包含在定价中,你是如何做定价的,你眼中的性价比又是怎么样的?

A

P的定价分为两个部分,买入时的定价和卖出时的定价。历史上看,我在左侧买入的定价做得相对还比较好,但右侧卖出的定价还在改善。

左侧买入的阶段,核心是对G(成长性)的判断,这是我比较擅长的。有些大牛股,我往往能在高性价比的阶段买入,比市场更早。

右侧卖出的阶段,要用动态的估值体系去看问题。如果公司的成长性可持续,就能消化看似高估的静态PE。决定一个企业持续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产业趋势有没有破坏

公司竞争力是否依然存在

当一个公司还处于产业趋势的早中期阶段,估值稍微高一些也能够通过未来成长性消化。这时候定价就变得比较艺术。而一旦产业趋势出现瑕疵,市场就会一下子关注到估值,这时候会对P的定价变得很苛刻

回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把定价层面的P做好,还是基于对公司成长性G的研究。过去我的问题主要是卖太早了,花了很多精力在左侧研究公司后,PEG稍微高一点就拿不住,没有赚到大钱。

这几年我也在改善自己的GARP策略定价方式,通过结合产业趋势的方式,把握住企业处在高速成长期的机会

Q

完全的自下而上选股,目前面临公司数量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否谈谈你的选股流程是怎么样的?

A

我的选股起点并非单一来源:一类是通过报表筛选出来的,另一类是通过个股带到产业趋势,再用产业趋势缩小选股范围。

过去几年,我在选股层面特别重视产业趋势。如果一个组合中几十个股票,互相都没有任何的产业相关性,也不太现实。我希望通过个股研究延伸到产业,再从产业趋势覆盖到个股。抓住几条产业主线后,选股的效率和成功率会大幅提高。

投资的安全感是自己给的

Q

你的许多股票,都是左侧买入的,能否谈谈如何形成和市场共识不同的判断?

A

左侧投资是我一直以来的风格。投资的安全感是自己给的,不是从众获得的

左侧投资的难点是,对错的结果事后才知道,有时候中间等待的时间要“熬”很久,会带来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过去几年,我对左侧投资进行了升级,形成了产品基准为导向的左侧投资。通过把逆向投资和组合管理相结合,即便投资遇到逆风期,可能也不会落后市场太多。无论是自己的心态还是持有人体验,都会好很多。

我的原则是,只要没看错,对自己的左侧判断还是比较坚持。但坚持并不是躺平,我会对每一个公司做持续的跟踪。对于同一产业趋势中的不同个股,也会不断进行对比研究,对持仓持续汰弱留强。

Q

能否分享一个有代表性的投资案例?

A

分享两个案例,虽然各自有不完美的地方。

第一个案例,前瞻性投资了医药的CRO和CMO。当时医药行业的配置主流还在药品领域,CRO和CMO相对还比较冷门。我是在筛报表的时候,发现CRO和CMO的成长性非常好,但资本市场却没有反应。

我此前入行时对海外科网股泡沫做过复盘,看到CRO和CMO的商业模式,和软件外包非常类似。当这个产业需求非常旺盛的时候,卖水人的业绩成长性是相对确定的

我毕竟也是学生物出身的,和一些师兄弟沟通,尝试理解为什么资本市场并没有多少反应。当时,大家认为CRO和CMO是医药领域的非主流,作为医药外包服务的供应商,护城河没有产品型公司强。市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解释这些公司的估值折价。然而,CRO和CMO的高增长肉眼可见,成长趋势可能也不是一两年就会结束的

我应该是全市场非常早买入CRO和CMO的基金经理,而且管理的还不是一个医药主题基金。比较可惜的是,之后CRO和CMO进入主升浪的时候,我因为对估值容忍度不高,比较早就卖掉了。回头看,CRO和CMO是现象级的子行业,事后反思觉得甚为可惜。

这一笔投资,有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卖得太早。从那之后,我对公司的定价变得更动态了,在产业趋势的上升期不要轻易下车

第二个案例,比较早挖掘了新能源中的储能。这笔投资是我来到博时基金后做的。在换工作的静默期,我恰好错过了一大段的新能源大行情。等到2021年11月开始管理产品的时候,“风光车”等新能源子行业的位置已然不低。

那时候,我看新能源产业的时间并不长,但骨子里的性格不喜欢盲从。于是,我尝试从新能源领域找一些没有被发现的机会

新能源是一个和电力相关的行业,我是先买入了电力股,再沿着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看到了储能。从产业发展脉络的视角,储能的重要性很高,但市场在定价层面没有体现出来。

最后的结果是,买的储能确实跑了出来,提供了很大的超额收益。这一笔投资的卖点有所改善,吃到了储能整段的收益率,只是没有及时扩大战果,以点带面,导致重仓的相关个股数量不多。

以上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看到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第一个案例卖的太早,第二个案例买的太少但这两个案例,都真实反映了我具体的投资做法

投资是自选动作和标准动作的结合

Q

在组合构建和管理上,你是怎么做的?

A

组合管理是我过去一年进步比较大的地方。我发现形成基准思维,并不是束缚自己,而是在帮助我们投资。

作为主动权益基金,我们并不是一种指数增强产品,也不会是机械的对业绩基准做复制,但有了基准思维后,行业配置就不会偏离太大,能够带来两个层面的好处:

1

对于完全自下而上的选手来说,行业偏离或不会太大,有望在逆风期跟得上市场节奏

2

能够打开我的选股视野,让我关注到各个行业有什么机会。有时候选不出股票,是因为视野太窄。站在全行业角度看,会发现更多机会。

Q

所以过去一年你进步非常大的地方,是对组合管理的提升?

A

在海外,基金经理的英文叫Portfolio Manager,翻译过来是组合经理。这说明,组合管理是投资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组合的基础上,大家再凭本事选出有Alpha的公司

产品业绩的持续性,比阶段性的突出要重要得多。这就需要形成组合的思维,能让自己保持好的心态。基金经理做投资,不是100%的自选动作,而是在一个组合约束的框架下,发挥自己的选股能力。

未来战胜市场,一定是组合管理和个股阿尔法的结合。我对自己选股能力是比较自信的,但一定要在科学组合管理的框架下进行。

Q

从风格上看,你曾经持仓以大盘股为主,但过去几年又换到了小盘,能否谈谈背后的原因?

A

这个变化是自下而上形成的,主要是我关注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从中后期转向了偏早期

早年我做投资的时候,会偏好寻找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后期的公司。这个阶段的产业,已经完成了早期行业贝塔崛起,到中期竞争格局恶化,再到后期龙头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生命周期。

等我到博时基金后,这类企业基本上已经被过度定价了,而新兴产业在迭代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生命周期处在行业贝塔上行阶段的机会。

发现了一个新的产业机会后,我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从结果看,我组合的持仓也更多转向中小市值的公司。

我不做宏观层面的风格切换或者轮动,而是沿着产业趋势寻找中长期的投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我组合管理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强,未来在市值层面也尽量不希望和基准偏离度太大。

每年跟踪上百家企业

Q

以年度作为单位,你会密切跟踪多少公司?

A

我每年做过案头研究的公司在200个左右,实地调研跟踪的在50到100个,持仓公司都有深入研究过。我要求自己把覆盖度从深度逐渐转向广度,不要深陷在只看好的一两个领域。

过去我组合中有许多独家挖掘的“灰马”,未来这一类公司还是会占到一定比例,但是也会把组合做得更均衡。我觉得投资中,既要有自选动作,也要有标准动作。

Q

有没有做过一些归因分析,你的超额收益来源是什么?

A

基本上我的超额收益绝大多数来自个股选择,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的贡献度较小

Q

能否谈谈对市场的一些展望,有哪些比较看好的方向?

A

从以点带面的角度看,我看好的方向有三个方向

1

第一个方向,产业数智化转型。在生成式AI出现之前,产业数智化已经发展了多年。以工业为例,自动化的渗透率已然较高,而数智化能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降本增效。生成式AI的出现,加速了产业数智化的发展,但产业数智化并不仅仅局限于生成式AI的突破。

2

第二个方向,产业安全与自主可控。其中,电子、计算机、机械、国防等领域都有相关机会。这条主线下,能找到不少竞争格局比较好,质量也较高的成长股。

3

第三个方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关注的新兴和未来产业,相对偏内需导向,落脚点以科技领域为主。本质上,我并不是管理一个狭义的科技基金,而是希望尽量把握产业趋势作为投资的抓手。

这三个方向是我通过大量研究和调研总结优化过的。或许并不是短期热门的方向,但会是我们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比较坚持的。

投资是充满获得感的职业

Q

在你成长的经历中,有什么重要的时刻?

A

比较重要的时刻,通常都是逆风期。我刚入行看的是TMT,可是到后面不仅是这一批股票,还是当时TMT的这套方法论,都需要进行迭代。前几年做投资的时候,因为持仓的集中度过高也遇到过挫折。

投资中的这些挫折,会深深刻入我的记忆中。反倒是投资顺利的光景,基本上很少记住。

Q

那么在投资中比较困难的“至暗时刻”,你是如何度过的?

A

首先,心态肯定有比较差的时候,但从未发生过严重扭曲的时候。我认为,遇到问题就需要去解决。解决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去我投资方法的几次优化,都是循序渐进的。

其次,我认为投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不断持续的事业。我自己的钱也在产品里,需要持续努力把大家和自己的钱管理好。

Q

过去几年,你一直在拓展能力圈,是如何让自己保持进步的?

A

我从来不躺在一个行业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旧的时代要结束,新的领域要成长起来。希望自己的选股过程,能够把时间精力从旧时代切换到新领域。

我的性格不喜欢盲从每一次新拓展的领域,和市场热门的行业都不一样。基金经理相比于研究员,要有更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我不是医药基金经理出身,却比较早看到了CRO和CMO的机会。我不懂很多新能源行业的具体参数和技术,但是也通过研究电力找到了储能。

Q

如何保持进取?

A

投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能够做一辈子。通过跟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找到一些新的产业趋势,获取收益的同时还能收获很多知识,收获知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此外,我始终记住我是在给老百姓管钱,投资的事业是需要有责任感的

Q

投资之外,你会做什么?

A

年龄大了以后,我开始会做一些运动,否则会影响到工作精力。除了投资之外,我也会看一些社科类的书籍,能够帮助我形成不一样的投资思路。

我一直是很热爱投资的。虽然这么多年也不算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投资是一件收获感很强的事情。

风险提示:

本材料所载信息不构成对买卖任何证券或提供任何投资决策建议的服务。该等信息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投资者应当对本材料的信息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我们对所载材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材料所载内容仅为该资料出具日的信息,后续可能发生变更。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商业用途的传播、剪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田俊维 博时基金 成长股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新恒汇 301678 12.8
  • 06-10 华之杰 603400 19.88
  • 06-03 海阳科技 603382 11.5
  • 05-30 影石创新 688775 47.27
  • 05-27 交大铁发 920027 8.81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