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丨在投资中,如何缓解“点位焦虑”?

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丨在投资中,如何缓解“点位焦虑”?
2024年05月15日 11:00 市场资讯

  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

  近年来,权益市场常处于激烈的震荡之中;投资者的情绪也随着指数点位的变化起伏不定。投资者们好似约定俗成,对某些点位赋予了别样的意义,譬如所谓的“3000点保卫战”。您是否好奇,为何市场会对这些特定点位格外关注?

  3000点是A股投资的“楚河汉界”吗?

  细数投资经历,您是否也对“3000点”格外关注?在某种“约定俗成”的认知中,上证指数的3000点好似牛熊的分界线,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实际上,这种认知并非空穴来风,的确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一方面,上证指数自2007年首次向上突破3000点,迎来了近20年来指数点位的最高峰值;在2015年上证指数攀登“第二高峰”又回落之后,年震荡幅度不断收窄,始终围绕着3000点附近盘桓。

  上证指数自2007年以来收盘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7年1月4日—2024年5月14日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7年1月4日—2024年5月14日

  另一方面,从基本面出发,3000点附近聚集了多个重要均线和压力位,譬如自2007年以来上证指数收盘价中位数为3016.10;而复观近年来政策端表现,每当指数点位在3000点下方探寻时,市场大概率会迎来一系列利好政策扶持。(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7年1月4日—2024年5月14日)

  如何更理智地看待投资中的“3000点”?

  跌破3000点,真的意味着熊市来临了吗?

  突破3000点,就是市场反转的信号吗?

  如果说自2015年以来A股便长期围绕3000点上下盘桓,难道股市近十年来并没有成长吗?

  为解开这些疑问,让我们追本溯源,重新认识上证综指这位“老朋友”。

  指数点位受多方因素影响

  指数名称:上证综合指数

  基日和基点:1990年12月19日为基日,以100点为基点

  样本空间: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ST、*ST证券除外)

  指数计算:

  *其中,总市值= ∑(证券价格×发行股本数)。为保证指数的连续性,当样本股名单发生变化或样本股的股本结构发生变化或样本股的市值出现非交易因素的变动时,指数采用“除数修正法”修正原除数,并根据新除数计算以后的指数。

  指数样本调整:

  • 大市值股:上市以来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证券于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证券于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

  • 风险警示:样本被实施风险警示的,从被实施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的证券,从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计入指数。

  • 退市情形:当样本退市时,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样本公司发生收购、合并、分拆、停牌等情形的处理,参照指数计算与维护细则处理。

  (数据来源:《上证系列指数计算与维护细则 》,《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案》,2020年7月22日起实施)

  从编制规则可以看出:

  首先,上证指数被“除数”不断修正,未反映市场容量的增长。为了保障指数的连续性,当样本总市值增长时,上证指数的分母“除数”会等比例增长。

  如下图在2015-2024年间,A股上市企业数量与管理市值不断增长;即使在相同点位之下,对应的总市值已经增长了约十万亿、涵盖的上市公司增长了超2000家。

  近十年间A股上市企业数量与管理市值变迁

图片来源:万得资讯,截至2024年5月14日图片来源:万得资讯,截至2024年5月14日

  其次,上证指数是按照总市值加权计算的。投资者们大多了解,大市值股票对于指数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考究细节,《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案》中对于成分股权重的计算依据明确为“总市值”,而非“自由流通市值”。

  观察上证指数的十大成分股,多为大型国有企业,且自由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不高,不足10%的也较多。例如中国石油仅一只股票占据近指数3.51%的权重,但其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市值只有总市值的6%。同理,在上证综指中占比较高的银行业、能源类、基础设施类央国企也多有类似的特征。此类流动市值占比低的个股价格波动对于指数的影响较大,而对实际投资者的影响却相对较小。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5月14日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5月14日

  最后,指数样本是动态变化的,调整主要涉及样本股上市、退市、兼并重组等情形。2020年新方案主要涉及了几方面的调整:剔除风险警示股票、延长新股计入指数时间、纳入科创板上市证券,以改善指数算法失真问题。

  例如,曾经新股上市11个交易日计入上证综合指数,往往是在股价高位纳入样本,而后期调整常会对指数造成拖累。随着新方案“上市以来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证券于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证券于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的建立,改善了此后新股价格博弈对于指数的波动影响。如今政策推动健全退市制度,建立更好的企业生命周期管理,也能够让指数更好反映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

  权益投资的赚钱效应显著

  上证指数及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收盘价走势表现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7年3月19日-2024年5月14日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7年3月19日-2024年5月14日

  自2007年3月19日上证指数站上3000点之上至今年5月14日,指数总涨幅为7.35%。但在此期间,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885000.WI)的涨幅为288.64%,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885001.WI)的涨幅为226.55%,足见权益市场的投资价值与赚钱效应。也再次证明了,点位的高低或许只起到参考作用,而非影响投资结果的决定性因素。(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7年3月19日—2024年5月14日)

  上证指数估值不断下调,性价比优势凸显

  上证指数近十年收盘价与市盈率走势对比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5月14日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5月14日

  同样的3000点,却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下有着不同的估值体现;显然近年来的震荡调整赋予上证指数更加显著的性价比优势,自2021年以来市盈率皆处于近十年历史中位数以下。换言之,当下的3000点或比之前的3000更具投资性价比,资产价格更便宜了。

  对点位“脱敏”,注重打磨投资方法论

  在A股的发展长河中回溯探索,也许3000点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关键。在近20年的时光里,市场曾多次与3000点交锋,而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与其说3000点是牛熊分水岭,不如说是在投资者超乎寻常的关注下的市场情绪探测器。

  在投资长旅中,指数收盘价处于什么点位区间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可以作为一方面的参考;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坚守长期主义,踏实地践行投资理念、稳健地获取收益,学会与波动震荡共处,学会在波动震荡中获利。

  平缓波动,向长期主义不断靠近

  在前期多次探讨中,我们深刻洞察到投资收益性与持有时长的关系,在历史经验与多次数据回测中可以观察到,持有时间越久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越高,收益性也越高。

  不过,在真实的投资中,坚持长期持有却是“知易行难”,在波动震荡或深度回调中,投资者常会在“损失厌恶心理”的裹挟下做出不理智的投资行为。如何平缓波动,做长期主义的践行者?我们不妨向投资大师取取经。

  “资产再平衡”策略

  作为耶鲁大学的首席投资官,大卫·斯文森自1985年起执掌耶鲁校产基金直至2020年中,无惧市场牛熊轮换风格变化,其市值从期初的近20亿美元增长到312亿美元,增长超15倍。(数据来源:Wind,耶鲁基金会年报,截至2020年12月31日)

  而探讨其成功背后的秘诀,大卫·斯文森表示“资产再平衡”策略值得考虑。

  市场中各类资产涨跌不一,随着行情变化,组合中各资产比例也会偏离初始设定,所以要做再平衡——卖出近期涨势较好的资产,买入近期处于低位的资产重新平衡仓位。风险再平衡是确保风险平价长期有效的有力保障,重点在于强制“低买高卖”,避免投资过度集中在某一类资产。

  我们曾在《进阶的投资者丨股债巧配,多元组合是投资中“唯一免费的午餐”》一文中,详尽地探讨了“再平衡”策略的有效性,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点击回顾。

  注重考察持有标的的波动性

  大卫·斯文森曾在其另一部著作《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中对基金的波动性与持有人收益性之间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波动越大的基金,持有人赚钱效应越差。

  在书中,他对海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截至2005年4月30日之前十年美国共同基金投资者在不同行业的金额加权收益和时间加权收益,其中,高波动的科技行业差额最高,达到-13.4%;低波动的保守配置型产品差额最低,只有-0.3%。(数据及观点来源:《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大卫·斯文森著,2010年首次出版)

  投资者在考察投资标的时,切记注重考察想投对象的波动性。譬如,若以基金为投资目标,在考察其历史业绩时,亦要关注其不同时间维度下的最大回撤。

  3000点关键吗?诚然,在大量投资者心中它是一道重要的心理防线,也是研判市场底和政策底的重要指标。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我国权益市场栉风沐雨,踏着稳健扎实的节拍不断向前向上,为投资者分享中国优质企业成长红利打造了高效通畅的渠道。在与3000点的反复交锋中,或许“点位焦虑”本身无益,我们更应保持头脑的清醒,致力凭借中长期视野与大类资产配置布局以在风波中稳住身位,笃行远航。

  风险提示:

  本文中所涉及观点仅为相关机构和分析师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意见,本文中所涉及观点仅供参考,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材料所载观点、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其他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