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强敌"短兵相接 2019公募基金三大焦虑来了

和"强敌"短兵相接 2019公募基金三大焦虑来了
2019年01月21日 09:27 新浪财经综合

  2019基金公司三大焦虑之一:

  银行理财子公司批量获准成立

  将和公募货基债基“短兵相接”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陆慧婧

  新的一年,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旧的焦虑未去,新的又来。最新最大的焦虑来自新对手银行理财子公司。

  目前,公告将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已超过20家。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管新规之下,公募基金将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短兵相接”,后者在类货基、部分债基投资领域或对公募形成替代;而在中高风险债基、权益投资领域,公募仍有明显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要通过FOF、MOM等方式实现资产配置,双方有望形成新的合作关系。

  净值化产品将扩容

  公募面临业绩竞争压力

  2018年,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新规相继出台,催生出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各具相对优势,两者并非是绝对的竞争关系。

  北京一家次新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分析,银行理财子公司将会推出大量产品,和公募的竞争不可避免。但他们也和公募一样采取净值化管理,在收益率上会相互比拼;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公募都有各自的竞争优势,公募在可转债、高收益债等信用下沉和涉及权益的投资领域具备优势,而银行在信贷和实体经济领域的观察更为敏感;第三,银行过去非标投资较多,公募在净值化领域更具先发优势,资产估值能力也更强,未来不排除两者会进行合作。

  “银行资金量较大,投资会是配置型方向,公募基金的产品相对规范透明,可以为银行资产提供基础性配置工具,两者的合作可能会比较多。”上述副总经理说。

  北京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认为,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的产品线可能是类似的,但各自拥有比较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渠道、负债端;基金积累多年的投研能力、信评能力和规范的交易体系,在投研层面形成相对优势。“两者不是必然的竞争关系,长期可能会走向趋同或更激烈的竞争,不过短期来看,问题还不太严重。”

  投研能力无法一蹴而就

  未来委托理财或成趋势

  虽然各有优势,但对于投研能力的培育和构建,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在类货基、部分低风险债基领域替代效应较强外,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投研体系、投资风险偏好、文化、激励机制等方面仍难以与公募基金抗衡。

  上述北京债券基金经理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要想建立公募类似的固收团队,有资金、渠道、客户并不足够,需要一定的投研能力,而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公募基金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完整的运作体系,非银行子公司可比。她以其所在公司固收团队为例介绍,近5年,经过债券牛市的催化,公司固收团队从不到10人发展到70多人,有良好的团队激励机制;在投研、交易、信评以及系统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投入,相信初创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很难做到。而且,基金公司投研团队多经历过多轮牛熊周期,投资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也是很大的优势。

  北京一位资深金融研究机构专家也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投资上仍会遵循“债券文化”的逻辑,投资集中在类货基、部分低风险债基领域,对于不擅长的中高风险债基和权益投资,银行与其去培育庞大复杂的投资管理能力,不如去培育产品选择评价能力,通过FOF、MOM去实现资产配置。“把30万亿银行理财资金转换为净值化产品非常困难,银行可以信任的产品只有货基、债基等少数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必须借助外力,在资管行业产生信用收缩和货币收缩的过程中,以往是通过委外,未来可能会通过合规的委托理财承接银行资金的合作模式,让公募基金承接银行的配置型资金。”

  基金销售渠道承压

  货币基金最先受到冲击。去年年末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理财子公司产品可以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也可以通过银保监会认可的其他机构代销,第三方销售机构看到了机会,而货币基金受到威胁。

  “过往货币基金在销售渠道上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通过第三方渠道代销,二是购买门槛低至1元。这两大优势在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类货币产品面前将不复存在。”一位基金公司产品总监透露,近期在与银行交流时得知,多家第三方销售机构拜访了拟筹建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团队,希望上架银行理财子公司旗下产品。“8万亿货币基金中近一半来自个人投资者,相比BAT旗下的销售机构,基金公司直销平台带来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有限,这一半的规模也有流失的可能。”

  一位基金公司电商部人士也认为货币基金将受到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冲击。据其了解,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已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接,在产品形态、投资策略、预期收益、回撤等方面交流讨论,互联网金融平台可能以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现金管理产品替代货架上的货币基金。

  “第三方代销机构非常有动力接入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类货币产品,他们希望提供多样化产品留住客户,而且与银行子公司合作,也可以提高与基金公司谈判的议价筹码。”另一位基金公司电商部人士称。

  在多位基金公司人士看来,理财子公司类货币产品可以部分投资非标,快速赎回不受T+0限制,无论是收益率还是流动性都比货币基金有优势,理财子公司的问世对货币基金而言是系统性风险,单个基金公司没有好的方式应对,货币基金占比较高的公司压力尤为巨大。不过,银行理财子公司还要经过开业、招人等过程,与基金公司真正的“短兵相接”可能出现在2020年。

  2019基金公司三大焦虑之二:

  养老目标基金个税递延能否引爆销量

  中国基金报记者 应尤佳 何漪

  养老目标基金可谓2018年基金行业的代表作。然而,养老目标基金“叫好不叫座”,大部分发行规模有限,甚至仅仅是“保成立”。今年5月,个税递延优惠有望“落地”,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养老目标基金到底该怎么发行、怎么持续营销,未来纳入个税递延后销售难的状况能否改观,成为基金公司当下的一大焦虑。

  2018年4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第三支柱从理论走向实践。8月份到去年底,已有3批共40只基金获批;13只基金发行成立,总规模43亿份,平均3.3亿的首募规模显著低于同期公募基金9.5亿份的平均募集份额。

  在养老目标基金的认购过程中,公司自购、员工自购的情况较多。易方达汇诚养老三年FOF的成立公告显示,该基金共募集约2.28亿份,公司自购约2亿份,占比87.67%。汇添富养老2030三年持有混合FOF募集2.5亿份,员工自购5055.8万元,占比20%。

  一些基金公司对养老目标基金采取发起式形式。有业内资深研究人士分析,可能是基金公司面对发行压力的对策,先让基金成立,再做出业绩。

  从销售渠道的情况来看,互联网端的销售情况差强人意。基金业内人士分析,可能是互联网销售渠道的用户比较年轻,还没有养老意识。

  综合多位业内人士及分析人士的看法,养老目标基金发行难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整体市场低迷。2018年股票市场持续走低,新基金发行普遍遇冷,权益类相关基金的发行尤其困难。“新基金发行越来越难,不止是养老目标基金,大部分基金都很难卖。”有基金销售向记者表示,“养老基金发行没赶上好时机。”

  还有一个原因是首批FOF业绩不理想,影响养老目标基金的销售。2017年四季度,首批FOF集中发行成立,这批FOF多为亏损状态。“养老基金和FOF具有相似性,首批FOF的业绩情况不佳,对养老目标基金的销售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业内人士分析。

  此外,还有人认为,养老目标基金尚未享受个税递延优惠,也是投资者并不积极的一个原因。

  根据规划,今年5月,养老目标基金有望被纳入个税递延优惠,但有了优惠政策,养老目标基金是否就能做大规模?“我们做过测算,个税递延的确可以省下一笔费用,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能否兑现这部分收益,还要看基金净值波动情况。”有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

  根据近期的多项调查和研究结果,对于养老目标基金,参与的便利性是影响老百姓购买养老目标基金意愿的最重要因素。已经实现个税递延的养老险就存在不够便利的情况。

  一家正在申报养老目标基金的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布局养老目标基金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作,看好其未来长期的发展。现在很多产品首发规模不大,他们也有些担心,积极想办法希望获得满意的首发规模。

  一家首批获批并很快完成发行的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这只产品,他们不太在意首发规模,成立后一直在做持续营销。

  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表示,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养老目标基金的战略意义是挖掘更多客户群体。一旦发展起来,养老目标基金带来的客户量将比较可观,这些长线客户也比余额宝的客户群体更具价值。同时他也强调,作为战略性品种,不应该给基金发行设置门槛,应该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基金公司都参与进来,各显其能,做好业绩。

  2019基金公司三大焦虑之三:

  行业分化加剧小公司突围越来越难

  中国基金报记者 何漪 应尤佳

  经过20年的发展,公募基金行业格局已相对稳定。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资源向头部公司倾斜,留给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行业仿佛“大局已定”,小型基金公司面临生存和发展的焦虑。

  中小基金公司突围难

  基金行业分化明显。Wind数据显示,131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去年底管理规模合计12.95万亿元。其中,32家公司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合计10.6万亿元,占比公募行业整体规模的八成以上。也就是说,其余近百家公募机构合计规模只占总规模的两成左右。

  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发展20年,强者恒强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头部公司在资金、人员、技术配备等方面都更具优势,更有机会向创新业务延伸扩充。“公募业务蛋糕就那么大,其他小公司参与新业务的机会很小,发展的难度非常大。”

  2018年,股票市场行情不佳,权益类基金规模萎缩,小公司权益类规模的萎缩首当其冲。由于中小公司往往还没有完成全面的产品线布局,权益基金的缩水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影响更为明显。“行情不好,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可能只是日子艰难一些,但对我们来说就是亏钱。”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焦虑”是多方面的。

  最大的焦虑是人才。去年,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理业绩突出,该基金经理提出薪资诉求,公司无力承担,随后该基金经理跳槽离开。“中小基金公司很难留住行业顶级基金经理。”该公司相关人士说。

  而这些公司的人才压力不仅是基金经理。“近期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到处挖人,主要是中后台人员。”有业内人士分析,未来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务的拓展,急需优秀投研人员,而中小基金的人才将是招揽的重点。

  除了人才,渠道同样令中小基金公司头疼。当大公司想着如何加强和银行合作时,小公司苦于没有机会进入银行的白名单。大公司在为养老基金发行规模操心,小公司则因为规模不达标而没有资格申报养老FOF。有的小公司FOF团队已组成两年,成本高昂,但产品遥遥无期。

  提升投研竞争力

  布局细分领域产品

  竞争愈发激烈,有基金公司坚守公募核心,完善投研体系,寻找发展机会。

  实际上,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已成为很多公司的迫切需求。一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投资看业绩,有业绩才能获得更多投资者,投研实力决定了基金公司的发展空间。记者了解到,一些公司在扩充完善投研团队,对基金经理的需求比较大。受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部分公司限制了对外招聘的名额,基金经理主要从内部选拔。

  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型、小型基金公司大都围绕类型产品,挖掘细分领域、特色化的布局机会。

  “中小型基金公司规模不具优势,但也更容易转型。”信达澳银基金人士表示,该公司目前的主打方向是智能量化,专门成立了智能量化投资部,覆盖从策略到品牌开发再到产品推出。2018年上报了两类智能量化产品,今年会发行两只主动量化产品。在投资方向上,信达澳银也开始重新规划,目标是全面覆盖沪港深市场,无论是量化还是基本面主动股票产品都会向沪港深三地股票延伸,今年计划发行4到5只沪港深股票基金。

  此外,债券基金仍是部分公司今年布局的重点。有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机构投资者对债市热情还在,该公司计划根据机构需求发行中短债基金。

  一固收投资总监也表示,今年仍可布局债券基金,相较而言有一定的确定性。“虽然债牛进入后半场,但不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债券都有适合的投资品种。目前来看,缩短久期可以实现较好的收益,公司今年还将布局多只债券类基金。”

  在A股市场震荡低迷的大背景下,权益类产品面临发行难的问题。上述信达澳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销售难度与日俱增,银行对小基金公司的准入门槛逐步提升,规模和业绩的要求更加严格。

  还有部分中小公司将发起式基金作为突破口。深圳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将发行2只发起式基金。“希望产品尽快成立,在当前市场点位布局新产品,容易做出业绩。”

 

责任编辑:陶然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13 七彩化学 300758 22.09
  • 01-29 福莱特 601865 --
  • 01-23 恒铭达 002947 --
  • 01-23 西安银行 600928 --
  • 01-17 华致酒行 300755 16.7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