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知识并不等于行动

价值投资,知识并不等于行动
2020年07月13日 08:58 投基家

来源:投基家

经典的价值投资原理简单易懂,在很多投资者心中早已有了萌芽,但面对每天的交易终端、新闻报道、海量信息,久而久之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却又更像一名交易者,知易行难似乎是这个行业的常态,正如巴菲特所言,即使将价值投资所有奥秘都刊登在报纸上,真正愿意照做的人也寥寥无几。知识并不必然导致行为的改变,即使作为专业投资者,要践行价值投资做到知行合一,面对的困难也远比想象的多。

避免信息过载

信息越多越好的想法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毕竟经过筛选的无用信息可以忽略,看起来并无损失。于是我们的信息来源从公开财务数据、公告扩展到调研、专家访谈、数据咨询服务等等,每天在各种电话会议呼叫声中疲于奔命,生怕漏掉了某个“边际变化”。这种看似忙碌的工作状态实则效率低下,时间是投资人最宝贵的资源,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倾听噪音上,挤占了真正思考的时间,得不偿失。信息过载其实是一种电影院现象,前排的人站起来迫使后排的人也必须站起来,避免自己处于某种信息劣势,试图抓住每一次行情波动,这种焦虑感使我们离价值投资内核渐行渐远。

警惕投资多动症

持有期过短是投资人行为趋于短视的重要原因,在一年的时间跨度内,所获取的收益大部分来自估值的变化,只需要1-2个季度盈利景气向上即可,无需深究长期创造价值还是毁灭价值。持有期短意味着换手率高,对机会频率要求也相应提高,但市场上好机会是有限的,为了满足换手只能放低标准,价值投资的标尺逐渐被抛到脑后了。对于这种投资上的多动症,巴菲特给出了“20个打孔位”的药方,限定一年中的出手次数,迫使每一次投资决策都足够慎重,把选股门槛重新拉回应有的标准。好好把握少数几个看准的机会,比永远假装什么都懂好得多。其实投资上的多动症非常普遍,投资者本能地每天都想“做些什么”,保罗萨缪尔森说过“投资应该是枯燥的,投资更像是等候油漆变干,看着小草生长”,专业投资者应该明白“无所事事”的价值。

等待最佳击球点

想要赚快钱是人的本能,设定投资纪律可以帮助抵御诱惑,是一种被动但有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胜率。但要进一步变被动为主动,就需要更多的耐心作为武器,在没有机会时按兵不动,等待一个最佳击球点。巴菲特的整个投资生涯中有过好几次最佳击球点的完美挥杆,都是胜率和赔率双高的经典案例。中国资本市场不同于欧美成熟市场的发展阶段,行业自身的波动性、估值的波动性都更强,只要足够耐心大概率能等到这种最佳击球点,关键是在机会面前能否清醒地识别并且下重注。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说过:“成为一个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并不需要天分,需要的是第一,适度的聪明,第二,稳健的操作原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坚定的品格。”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巴菲特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3 三生国健 688336 28.18
  • 07-13 申昊科技 300853 30.41
  • 07-13 芯朋微 688508 28.3
  • 07-13 德林海 688069 67.2
  • 07-13 大地熊 688077 28.0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