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服务难做,是因为中国老板“太土”

SaaS服务难做,是因为中国老板“太土”
2019年10月22日 07:3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阿尔法工场

导语:中国大部分企业领导还未意识到:软件比人便宜。

某投资者论坛有一大V,名曰电总,人品与能力齐飞,组合有数十倍收益,江湖中追随者众。

电总近日临幸一软件股票,名曰博思软件(SZ:300525),浩浩乎,群众箪食壶浆,以迎将军,遂成论坛最热股之一。

博思软件做的是政府的生意,非财税软件,有望切入医疗电子票据市场,属于一级市场人士常说的toG(government)模式。

关于博思软件的分析,会放在另一篇。本文主要想说一说国内的企业服务市场(to B)的行业背景,为啥难于上青天。

 

 

01 为啥 不玩To C了?

一般投资公司寻找国内的机会时候,通常会参照美国,一种路线copy to china,学习商业模式,然后改良;另一种寻找差距大的领域,然后基于自主可控大力扶持本土企业。

应该说,芯片等硬科技领域比符合第二种模式,因为是战略要地,别人不可能给你copy。而信息化服务则比较符合第一种路线, 我们看到的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即时通信等等基本上属于这一类,我们称之为商业模式或应用创新。

在过去的web2.0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巨大的“to C”人口红利,国内巨头如腾讯,阿里等飞速成长,与美国巨头不相上下。

但是这两年,讲移动互联网的少了,开始讲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这些词汇无疑基本上都指向了一个核心,企业信息服务toB市场。

这还不是因为to C的红利消失了:

社交网路、聊天、电子商务、团购、移动支付、出行、住宿、交友等应用应接不暇,涉及衣食住行,都被巨头玩了一个遍,难以再出新意。

近两年to C独角兽的崛起缓慢了很多,数的出来的就拼多多,还是公认的意料之外的突变。

包括高瓴资本的张磊等大佬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越来越难,未来属于硬科技创新。于是各路诸侯眼光再度看往美国,哪里还有差距?赶紧查漏补缺。

02 与美国的差距

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差距是公认的,已经被大量宣传。另外一个被忽视的,就是企业信息服务。

美国有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我们有腾讯,阿里,美团等,勉强能撑撑门面。

但就和奥运金牌榜一样,看实力,除了看金牌数以外,还要看银牌和铜牌,也就是全梯队。从美国上市的企业信息服务中型公司数量和体量来看,美国在信息板块全面领先。

来看下美国SaaS(软件即服务)明星公司具体列表:

salesforce(NYSE:CRM),1260亿;

adobe(NASDAQ:ADBE),1285亿;

Cognizant,334亿;

zoom(NASDAQ:ZM),180亿;

slack(NYSE:WORK),118亿;

CrowdStrike(NASDAQ:CRWD),106亿。

再看看被并购的企业的并购价格:

concur,80亿;

Red Hat ,340亿;

Tableau,160亿。

还有纯粹技术驱动的公司:

MongoDB,80亿;

elastic,市值70亿;

Okta,116亿。

以上价格单位都是美元。

这还是抽样的处理。也就是说,美国在各个层面的企业信息服务公司都有非常坚实的梯队。

我以前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做过信息服务工作,用过的软件基本上包含了上面大多数的SaaS。

美国人对于优秀的SaaS服务趋之若鹜,并且持续付费,因为软件比人便宜。

最让我惊奇的这个叫做“concur”的SaaS服务,做的只是财务报销,虽然很好用,但是真没想到有如此高的估值。

为啥SaaS 公司在国外有相当高的估值。大家可以搜索一下《SaaS美国行的几点感悟,值得分享给你》的这篇文章,可以对国外企业服务市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估值的分析:

“可以理解为,一个未来一年预测收入1亿美金的公司,在历史稳定状态是5-8亿美金的市值,在今天是12.2亿美金。” 

也就是说,国外对于SaaS公司的估值是按照市销率 PS(市销率)来估值的,并且估值还在持续提升。

03 国内SaaS服务现状

再回头看看国内。

从结果来看,我们都可以看看自己任职的企业所用的软件服务用的是啥。

以我曾经任职的券商为例:

财务用的是用友软件;OA(办公自动化)用的自己开发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基本没有;报销也是用友软件包——与concur相比,用户体验差太多;email也是自己开发的地摊货,难用。

商业智能软件,只有excel 。视频会议国内某家的,经常开会前还在调试设备。

回到A股看看,我叫的出来的也就用友网络(SH:600588)、恒生电子(SH:600570)、宝信软件(SH:600845),广联达(SZ:002410)与启明星辰(SZ:002439)等。

也就是因为这个差距,大家才开始喊:中国国内的企业服务市场潜力巨大,空间大到难以想象。

这个企业服务大有可为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几年了,但是非常难投资。以前李开复曾在知乎问了个问题,为啥企业信息服务在中国这么难以成长为巨头?

个人的理解有几点:

(1)先看行业大环境和需求端。

信息化的本质是提升效率,优化商业模式,本质更加适合发达社会。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双刃剑,堆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需要信息技术的效率优先

(2)信息化人才匮乏。

或者信息化决定权的领导们,还不太明白这个事情有多急迫、有多重要。也许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他们还有更多痛点需要解决。

(3)国内对于持续付费使用软件还处于一个接受阶段。

他们可能渴望好用的软件,但是不太接受持续付费。另外他们特别强势,要求无止境的定制,有变化多端的需求。

04 国内SaaS公司的最大困境

中国的SaaS现状关键问题之一,是“to B”中的甲方太强势。有钱买SaaS服务的,都是些大企业。

强势造成的问题,就是老子要无止境的定制,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那么做“to B”服务的公司,其重心一定不是打磨产品,而是落地项目——标准化投入的资源大大减少,最后SaaS模式做不成,也就沦为项目公司,有一单做一单。

这个恶性问题,短时间不知道如何破解。

另外假设有个公司憋大招,打磨出一款好的产品,有没有人追捧?决定权不在你,还是在甲方决策人。好不是最重要的,创新也不是,他们要的是不出大问题,安心。

金融行业目前是最大的企业服务市场,我在摩根和国内的券商待过,他们都投入了大量的钱。国外对标准化和云已经非常接受,而国内也在追随信息化,但是主要还是在定制化,不愿意也不相信SaaS服务商,不愿意把数据交给你。

这个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好的产品还是得落地,还是要陷入无休止的定制化中。一落地,基本上就是按照项目制的商业模式来运转。

05 未来会好吗?

我认为,这种情况会改变。

原因之一是人口红利消失,效率提升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大。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外一些先进企业在国内设立了很多分公司,为国内市场培养了了很多企业服务IT人才。这波工程师红利的释放,将会影响这个市场。未来哪怕大的国企,他的信息化部门也将会有很多有追求、有眼界的人才。

另外现在的巨头,都在往企业服务转型——阿里,腾讯 ,华为都调整了战略方向,投了很多人力、物力在这个领域,他们和很多A股公司合作。

大平台背书,将会部分解决企业不敢上SaaS和云的困扰。同时巨头入场,企业服务市场也将有更多的资源开发出更优秀的标准化产品。(爱昕觉罗)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企业服务 信息服务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24 力合科技 300800 50.64
  • 10-24 久日新材 688199 --
  • 10-23 宝兰德 688058 79.3
  • 10-22 杰普特 688025 43.86
  • 10-22 钢研纳克 300797 4.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