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 袁方晨/文
富达与先锋一直在美国共同基金业中占据垄断地位,其生存之道为创新、团队和服务。他们有共同特性,规模上的富可敌国,庞大的持有人群体,强大的市场影响力,较低的投资门槛和费率……基金巨头,是如何修炼?
先锋:投资者低成本 人才高薪水
先锋集团于1974年由John Borger创立,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已在基金行业中占据了突出地位。
“低成本”是先锋集团的成功关键词,这也是由它独特的公司结构决定的。
美国一般的基金由外部的管理公司所控制,而外部的管理公司则是由个人、合伙机构或者购买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所持有。不同的是,先锋集团本身被旗下管理的基金共同持有,也就是说,基金的持有人是先锋公司实质上的股东,而先锋反过来又为基金持有人提供投资管理服务。
将基金利益与投资者利益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的独特组织结构,使先锋只用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它会在维护投资者利益方面不遗余力。对基金的持有人来说,实质上支付的成本很低。
先锋集团的基金管理费的平均值仅为0.25%,对比其他基金管理公司一般1.5%的管理费,先锋集团的管理费实在是少。如果有两只同样回报率的基金,而一只的管理费比另一只高出0.5%,那么十年后,这两只基金投资者的实际回报率差异将超过 6%。所以相对较低廉的费用使得先锋基金在认购方面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
然而,“低成本”并不意味着对员工的苛刻。先锋认为员工的薪水不应该被归为‘成本’的范畴之内。“好的雇员—好的薪水—好的效率”这一理念自先锋成立以来就被很好地贯彻着。先锋基金CEO Jack Brennan也说过,尊重投资者利益首先应尊重人才,构建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只要认定是人才,即使在三至四年内业绩不好,先锋也不会进行降薪或解雇,而是共同找原因,希望能够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这种模式为先锋基金培养了不少忠诚度极高的员工,有不少员工已是公司25年的合作伙伴。
先锋公司在热门基金流行时候,为避免追涨杀跌,将热门基金关闭,不让新投资者进来,而熊市时却开发新客户。
Jack Brennan面对媒体时解释道:“这种方式是在为投资者着想,避免其风险,也是我们安全、平稳风格的表现。先锋基金的客户在熊市时,保留率提高了40%。我们的个人大客户在公司平均投资长达20年,而行业平均数只有5年;机构投资者一旦加入先锋,通常就不再选择离开。”
如果你见过先锋标志,你可能会发现其标志中Vanguard名字之前是一艘船,船上有三支桅直立。
正如它的标志一样,三十多个年头里,先锋集团一路乘风破浪,敢为人先。“为投资者着想”是先锋基金拥有2000多万投资者,而且投资者都以进入先锋基金俱乐部为荣的根本原因。
富达:赢在投研
投资界里有谁未曾听说过富达基金的大名?与先锋集团不同的是,缔造富达基金帝国的并不是它的创始人,而是在富达基金濒临破产的危机关头临危受命的Edward C. JohnsonⅡ。
1943年,Edward C. JohnsonⅡ接管富达基金,并做出承诺:“每天更加勤奋+更加机敏的工作,帮助小额投资者达到他们的目标”。他大胆投资被众人看做垃圾产品的铁路债券,从而使得富达基金经营形势好转后。他于1946年对基金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革:创立了一间管理和研究公司(FMR,简称富达投资),由FMR来承担富达基金的证券投资活动,而富达基金则成为它旗下的一只基金。
“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深受富达投资集团重视。由于要发掘股价被低估或者股价落后于市场涨幅、具有长期投资潜力的公司股票,投研团队和基金经理的重要性被大大提升。富达的目的是希望投入强大的投研实力以支持旗下基金长期业绩,而他们在这个愿望的实践上下足了功夫。如今,其全球的股票研究员增加到近400人,这个规模和任何竞争对手相比都毫不逊色。另一方面,富达还为那些不想做基金经理的研究员规划了职业发展路线,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即使这样富达员工的忠诚度却远不及先锋。富达集团拥有许多世界级的明星基金经理,比如Peter Lynch(在他管理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十三年中,年平均收益率为29%,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涨幅平均只为14%,可是富达基金经理任期普遍较短的问题却十分突出。富达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仅为3.2年,在25家最大的基金公司中排名第24位。
好在富达也如先锋一样有着“客户的满意度始终是第一位”的准则,这为自己加分不少。业内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公司收入过多时, Edward C. JohnsonⅡ甚至会因认为自已过多地侵占了客户的利益而感到内疚。在60年代中期的某一年,当富达的年收入达到550万美元时,Edward C. JohnsonⅡ愧疚地说:“像我们这样的一家公司原本是不配有如此高的收入的。”
这样的话,传到投资者耳中,应该是非常受用的吧。难怪富达能在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资产大规模缩水后,旗下仍管理着高达1.2万亿美元资产。
先锋,指数基金之王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模仿者,而是缺少敢为人先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么一败涂地,要么风生水起,富达和先锋就属于后者。
35年前的8月31日,奇迹之始。新成立的先锋基金推出旗下首只产品,一只以跟踪标准普尔500为标的指数的开放式基金——先锋500。
作为世界上第一只指数基金,即便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募集,先锋500在发行初期仍然在市场上招来了很多非议。人们很难理解,简单买入并持有整个指数篮子的所有股票,竟然也是一种投资策略,甚至带来比主动选股更好的投资收益。
历经30多年的“摸爬滚打”,指数基金早已成为再寻常不过的资产配置选择,美国的指数基金也已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种类丰富的基金业分支,由指数基金创造的财富不容小觑:据晨星(中国)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仅仅美国基金业的指数产品就有约2.3万亿美元,几乎占据美国基金资产总量的四分之一。
先锋集团当属指数基金获得成功的最大受益者。30多年来,不管市场如何变幻,先锋旗下退休基金的业绩都出类拔萃,而它们大多都是通过先锋旗下3只分别跟踪美国的全市场股票指数、全债指数和全球股票指数的指数基金进行投资。
1994年至1996年是值得写入基金业史册的:指数基金在这三年里大获成功。1994年,标准普尔500指数获得1.3%的增长率,超过了市场上78%的股票基金的表现;1995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有高达37%的增长率,超过了市场上85%的股票基金的表现;1996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又增长了23%,再一次超过了市场上75%的股票基金的表现。把这三年的业绩加在一起,标准普尔500指数增长率能赢过市场上91%的股票基金的收益增长率。收益率直观地显现出指数化投资策略的优势,投资者对指数基金的概念有了认可和憧憬,整个基金业也争相效仿推出指数基金。
富达,伞形基金之祖
另一个先驱者富达,它的伞形精选基金虽没有先锋500那么名声在外,但它的创新同样值得同业学习。
现在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伞形基金十分流行,它是在一个总的基金名称下,由具有各种不同的投资策略、投资风格、投资对象及不同的风险收益水平的基金组成一个基金集合。而且各子基金的管理均相互独立,依据各自不同的投资目标进行独立投资决策,这种由这些子基金共同构成的基金体系被称为“伞型基金”。
1981年7月14日,富达首次推出伞形基金产品——富达伞形精选基金。首次发行的4只子基金重点投资于当时热门的科技、能源、医疗和公共事业四个行业,其明显的行业指向性使得它与普通股票基金相比,风险相对较高。同时,在投资范围上,因为选择的是热门行业,富达并没有独一性,让投资者感受不到特别明显的优势。
但是,富达的伞形基金也有独到之处:子基金本身全部为免佣基金,而且投资者在各子基金之间的转换交易仅收取每笔10美元的转换费用,能够方便投资者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选择和转换不同的子基金。在方便的基础上,富达又在‘快速’上做足了文章:投资者在交易时间内提出申购、赎回交易申请,仅需1小时即可进行确认,而不必等到收市以后。这些便捷为富达吸引来了不少投资者,但它带来的反响并不热烈。
真正带给富达伞形基金机遇的是1983年出现的高科技浪潮。主要投资于半导体、计算机及辅助设备、软件、互联网、通讯设备等高科技行业的富达精选科技基金在在1982年10月至1983年9月的一年时间内,创造了超过140%的收益。富达精选科技基金一夜成名,伞形基金由此为世所瞩目。
富达&先锋 一如既往呵护投资者
如今,富达的成功已远远超出共同基金领域——非核心业务所扮演的角色已越来越重要,如养老金方面的业务。
基本上富达的每只基金都对个人养老账户开放,并且对个人不同养老金计划的最小起始投资金额及以后续投的最小资金金额都有严格的规定。2010年年初,Edward C. JohnsonⅡ的女儿、公司可能的接班人Abigail Johnson甚至把富达比喻成一家“信息处理公司”。富达投资的原本性质似乎有些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养老金方面的业务给富达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反观先锋,在共同基金业里打拼了30余年,它也改变了很多。从原来的只提供十余个共同基金业务的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提供全面投资管理业务的综合性投资集团——交易基金、经纪服务、养老金、财务规划和资产管理服务都被囊括在内。
然而,无论富达和先锋怎样改变,他们寻求突破的精神,追求团队合作的愿景,和对投资者的“百般呵护”一直不曾改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