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提示风险刹不住基金热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 07:50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基金发行酝酿下一波赎回潮?

  “基金第三波销售热潮来临。”业界人士如此形容去年底以来的基金销售热。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在归纳泡沫现象时认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加上足够的钱,就有了形成泡沫的两个必要条件。基金—这个老百姓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到底是啥的投资新工具,是不是一个新的“泡沫”呢?

   基金旺销常常预示泡沫

  2月26日,节后新基金发行重启,先拔头筹的“建信优化配置基金”,按照证监会《关于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的通知》,向购买者发放《风险提示函》,要他们进行理性投资。可是,该基金仍创造了1小时内销售一空的历史纪录。

  市场信心顿时大受鼓舞。当日,沪综指摸高3041.34点,有史以来第一次站上3000点关口。

  在现代经济中,每一幢“创纪录高楼”的落成,往往象征经济的繁荣,但也隐藏着经济危机的风险。而基金旺销,常常暗示股市到了阶段性的高点。

  2001年9月4日,深沪股市首只

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刊登发行公告。当日,沪综指大涨2.49%,收于1862.36点。可是,这只募集份额达50亿元的基金并未改变大盘的颓势,当年10月22日,沪综指最低跌至1514.86点。

  同样,在2004年4月7日海富通收益基金募集131亿后不久,沪综指摸高1783点高位,到9月13日,却跌至1259点。在2006年5月广发策略优选3天内发行184亿后,大盘经历了4个月的牛市徘徊期。

  更“凑巧”的是,在创下419亿销售纪录的嘉实策略增长和百亿基金建信优化配置结束销售的次日,沪综指分别录得2.93%和8.84%的跌幅。后者更是深沪股市10年来单日最大跌幅。

  “基金销售状况,经常是主力探测市场情绪的温度计。”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经理认为,创纪录的销售额,往往是最后的买单者创出的。这时候,常常是机构减仓的最佳机会。

  华尔街有个“擦鞋匠理论”,说的便是众人疯狂我独醒的投资之道。在1929年的美国大股灾中,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能够及早脱身,是因为在听完一个擦鞋匠对股市侃侃而谈的第二天坚决抛空股票。他对自己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

  投资基金同样有风险

  买进基金一定可以赚钱,这似乎是新基民的共识。部分基民对今年收益的预期更是高达三成以上。对此,众多基金经理纷纷表现基民期望过高。不过,更让业界头痛的,是基民将基金将当新股买,抛出老基金抢购新基金的“喜新厌旧”情绪明显弥漫。业界专家表示,这种不计较历史业绩和投资风格,见新基金就敢买进的策略,其实是非常盲目的投资行为。

  即使是在大牛市中,基金赚钱能力也是泾渭分明。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日,在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一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今年来净值增长40.03%,而同类基金中排名最后的品种业绩为-5.54%。首尾两头的差距超过45%。

  不过,基金最大的风险,则是来自股市大跌的系统性风险。兴安证券

理财专家刘宏伟提醒基金投资者,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也不同于债券,投资者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有可能损失本金。

  数据显示,2004年4月2日至2005年6月3日,沪综指从1768.65点跌至1013.64点,下跌了42.69%。期间29只开放式基金平均下跌了20.42%,这部分基金从2005年6月3日开始到2006年2月底才基本补回前一轮下跌的损失,期间经历了8至9个月时间。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市场。”

证监会网站最近在《基金投资者园地》刊文指出:以投机的方式参与市场的投资者,其承受的投资损失越大,恢复本金所花费的时间也越长。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新基民们,是不是该冷静想一想,什么是自己的投资之道呢?

  如果基金遇到淘汰年

  今年1月31日和2月27日,沪综指分别大跌4.92%和8.84%。伴随而来的基金赎回风潮,让基金经理们如负巨石。其实,这正是基民的习惯性动作。数据显示,中国基金近年来资金流量变化态势为:2001年为净申购,2002年净赎回46.91亿元,2003年净赎回250.24亿元,2004年净赎回194.42亿元。2005年,股票型基金连续四个季度基金份额均被较大规模净赎回,总赎回规模达到402.8亿份。

  到了2006年,曾经红火的非股票型基金遭遇大赎回,至第四季度,39只A类货币基金整体市场份额缩水26.54%,而债券基金的份额也是急剧下降,其中中短债基金缩水幅度均在50%左右。

  对于基民的频繁进出,中信红利精选在基金报告中特别呼吁基金持有人,如果看好股票市场的大环境,股票型基金需要耐心持有,而并不适于进行波段操作。持有人的波段操作在增加基金操作难度的同时,其错失市场机会的概率更大。

  不过,长期持有基金,就安全吗?以9年的中国基金业发展状况看,这一结果似乎还可成立,但从全球股市来看,不加选择地购买基金,风险极大。

  位于芝加哥的数据提供商“对冲基金研究”(HFR)测算,2005年初,全球超过8500家对冲(避险)基金中,约5.7%即超过485家关门大吉,倒闭的对冲基金数量创纪录。2004年约7500家对冲基金中有3.6%倒闭;2002年约5500家基金中有5.5%经营失败。2000年网络股在巅峰破灭后三个月不到,华尔街最牛的两只对冲基金老虎基金和量子基金宣布崩盘。去年以来,两只大型对冲基金“不凋花”和“红风筝”的相继破产,也几乎是在最繁华之时。

  对此,《漫步华尔街》作者麦基尔直言,“只要存在平均水平,就一定会有基金经理超过它。但是,一时的辉煌不并预示着此后还是好运常在。”

  目前,中国的公募基金还没有解散或者被兼并的先例。但是,长期来看,这种可能并非不存在。毕竟,投资并不是天上掉馅饼,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