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17年,先后请了90多位古稀名家,在一张宣纸上每人书写一个“寿”字,且篆隶行楷草诸体俱全。这真是一幅——天下罕见《百寿图》
从事文艺报道工作数十年,曾为公家收藏大量书画精品。自己的藏品虽然不多,但有一件堪称天下无双,这就是由90多位古稀名人在同一张宣纸上各写一个“寿”的《寿翁百寿图》。
1992年初,突发奇想:常与名家交往,何不让那些70岁以上的名人在同一张宣纸上各留一个“寿”字作纪念呢?即裁了一张四尺三开的宣纸,请画家盛元富摹写了米芾的行书“寿”字空心字,然后拿去请沙孟海先生开笔。沙先生谦虚,说让更年长的人开笔。即赶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请刘苇先生动劳。尽管刘苇说“沙老是书法大家,按理应由他打头”,她还是爽快地写下了第一个“寿”字。第二天拿去沙家,请他把寿字写在米芾的空心字内,尽量写得小一些。沙老即写了一个篆字“寿”。当时,辛亥革命老人张任天已经106岁,赶紧造府请他写了个草字“寿”。得知夏衍先生住在西子宾馆,我曾经几次登门拜谒过他,便赶去宾馆请他动笔。我对他说:“夏公,您百岁华诞时欢迎再回故乡来!”夏公说:“老啰,回不来啰,骨灰回来哟!”不幸言中,他当年仙逝之后,果然留下遗言,把骨灰撒在杭州。
启功先生来杭,住在近江,我当日赶到他下榻的宾馆求字。他一看沙孟海、夏衍等写的寿字,诙谐地说:“老师大名在上头,不敢与他们比肩!”言毕,在左下角写了个很小的“寿”字,然后郑重地盖了个小印章。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也是杭州人,我也多次拜会过他和他的夫人李承仙。闻知他和夫人回母校浙江大学参加校庆,当即赶到他下榻的求是村。老先生已经行动不便,手在颤抖,在李承仙的帮助下,很吃力地满足了我的心愿。叶浅予先生回到故乡桐庐,我依例去拜会他。他一边叫我品尝女儿做的草莓沙拉,一边写了个淡墨“寿”字。后来,请曾经是他的夫人的舞蹈家戴爱莲命笔,她毫不犹豫地在前夫名字的边上用钢笔写下寿字和自己的名字。
17年来,先后请90多位古稀名家写了“寿”字,其中有画家赵无极、华君武、何海霞、董寿平、沈柔坚、吴冠中、徐邦达、程十发、谢海燕、潘挈兹、黄胄、亚明、钱君匋、于希宁、陈大羽、白雪石、张仃、尹瘦石、丁聪、李琦、陆抑非、王伯敏、谭建丞、邓白、吴青霞、陈从周等,书法家王学仲、任政、郭仲选、刘江等,作家林默涵、周巍峙、萧乾、柯灵、张光年、吴祖光、周而复、黄源、汪静之、杜宣、陈伯吹、陈原、张中行等,演艺界孙道临、谢晋、张瑞芳、袁世海、凌子风、宋宝罗等,科学家苏步青、谭家桢、程开甲、周尧等,摄影家徐肖冰等。这些名家大都已经作古,是一份无可再造的珍贵纪念。
有两大遗憾无法弥补,一是有些名人几次求索而未果,如103岁的朱屺瞻,曾三次携纸登门,都未写成;二是当初只裁了张四尺三开的小宣纸,一再请名家尽量写小一点,殊不知如果当初用四尺整长去求索,那就会可观与珍贵得多。
这些寿字,大都自己登门求取。也有少数名家,是托叶文玲、朱国才等同志求来,在此谨表谢意。
最近,临安一位碑刻家正在依据这一藏品雕刻百方“寿”字碑,他要求我求满百位名家,凑成名副其实的《寿翁百寿图》,并建造百寿碑廊,传之后世。我当尽力而为,争取在共和国60华诞纪念日得偿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