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则天之墓为何还未打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1日 18:50  辽一网-华商晨报

武则天之墓为何还未打开

武则天之墓为何还未打开

武则天之墓为何还未打开

  一切,都缘于乾陵的诱惑。

  在这个素有考古界“三峡工程”之称的墓里,躺着武则天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以及据传500吨之多的瑰宝。

  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进步,让武则天重见天日的时机成熟了吗?挖,还是不挖?

  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庾晋将为您解读挖掘乾陵之谜。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不断传出关于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等帝王陵墓的呼声,这些声音来自社会各界。

  因为秦始皇陵、乾陵等帝王陵内部掩藏着太多的“秘密”,以至于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对此一直跃跃欲试。以乾陵为例,要不是周恩来总理的两次断然否决,就差点让人发掘了。

  周总理曾两次否决挖掘乾陵

  “我们不能把好事都做完,此事可以留给后人来完成。”

  乾陵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乾县城北,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从1960年4月3日开始,陕西方面就专门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到5月13日玄宫隧道发掘清理完毕,均未发现地宫被盗掘过的痕迹。这让考古人员很兴奋,他们坚信地宫中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便决定深入挖掘下去,并准备打开金刚墙,进入地宫。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很支持这一计划。

  但发掘帝王陵得经过国家的批准。于是陕西方面就派专人,带着《乾陵发掘计划》赶赴北京,郭沫若甚至当面对周恩来总理陈述了发掘乾陵的意义: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就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则天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

  周恩来总理看完发掘计划后,并没有简单地写上“同意”、“不同意”的例行文字,而是深情地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都做完,此事可以留给后人来完成。”此后,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全国帝王陵目前先不要发掘,一切力量集中于工程地区,配合清理文物”的决定指示。

  于是,乾陵发掘委员会依照原样重新铺砌隧道石条,填平夯实封土,将其恢复原样。同时在隧道周围修筑排水沟,防止山水注入,以起到保护作用。

  周总理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1956年,十三陵定陵发掘。虽然24箱、3000余件绝世珍稀惊艳世界,但却因科技水平有限,造成许多遗憾:鲜艳的织锦黯然失色,皇帝的棺椁焚毁无存。

  1973年,郭沫若再次提议挖掘乾陵。由于当时的技术仍然不够发达,提议又被周恩来总理否决了,周总理还提出了“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的决定。为此,郭沫若心里很遗憾,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

  乾陵地宫里到底有多少文物

  乾陵地宫里至少有500吨文物,《兰亭序》很可能陪葬武则天

  专家们推测,若能打开,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一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乾陵地宫里至少有500吨文物!

  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的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遗诏里说,《兰亭序》是要枕在他的脑袋下边的。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

  可是,五代耀州节度使温韬把昭陵盗了之后,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没有《兰亭序》,那么《兰亭序》十有八九就藏在乾陵里面。而在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陕西也曾希望发掘乾陵,当时认为发掘乾陵后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非同小可。

  同时很多学者都认为抢救性发掘保护乾陵迫在眉睫。当时他们上报的理由是乾陵处于地震带,很有可能遭致自然破坏。这些论点后来并没有得到更多科学论证的支持,因而未能得到国家的认可。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在呼吁发掘乾陵。在这些人看来,乾陵地宫中除了大唐的奇珍异宝外,肯定还埋葬着来自西亚、南亚、东亚、北欧等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他们担心众多埋在地下的文物如字画、丝绸等受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有逐渐毁坏的可能。

  但当时认为不应该发掘的理由有三:

  第一,乾陵是国宝级的陵墓,是迄今为止惟一没有被盗成功的大型帝王陵。

  第二,它属于盛唐初期的帝王陵,要发掘这种国宝级的文物,必须慎重。

  第三,我们发掘的各项技术和保护手段目前仍然不够完善。所以,国家认为在科学技术还有局限的情况下,不发掘要比发掘好。相对而言,地下一千多年的环境还是稳定的。

  文物保护技术仍然是难题

  若保护条件不够,挖掘会形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像乾陵这样极其重要的文物,保护不好损失就会很大。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保护条件尚不成熟。

  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宿白先生就说过: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丝绸,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冰箱里一放就是15年,当时丝织物的保护技术难以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工作只好搁浅,将其低温冷藏,除霉除虫,密封保存,直到2007年保护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才拿出来。

  前面我们说过,史学界和书法界争论的《兰亭序》从各种考古资料中研究得出,被认为是埋藏在乾陵下面。这种纸张的出土保护,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个难题。

  有人曾举了一个例子:西湖畔的雷峰塔下曾出土了一尊金光灿灿的小金塔,但在出土的一瞬间就变得黯淡无光。乾陵地下的文物包括丝绸、纸张和大量的青铜器、金银珠宝,发掘后的保存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考古发掘有很多不可预见的现象,如果在发掘过程中遇到保护很好的古人的尸体怎么办?这并不是妄想。

  大家都知道时代略晚于秦的西汉马王堆1号墓曾出土过一具女尸。这具女尸出土时容颜未改,栩栩如生,肌肉仍有弹性,并且一些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这在当时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国外一般多见干尸和尸蜡,鞣尸是我国古代独特的尸体保存方法,可达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不腐)。

  尽管专家们想尽了办法来保护这具女尸,可还是发现出土后对她的损害远远超过地下数千年的时间对她的影响。

  古代墓葬之中的墓主人及其随葬品的变化,是在埋葬之初的几十年间。如果经过这一时期,墓主人及其随葬品保存较好,那么它们就会延续保存数百年或几千年。

  这是因为墓内的封闭越来越严、氧气的数量越来越少、细菌的作用越来越小、墓室中的“微环境”越来越稳定,如果发掘出来,突然改变了它原来的条件,一旦保护条件不够,往往就会形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堂主小传

  庾晋,1969年生,湖南衡阳人,文史研究者。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

  被国内三十余家文史类权威期刊聘为编委、特约撰稿人,累计发表文史研究作品100余篇。

  历史传说

  从锄头到大炮

  乾陵难倒盗墓者

  乾陵拥有如此丰厚的宝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人纷纷前来刨上几下。

  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而武则天的乾陵却完好无损。其实,觊觎乾陵的盗墓者一直都大有人在。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黄巢率领六十万大军攻进长安后,有人告诉他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

  黄巢大喜,立即调出四十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不久,这些人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四十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

  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

  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他也曾调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主谋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这次出动的不是四十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机枪、大炮。

  孙连仲带领部下,以军事演习作幌子,用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顿时天昏地暗,七个陕西籍士兵随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