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慈禧后人的那些另类收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2日 13:50  北京晨报

价值百万元收藏,想捐没人要(组图)

 

价值百万元收藏,想捐没人要(组图)

 

价值百万元收藏,想捐没人要(组图)

 

1.“文革”期间颐和园被改名为人民公园,这在门票上有所反映。

 

价值百万元收藏,想捐没人要(组图)

 

2.“文革”期间颐和园月票。

 

价值百万元收藏,想捐没人要(组图)

 

3.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北京各公园通票。

 

价值百万元收藏,想捐没人要(组图)

 

那根正先生的满汉双文书法作品

  “我想捐,可没人要啊。”58岁的那根正说。

  几年来,每次接受媒体采访,那根正都会主动谈到他已收藏了20多年颐和园门票,并表示要在退休前将藏品捐给颐和园,2011年,那根正将正式退休,告别颐和园游人投诉接待站的工作,但至今无人与他接洽。

  11月30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表示,“如果颐和园不找我,那我就不捐了,别回头我捐了,他们又当成垃圾给扔掉。”

  慈禧后人的另类收藏

  那根正本名叶赫那拉·根正,慈禧的内侄曾孙(其曾祖父叶赫那拉·桂祥是慈禧的胞弟),因《我知道的慈禧太后》、《我知道的隆裕太后》两部著作而为人们所熟知。此外,那先生还是满汉双文书法家、收藏家。

  那根正“文革”期间在内蒙建设兵团插队,回城后干了半年搬运工,以后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后调入颐和园。

  1992年颐和园集中清理旧档案,据有关规定,各单位50年以上作废的老档案需清除,在清除过程中,那根正看到一张1924年的老门票被扔掉,它是开园的第一张门票,那根正觉得很可惜,就保留了下来,从此开始收藏颐和园门票。

  国内唯一收集齐全的颐和园票谱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那根正已收集上千个品种、几万枚颐和园门票,其中近百种是孤品,这些收藏组成了目前存世唯一齐全的颐和园票谱,曾有收藏家向那根正求购,表示“要多少钱给多少钱”,但那根正不肯卖出。由于从未卖出过一张藏品,票谱价值如何,那根正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能通过间接渠道反映其价值。

  以“文革”期间的一枚门票为例,1999年在报国寺文化市场拍卖价为120元,当时那根正没有此票,便收购回来,如今同样的票那先生收藏了100多枚。

  此外,1984年佛香阁正式对外开放,颐和园专门出了一种大请柬,内有激光印刷的一尊千手千眼佛,存世极少,该票在南方市场已炒到2000元以上,那先生曾免费赠给收藏家蒋省吾一张,蒋先生以此赢得当地收藏比赛第一名。这个请柬,那先生收藏了数枚。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那先生的全部颐和园门票收藏,市场估价应在百万元以上。

  收藏真实展现历史

  那先生的门票收藏,最难得的是完整、丰富,它们真实地反映了颐和园的历史。比如,颐和园历史上5易其名,分别是清漪园、颐和园、颐和园疗养院、人民公园,1971年以后又改回颐和园。

  很少有人知道,1933年颐和园成了疗养院,当时它被称为“东方凡尔赛宫”,许多驻华使节来此疗养,这在当时门票上就有所体现。

  1967年江青到颐和园游玩,工作人员向她解释“颐和园”的名字是慈禧太后起的,取“颐养太和”之意,江青立刻反驳说:“这是人民的公园。”江青走后,工作人员犯难了,因为她也没说要改名,改什么名,最后只好根据她的原话,改称北京人民公园,这个名字总共只用了几年,但在门票上却有所体现。

  “上世纪50年代,颐和园还有个非正式的名字,叫万寿山,鲜为人知,这在门票上也有反映。”那根正说。

  收藏颐和园门票难度大

  颐和园是北京最早对外开放的皇家园林,有四个园中园,此外有好几个大门,历史上各大门门票都不统一,此外针对不同游客,门票种类也不一样。

  1924年开园时,颐和园门票价格为大洋1.4元,可买两袋面(90多市斤),在1949年前,门票最低价格为1元,学生优惠票为0.4元,普通游客的淡季半价票为0.6元。1951年,颐和园重新开放,门票价格大幅度下降,为500元(相当于5分钱)和1000元(相当于1角钱)两种。

  不同时期的门票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方式,解放前门票为三联,游客买票后,一联卖票处保留,一联收票处保留,一联游人保留,游人离园时,必须出具自己的一联,和另两联对上之后才可离开。

  抗战期间,颐和园内驻扎了日本军队,公园照样开放,日方也派了个园长,与中方园长共同管理,门票为中日双文。

  “解放前门票的票面很大,纸张差,但印刷精美。”那根正表示,当时纸张贵,所以老员工利用废票背面当记事本,这让许多珍品得以保存。相比之下,文革前后颐和园门票种类最少,版式近20年没改变。

  为收藏投入巨大

  为收藏门票,那先生付出颇大,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拜访老员工,他们往往保留着一些老门票,“每次去不能空手,多少要给人带点礼物”,这其中的花销,那根正自己也说不清楚;第二,改革开放后,颐和园门票出版频率加快,平均几个月换一次门票,加上各种请柬、活动赠票等,收藏这些新票,只能花钱买。从事颐和园门票收藏,那根正只买不卖,至于收藏数量比较多的品种,都是免费赠送。“我还没到吃不上饭的地步。”在那根正看来,收藏就是热爱,不应以盈利为目的。

  想捐票谱无人理睬

  几年前,那根正通过媒体表达要捐出门票收藏的愿望,但颐和园方面一直没有正面回应。当年他从垃圾堆捡门票时,曾经向领导反映,得到的答复是:“门票就是张破纸,没什么保留价值。”

  那根正的藏品,很多是从垃圾堆中捡回来的,让他担心的是,他收藏的这套完整的颐和园票谱,仍无法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最终还会被扔进垃圾箱。“我希望颐和园能搞一个正式的交接仪式,那样,我也好放心地捐出去。”那根正再次表达了他的愿望。

  “向往退休后的生活”

  ——对话那根正

  晨报:别人都收藏更值钱的东西,您为何收藏不起眼的门票?

  那根正:颐和园是开放时间最早的皇家园林,收藏它的门票,可以见证历史,还能弥补档案的空白,我觉得很有意义。

  晨报:作为慈禧后人,您的父辈是否也从事收藏?

  那根正:过去哪敢收藏?1966年秋,家里人在院里挖了个大坑,埋了上千件瓷器。家谱、字、画、照片等都烧了,还把两三千块银元扔进清河。只有厨房里一幅照片侥幸保留下来。这是一幅近两米长、手工上色的颐和园全景照片,当时慈禧的摄影师用遥拍技术拍的,拿到德国冲印,只带回中国三张,慈禧和光绪皇帝各一张,剩下一张赏给了我曾祖父桂祥。

  晨报:当年埋的瓷器怎么样了?

  那根正:1990年我们把大坑刨开,里面剩的都是碎瓷片,用盛苹果的竹筐装了8筐,扔掉了,只保留了很少的一部分,后来故宫的专家看了,惋惜不已。

  晨报:2011年,您即将退休,有什么打算?

  那根正:会继续在满汉双文书法上努力,小时候老人要求我学满文书法,当时觉得没意思,不肯努力,这些年重新捡起来,才体会到老人的苦衷。从语言的角度看,满文没有汉语这么丰富,但非常严谨。练习满文书法不容易,因为前人的满文书法作品很少,我现在说不了满文,但还能阅读,满文有两种体,一种是印刷体,一种是手写体,手写体如果写快了,别人不太容易看懂,我在书法中都写印刷体,平时就对着字典练字。

  晨报:您已经完成了两本历史方面的著作,退休后是否继续写作?

  那根正:我的两本书出版后,有一些不同意见,所以退休后我想多读点东西,暂时不写了。

  晨报:现在关于慈禧太后的书很多,您怎么看?

  那根正:有些细节有争议,比如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文章说当年奥委会曾致函邀请中国,但据我爷爷告诉我,并无此事,倒是慈禧太后曾致函奥委会,希望参与,但没得到回应,当时西方列强歧视我们,不可能主动发邀请函的。

  那先生收藏的新款门票。

  那根正传奇身世

  原名叶赫那拉·根正,1951年10月生于北京,系纳兰性德九世孙,慈禧太后内侄曾孙。1969年到内蒙古建设兵团,1978年调回北京。

  现任北京颐和园游人接待总站站长,著有《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等书,满汉双文书法家,被媒体誉为“满汉双文书法第一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