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如何搭建债券信用评价体系?

中小银行如何搭建债券信用评价体系?
2020年07月07日 20:25 债券杂志

作者:张煜

摘   要

为控制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已逐步建立起内部债券信用评价体系。然而,作为债券市场重要投资者的中小银行在债券信用评价方面起步较晚,亟需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债券信用评价体系。本文基于中小银行尚未建立起债券信用评价体系的原因分析,阐述了债券信用评价体系的具体搭建步骤,并探讨了信用评价体系运用和维护过程中的投后监测体系和风险处置机制。

关键词

中小银行  债券  信用评价  风险处置

国债券市场违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债券违约具有单笔金额较大、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因此债券违约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往往较大。此外,目前我国债券的外部评级区分度整体较低,而且部分风险主体的信用评级调整相对滞后,对于投资者的参考意义较为有限。

为做好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防控,大多数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纷纷建立了内部债券信用评级体系,针对不同行业发债主体的信用资质做出更具区分度的相对排序,为自身债券投资业务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支持。内部债券信用评价体系是债券市场各类投资者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考核债券投资业务的重要指标。然而,作为债券市场重要投资者的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受自身体制所限,很多尚未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债券信用评价体系,近年来在信用风险事件中损失较大。因此,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搭建内部债券信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急迫。

中小银行尚未建立债券信用评价体系的

原因分析

中小银行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至今尚未建立起债券信用评价体系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制约。

(一)研究和系统开发人员配备不足

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覆盖面较广,研究团队和系统开发团队人员配备充足,可以为其提供较强的研究支撑和系统支持。然而,中小银行地域性较强、分支机构数量较少,研究方面的编制人数有限,无法为研究团队和系统开发团队配备充足人员。

(二)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券商、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等顶层设计较为科学,市场化程度较高,能够吸引专业能力和素质较强的人才。然而,受限于内部考核政策和统一风险管理的要求,中小银行在组织架构方面无法达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科学高效,在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方面往往也很难做到市场化。

因为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各中小银行在向国有大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学习搭建债券信用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进行借鉴。中小银行应当从长远出发,做好部门设置、职责划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逐步建立起与自身体制特点、债券业务规模和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债券信用评价体系。

中小银行搭建债券信用评价体系的主要步骤

由于每家中小银行的考核方式和债券业务的利润贡献度不同,在资金、人力方面可以支持债券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力度不尽相同。然而,各中小银行都应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条件下努力做好信用风险防范。一般来讲,中小银行搭建债券信用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制定内部评级符号体系

内部评级符号应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及明确的含义,至少应区分出投资级和投机级两大类,并在这两大类下利用细分的评级符号进行相对排序。其中,投机级的评级符号可以尽量细化,以满足债券投资对不同行业主体进行比较的需要。对于评级符号的细分程度,应根据各家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规模和风险偏好来确定。

(二)确定内部评级符号对应的投资限额和期限要求

制定了内部评级符号后,中小银行就可以结合自身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偏好,确定每个评级符号对应的投资限额和期限要求。这一步骤非常重要,需要信评团队与投资团队深入沟通后共同做出决策,以内部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投资限额和期限要求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债券投资业务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避免设置的标准过于严格,否则将限制业务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其过于宽松,否则无法达到风险防控和集中度限制的要求。

(三)开发债券信用评价模型

中小银行搭建债券信用评价体系最核心也是难度最高的步骤是模型开发。完整的债券信用评价模型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定量方面包括各个行业的企业评价模型、流动性压力测试模型、资产支持证券现金流评价模型等;定性方面主要是依赖于信用评价专家团队的经验判断,并由此总结出各行业的定性评价模型。对于模型开发,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第三方咨询公司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模型开发服务。如果中小银行自身没有专门的模型开发或数量研究人才,那么可以根据债券业务的实际需要,针对债券投资的重点行业或品种,聘请第三方咨询公司开发定量评价模型。这一过程需要中小银行信评团队全程参与,由其向第三方咨询公司提出特定行业或者债券品种的评价指标和相应权重,利用第三方咨询公司的系统对历史数据进行回测,使得综合指标及权重运算出的模型分数呈现正态分布。然后,中小银行再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将模型得分与内部评级符号进行对应,形成映射表。

当然,任何一种模型都是有缺陷的,不排除个别企业在运用模型进行运算时效果不理想。这就需要在使用定量模型运算之外,针对模型没有涵盖的指标或者没有覆盖的风险点通过定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调整。通过科学的定量和定性评价,可以将受评企业的模型得分调整至相对合理的位置,从而映射得到相应的内部评级符号。对每一个内部评级符号对应的企业群可以计算出一个违约率,如果评级模型有效的话,违约率应当与内部评级一一对应且呈现负相关,即内部评级越高,违约率越低。此外,定性评价调整的分数应当有作为限制的阈值,否则定量模型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好的定量评价模型一定是尽量少地需要定性评价去调整的。在定性评价调整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定量模型的指标及权重进行更新完善,逐步将需要运用定性评价调整的通用指标纳入定量模型。由于债券市场、行业、监管政策等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模型运行过程中,中小银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定期更新。同时,模型更新也不宜过于频繁,大约一年进行一次,否则会影响模型使用的稳定性。

(四)提供信息技术(IT)系统支持

提供IT系统支持是搭建债券信用评价体系步骤中的可选项,是否需要IT系统支持要视债券投资的规模和需要入库的发债主体数量来确定。如果债券投资重点为利率债,信用债投资占比不高且集中于财政实力较强地区城投债或部分重点行业信用债,则需要开发的子模型和入库的发债主体数量不会太多。这种情况不太需要IT系统的支持。然而,如果信用债投资规模较大,且所投债券的发行主体地区分布较广、涉及行业较多,则需要开发的子模型和入库的发债主体数量较多。这种情况就需要IT系统给予支持,否则仅凭信评团队人工操作难以有效完成内部评级。

中小银行债券信用评价体系的运用和维护

债券信用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后,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便是对这一体系进行充分运用和维护。其中,投后监测体系和风险处置机制是债券信用评价体系运用和维护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

(一)投后监测体系

投后监测体系主要包含定期报告分析和风险舆情监测两方面。

1.定期报告分析

定期报告分析一般集中在企业年度财务报告披露后的5—6个月进行,主要是对入库发债主体的最新财务和经营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工作量相对较大。如果信用评价模型足够强大、有效,则可以将最新财务报告导入模型,利用模型初步识别出有异常变化的企业,再辅以信评团队的定性分析,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定期报告分析的工作量,提高投后监测分析效率。

2.风险舆情监测

近年来,风险舆情监测在提前识别债券信用风险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债券信用评价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公募基金公司甚至专门开发了舆情监测系统。目前,市场上可以提供风险舆情监测服务的系统工具也很多,比较常用的是Wind和财汇,还有近年来逐渐兴起的DM(Dealing Matrix同业报价共享平台)。Wind和财汇主要针对市场上公开的舆情进行监测汇总,而DM补充了一些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消息。这些舆情监测系统在使用方面大同小异,中小银行可以根据其债券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方便、习惯的监测系统即可。一般来说,信评人员只需要在系统上做好入库发债主体组合的维护,便可每日收到与这些主体相关的舆情推送。实际上,对舆情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判断才是风险舆情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拥有IT系统支持的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关键词识别等技术,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将一些重复、风险系数较低的舆情过滤掉,将有效的重要风险舆情推送至信评人员做进一步分析,从而提高信用风险监测的效率。而如何进行分析判断、提前识别出信用风险,就要看信评人员的专业能力、相关经验和对市场的敏感度了。

(二)风险处置机制

风险处置机制是债券信用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处置机制,即便债券信用评价体系再强大,最终也可能无法控制好信用风险。风险处置机制主要包括风险债券的识别预警和违约债券处置机制两方面。

1.风险债券的识别预警

风险债券的识别预警要与投后监测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市场上经常出现企业财务报表粉饰、“黑天鹅事件”突发等情况,中小银行在投资前不容易发现这些问题,只有在投后监测过程中通过信评团队将有潜在信用风险的企业识别出来,及时对其内部评级进行调整并发出预警。信评团队能否提前准确地做出风险预警是其是否称职的重要体现。在信评团队做出风险预警之后,应对措施也很关键。因此,信评团队不能仅作为一个技术部门提出建议,而是应提高信评团队在整个风险预警和应对过程中参与决策的地位。

风险预警后的应对速度直接决定了风险资产的损失程度,因此风险预警和应对效率绝不能被机构内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所拖累,而应确保整个风险预警和应对决策机构的独立性和执行力。为此,应针对债券业务的风险预警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将风险等级与对损失的容忍度对应起来,尽量简化这一流程中决策部门的数量和审批层级,提前授予相应部门和人员处置风险债券的相关权力。同时,应对流程还应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2.违约债券的处置机制

已经违约或者预期将违约的债券主要涉及投资者保护和救济方面的机制。我国债券市场出现违约的历史较短,投资者保护相关制度尚不完善。在债券违约后,很多投资者对通过受托管理人或者持有人会议来维权的依赖程度较高。然而,违约债券发行人信用资质、还款意愿、还款能力是不同的,所以中小银行应考虑由信评团队对违约债券发行人进行深入的资产分析,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处置建议。由于信评团队需要对募集说明书、持有人会议议案等重要文件中的法律条款进行解读,所以信评团队应当配备有法律背景的专业人才。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的资产保全部门在处置不良信贷资产方面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在违约债券处置过程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尽管债券违约适用的法律法规与不良贷款处置有所区别,然而二者在资产保全和处置等方面是相通的,因此在进行违约债券处置时可以有所借鉴。

针对违约债券处置,中小银行也应提前制定预案,成立违约债券处置决策小组,将相应处置权授予决策小组,并将处置程序和问责机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先处置后问责”的原则,避免在出现违约时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影响处置进度。

结语

由于各家中小银行的考核方式和债券业务发展情况不同,因此在搭建债券信用评价体系过程中,各银行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机构设置、债券投资业务需求、人力和资金支持等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债券信用评价体系发展规划。

对于债券投资规模较大、有足够人力和资金支持的中小银行,可以组建专门的信用评价团队,开发完整的信用评价模型和系统,构建相对全面的债券信用评价体系;对于一些信用债投资规模不大的中小银行,可以考虑引进一些资深的信用评审人才,先将信用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搭建起来,然后针对投资的重点行业开发信用评价模型,逐步建立具备自身特色的债券信用评价体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债券 债券市场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08 寒武纪 688256 64.39
  • 07-08 美瑞新材 300848 28.18
  • 07-07 中芯国际 688981 27.46
  • 07-07 慧辰资讯 688500 34.21
  • 07-07 艾迪药业 688488 13.9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