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研究员张兴荣:以高水平金融服务助力外贸外资稳定

中国银行研究员张兴荣:以高水平金融服务助力外贸外资稳定
2020年06月29日 15:57 中国金融杂志

买银行理财吃亏上当?遇到银行霸王条款?告诉我们帮您解决并赢取1000元现金大奖。

  以高水平金融服务助力外贸外资稳定

  中国金融杂志  

  张兴荣 系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近段时间以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但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供给不畅,需求不振,给我国外贸外资基本盘造成新的挑战。金融与实体经济互为依托,我们需要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强化责任担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更好支持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和跨境投融资需要。

  稳外贸稳外资具有重要意义

  稳外贸稳外资,是稳定国内大局的需要。外贸外资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9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1.8%。外贸外资也是承载就业的重要基础,我国有实际进出口活动的外贸企业达到了49.9万家,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约占就业总量的四分之一。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贡献了外贸总值的42.7%、39.9%,企业员工大量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外贸外资已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外贸外资良好的基本面也是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的重要支撑。大局稳,金融才能稳;企业好,金融机构才能好。

  稳外贸稳外资,是稳定跨境产业链的需要。随着双向开放的推进,中国已经全面、紧密融入全球产业链。从采购端看,中国制造需要采购大量的初级产品,对海外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具有庞大的需求,初级产品进口额约占总进口的三分之一,而中国庞大的消费需求亦需通过进口作补充。从生产端看,加工贸易仍是我国进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加工贸易占货物进口额的20.1%,占货物出口额的29.4%。从销售端看,中国是全球众多工业制造品产业的供应商,中间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上升,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日渐重要的地位。中国外贸外资企业复工复产好,有利于增强对中国产业链的信心,有利于稳定海外供给和需求,有利于相关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稳外贸稳外资,是稳定全球合作的需要。在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的驱动下,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受到冲击,损害经济复苏。疫情爆发以来,已有80个国家和关税区实行了出口禁令或限制,也出现了针对中国的 “赔偿论”“口罩外交论”。然而,禁令与限制阻挡不了市场的力量,舆论歪曲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和合作的大势。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发表《声明》,各方承诺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共同挑战,重振经济。中国联防联控的抗击疫情举措、积极稳妥的复工复产安排,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金融机构支持外贸外资,有利于助力全球合作,也有利于自身的更好发展。

  新形势对外贸外资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全球经济形势动荡,要求更好更快把握全局。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蔓延,劳动力和物资流动受限,投资和总供给受到冲击,供给下降进一步削弱需求,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由于各国应对疫情的能力和有效性差异较大,加上疫苗的研发有待时日,疫情持续时间延长,将持续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3%,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预计2020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到32%。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叠加疫情影响,导致第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贸易顺差减少80.6%。在疫情风险未解除的环境下,金融机构要持续关注全球疫情和贸易投资发展动向,统筹安排好各方面工作,把握好稳与进的尺度、风险与收益平衡的边界。

  国内各项政策落地,要求更大力度金融支持。根据中央关于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持产业链总体稳定,以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企业合理资金需求、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等工作部署,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金融政策措施,包括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重点支持外贸行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领域的企业,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优质外贸企业放款建立“绿色通道”,扩大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重产业的信贷投放,对受疫情影响大、前景好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可协商再延期等。这些政策为金融机构稳外贸稳外资工作明确了方向,创造了有利环境,同时,也对具体操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源和条件,研究落实好具体的金融支持方案。

  企业复工复产推进,要求更大幅度降低成本。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支持下,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据统计,截至四月中旬,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已经接近100%,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其中,超过76%的重点外贸企业产能恢复率已经超过70%。尽管外贸企业具备相对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在国际物流不畅、跨境供应链受阻、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外贸外资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仍面临较大的困难。除了固定成本外,防疫成本、融资成本、物流延迟成本、生产中断成本、应收账款延期成本等,都制约着企业复产达产。金融机构需适当减费让利,提高服务效率,提高专业水平,帮助企业节约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减少企业由于流动性不足产生的违约成本。

  外贸外资结构变化,要求更强跨境服务协同。疫情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中国外贸外资的结构。从地区结构看,我国第一季度对欧盟、美国、日本进出口分别下降10.4%、18.3%和8.1%,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3.2%,其中对东盟、俄罗斯进出口分别增长6.1%和5.7%,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区域结构看,东部地区进出口有所下降,但中西部地区表现相对较好。从贸易结构看,第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从企业结构看,第一季度民营企业贡献了我国外贸总值的42.4%,比上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中国外贸主力军地位。从外资流动看,第一季度非金融部门实际使用外资同比有所下降,但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5.5%,境外投资者净减持我国境内股票,但净增持境内债券,增幅达48%。上述变化,有的可能只是苗头,有的则可能成为趋势,这就要金融机构持续跟踪研判,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布局,强化跨境服务协同,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商务业态模式调整,要求更优金融服务方式。疫情的发展使得外贸外资工作的线上化和无接触化态势日渐明显。从交易模式看,网上展会、网上招商、网上推介、远程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方式越来越普遍,成为企业招商引资、承接订单的重要选择,境内外各类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日趋重要。从平台建设看,广交会将首次在网上举办,以B2B为主,兼顾部分B2C平台,成为全天候线上外贸平台,让中外客商实现不出户下订单、做生意。从业态演进看,网上电商及其他无接触新业态蓬勃发展,第一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增长34.7%,国务院决定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可以预见,借助数字化平台与新技术,海量商品将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销,内销外销将实现“同线同标同质”,国内国际物流供应链将畅通互联,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强化外贸外资金融服务场景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以高水平金融服务助力外贸外资稳定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对银行业而言,既是需要应对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转型升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契机。服务外资外贸的难度要显著高于内资内贸,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通过更高水平金融服务打造新的增长极。

  高点定位,坚守金融服务社会使命,提升服务全局化水平。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任何国家和民众都不能独善其身。各类金融机构,无论是总部还是基层一线,都要从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从服务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投身于疫情防控、支持经济发展、保持金融稳定相关工作。要坚守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底线,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金融服务不中断。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优先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疫情严重地区、医疗机构及抗疫物资生产企业、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和抗疫一线的工作人群。要落实好相关监管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好信贷重组、减免逾期利息、延后还款期限等工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捐款捐物,减费让利,输血造血,不盲目抽贷、断贷,与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共度难关。要积极对接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在担当社会责任中寻找商机,形成在助推社会长期繁荣中实现业务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基于上述定位,制定并不断完善服务外贸外资发展的专属服务方案,推出便利化措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促进外贸外资与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高度协同,构建多元开放金融生态,提升服务综合化水平。中国外贸外资规模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需要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作支持。中国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强化跨行跨业跨境合作,借助生态的力量提供综合化服务,全方位满足外贸外资金融服务需求。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挥资金规模和成本优势,提供规模化的疫情防控应急贷款、危机恢复基金、抗疫主题债券,支持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的重点防疫工程、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以及能力建设、“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项目等,为区域经济贸易的恢复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要发挥海内外网络广泛、多元化金融服务牌照多的优势,借助综合化金融服务积极支持企业建设海外营销网络,稳固国内端采购、生产和销售,提供外贸外汇政策咨询,有效管理订单/合同风险。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发挥融资方式灵活、手续便捷等优势,满足外贸外资中小微企业快速融资的要求。要积极开展“政府+银行+保险”合作,扩大海内外代理行合作,撬动更大融资规模,提高金融服务供给效率。积极探索借助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等技术实现银行与外部机构的数据共享、金融服务即插即用,共建开放银行生态系统,更大范围促进金融普惠,为跨境产业链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

  高效互联,打造智能交易银行平台,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在疫情冲击下,外贸外资企业业务日益呈现国际化、综合化、线上化发展态势,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高交易银行专业能力,构建覆盖本外币、境内外、全流程的金融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现金管理、托管、融资融券等全方位智能化金融服务。要全面升级优化企业基本账户、结算账户、现金管理相关服务,通过企业网银、手机银行、智能柜台等新型服务渠道,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线上预约、远程核实、线上双录等一站式开户服务,协助企业实现全球资金统一调拨和集中管理。推出在线贸易融资、在线单证业务、在线保函业务、智能客户服务平台,应用外管、海关、信保等线上化平台信息数据,支持外贸单据审核与合规反洗钱审核,为企业提供低成本、多场景、高效能的金融服务。聚焦外贸新业态,为跨境出口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设计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在线代理出口收汇等金融服务,加大对平台上众多中小微出口企业支持。整合全球研究资源,通过专业分析和风险提示协助企业做好跨境金融风险管理。探索应用光学特征识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自动化等新技术,将金融服务融入企业货物装运、海关申报、融资支付等全交易流程,贯穿企业供应链生态系统,提供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

  高度集约,建设全新敏捷组织形态,提升服务定制化水平。疫情的冲击使得经济复苏与增长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加上行业竞争加剧,金融科技发展加速,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加快内部改革步伐,以更好应对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借鉴科技创新公司实践,国际国内领先金融机构正在通过敏捷试验小组、数字化工厂、规模化敏捷等方式推进敏捷组织建设,其核心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破除官僚主义,打通跨部门协作,促进业务和技术融合,提升产品开发和组织运作效率,为客户提供端到端、定制化的服务体验,进而提高金融投入产出效率。外贸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发展潜力大,涉及面广,交易节点多,可以成为敏捷银行、敏捷金融建设的优先领域,成为金融机构批发业务现代化、全球化的突破口。建设敏捷组织形态,可以按照外贸外资业务场景和业务目标组建跨部门敏捷团队、分部和“部落”,以打造极致客户体验为抓手,引入敏捷项目机制、工作方式和考核体系,培育敏捷文化与价值观,推进产品开发与IT运营一体化,实现产品快速迭代和持续交付,以核心客户群的需求为龙头,驱动业务、数据、算法、技术、产品研发、渠道及运营等集约化管理,牵引人力、财务、风险等职能部门的敏捷化转型。可以预期,金融机构的敏捷组织和文化建设将如星星之火遍及全球,成为金融机构转型发展、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顺应这一潮流,以外贸外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为先导,将助力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译文

新冠肺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02 新强联 300850 --
  • 07-01 云涌科技 688060 --
  • 06-29 四会富仕 300852 33.06
  • 06-29 葫芦娃 605199 5.19
  • 06-29 锦盛新材 300849 13.9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