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国为应对疫情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有效应对疫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措施。总体看,我国宏观政策的力度是合适的,较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增长,有效填补了疫情冲击下的全球防疫物资等必需品和其他工业品的供给缺口,为国内外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应对疫情和支持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债务规模和杠杆率都必然出现阶段性上升,之后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将为更好地长期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人民银行果断推出涉及9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推进LPR改革释放利率市场化红利,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推出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4.7万亿元。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全年可实现1.5万亿元的目标。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202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过30万亿元。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高于去年,金融对实体经济保持了较强的支持力度。
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有效缓解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了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在去年财政政策高基数的基础之上,以上三项合计净增加3.6万亿元财政支持。此外,还通过减税降费、加大重点领域支出、增强重大项目建设保障支持力度等措施,为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从国内看,我国应对疫情的宏观政策力度是合适的,政策精准发力,宣布的政策全部及时落地、充分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有效控制了疫情,这是经济复苏的基本前提。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控制了疫情,2个月内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降至个位数,合理适度的宏观政策可以有效助力经济复苏。相反,如果疫情控制不力,力度再大的宏观政策也无法从根本上抵消经济面临的冲击。二是宏观政策与疫情防控节奏相适应,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宏观政策各有侧重,有序支持了医疗和生活物资保供、复工复产、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三是从政策实施方式看,我国宏观政策精准导向,不搞大水漫灌。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财政部门创新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发行了抗疫特别国债,支持抗疫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从政策效果看,我国经济社会已全面恢复发展。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负增长6.8%,第二、三季度GDP分别增长3.2%和4.9%,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消费、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全面向好。
从全球看,中国宏观政策力度是合适的,支持经济快速恢复,对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阻止了全球经济陷入更大的萎缩。根据IMF预测,全球经济已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20年将萎缩4.4%,中国是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今明两年合计全球经济能实现正增长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正增长。二是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有正的溢出效应,尤其促进了周边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复苏。三是在疫情冲击下,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全球最后供应商的角色,为全球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中国生产的快速恢复有效补充了疫情冲击下全球防疫物资和其他工业品的供给缺口,向全球提供了大量必需物资和恢复生产急需的中间产品,为全球防疫和产业链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潘翘楚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