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手记
张纪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这是个信息被无限扩充的世界,某个演员明天结婚,今天已被全国人民家喻户晓,某个人物孩子病房,各大网站已经做好了他的悼念页面;但这也是个真相被无穷遮蔽的世界,常识、常理和常情———这些往日人们判定事实真相的依据之一———已经不起作用。比如,一对亲密合作过的人,按常理,不会因为一些小矛盾而肆意指责对方,但在媒体的放大下,一句“无聊”,可以被解释成“怒斥”。
在张纪中的眼里,大概世界如同班得瑞一张专辑的名字:迷雾森林。森林茂密,而通往真实的路隐藏不见。
他是被骂得最多的电视剧制片人;他在拍戏中途把主角和导演换下;他定下的意见,谁也不能更改……这些被媒体解读成“大权独揽”、“控制欲膨胀”。他自己则有点无奈地说,为什么没人用“负责任”、“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心想把事情做好”这些词来说我呢?
他被批评从还没开始选演员就开始炒作,接受无数的采访,他自己则有点冤枉地说,我从来没请记者来采访自己,我只是想把一部剧拍得最好。
真实的张纪中是什么样的?他更爱钱,还是更爱别的?他的动力来自哪里?在采访他之前,我对他的印象只停留在黑脸、高个、魁梧的身材、一头雄狮般的须发、喋喋不休的消息发布者、成功的制作人这些表象之上,那时,如果要给他下个定义,大概会是“成功而幸运的商人”和“敬业的工作狂”。但现在,我想他凭借的不仅仅是幸运,他成功的不仅仅是商业,他想做的不仅仅是工作。
在访谈中,有一节专门谈他心中的英雄主义。这个词和他那张黑脸膛和大胡子很相似,也贯穿了他所有的经历。
在人生中,他要当一个英雄。从小学六年级起,他多次报考艺术学校,都因为政审不过关惨遭拒绝,但一有机会,他就会牢牢抓住。上世纪80年代当演员时,他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当我们年轻的时光》,他扮演的男主角是一个会冰上运动的年轻人,为此剧组安排他去哈尔滨花样滑冰队练习花样滑冰,每天在零下三十度的冰空气中快速穿行,开始还能够感觉皮肤疼痛,很快就连自己的脸在哪儿都有点迷糊了。拍摄《舞恋》时,他去中国煤矿文工团练习舞蹈,天天和真正的舞蹈演员们一起踢腿、下腰、旋转;也到过四川武术队体验生活,练习武打。
但张纪中没有实现他心中的英雄梦想。当演员,他自认没有姜文那样的天赋,三流都算不上;他执著而倔强地拍了一部又一部,结果没一部被人记住。当歌唱家,他说他只能一个人在开车时大唱。当舞蹈家,他年轻时瘦高的身材已转变成今天的粗胖。当导演和编剧,没什么用,顶多是中上水平。当收票员,跟领导夫人伸手要钱,坚持“没票勿入”,结果被人开除。如果是一般人,也许就做个小演员算了,演几部戏,找个姑娘结婚,生个孩子再冀望他闯荡娱乐圈实现自己未竟的愿望。但张纪中明白地说出了他心底的英雄情结:“自小以来对于英雄的渴慕,是大多数男人深藏心底的一个秘密,我们渴望英雄。我们没有本事去找到英雄,也没有机会亲自成为英雄,但是我有可能在电视屏幕上塑造一个英雄。”1999年4月,《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金庸时,他笑称若中央电视台要拍他的作品,他只要一元的版权费就行了。张纪中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前景,他赢了!他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梦想有了实现之门。此后,他塑造了不一样的令狐冲,不一样的乔峰,不一样的杨过,不一样的韦小宝。接下来,他还会塑造一个不一样的张无忌。
张纪中的“英雄剧”还有很多,看他制作的电视剧片名———《激情燃烧的岁月》、《永乐英雄儿女》、《吕梁英雄传》,你就知道,这人心里想的是些什么。无论武侠、古典名著还是战争主旋律,只要与“英雄”有关,张纪中就愿意接,也能塑造完全不一样的“英雄儿女”。
如果用“心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来形容这人,会略嫌诗意,那么,就用“用现实主义来实践英雄主义”这种比较官方的说法好了。这说的是张纪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质:他作为一个制作团队的领导者的运作能力。
张纪中对作“领导者”有一丝得意。一部戏的定位,演员的选择,导演的用留,甚至服装的风格,都由他一人决定。常常,出面回答记者提问的,不是导演,而是他。再大的腕儿,也别想在张纪中这里讲价。“我这里是戏抬人,不是人抬戏。”这是张纪中的口头禅。“来这里就是拍戏,戏好了,你的名气自然就大了。我做的就是给你提供这个条件。至于你要有其他非分之想,那走人!”
“一个好的制片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商人,但是一定是一个好的当家人,懂创作的要求,也懂得生产的要求。”张纪中认为这是他拿出好作品的保证,因此他不仅懂,还必须要有绝对的掌控权。
如果只是“绝对掌控”,那么人们完全可以认为他“权力欲膨胀”、“大权独揽”;但他像“工作狂”一样要求自己,事无巨细地过问,他的手机像“110”一般,永远24小时开机,比所有人都忙。剧组要收工了,他一看,这光线还可以啊,再拍一会儿!在拍《射雕英雄传》时,剧组在海滩拍戏,他在周围山上看景,随身带着望远镜,时不时往沙滩望一望:“哎,你们怎么停啦,抓紧啊!”剧组人诚惶诚恐:主任怎么知道我们歇了?
冬天,在九寨沟拍《神雕侠侣》,日短夜长,一天中午,张纪中看看天,和导演赵箭商量:这天黑得这么快,咱们中饭就别吃了吧?事后赵箭气得到处跟人“投诉”:“居然想叫我们中饭都别吃,省下时间拍戏!”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个一个解决困难,困难解决完了,我们的戏也就拍完了”。
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想象英雄,只是事无巨细地掌控拍摄,也许能拍出一部完全个人风格的片子,但却不一定是好片子。除了掌控能力,张纪中的审美眼光,是让人能放心地把决定权和掌控权交给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制作的军旅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央台怎么都不要;他制作的现实题材剧《青衣》、《民工》同样是同类题材中的翘楚。接下来,他将拍摄第一部电影《西游记》,不知道会不会代替盘旋人们脑海十几年的六小龄童版“美猴王”形象。
英雄主义、领导者、工作狂、审美眼光———张纪中把自己身上优异的那部分融合进了电视制作人这一角色之中,他曾骄傲而又有点失意地说,自己没有做演员和歌唱家,但做制作人却能如鱼得水。在他心里,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艺术家的梦想;虽然他一再强调,艺术家只是个虚名,是别人封的名号,和名利一样虚无,但我愿意相信这是他不好意思说出来的一个目标:他依然想做一个英雄。从演电影到演电视,到拍电视,现在又回到制作电影《西游记》———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张纪中在电影里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