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揭秘朱镕基及其家人:退休后捐款四千多万

2014年12月01日 11:41  环球人物杂志 微博 收藏本文     

  朱镕基家世家风

   朱镕基一家人

  夫妇退休生活丰富,热衷慈善

  “实际捐款四千多万元”

  2014年10月,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因为一条新闻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怀念。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4胡润慈善榜》,在100名上榜的中国慈善家中,只有3人不是企业家,其中朱镕基“自2013年以来,共捐赠善款2398万元”,在榜单上排名第六十位。胡润研究院称,这些钱是朱镕基退休后出书所得的版税,悉数捐给了实事助学基金会。

  11月初,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就此事向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求证。黄书元说:“朱总理实际捐款数额不止2398万元,而是四千多万元,在胡润慈善榜上的准确排名应在前40名。”黄书元还向记者进一步说明,朱镕基在人民出版社出了3套6本书,即一本《朱镕基答记者问》,四卷本《朱镕基讲话实录》和一本《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版税标准是销售码洋的10%,至今共计四千多万元。这些钱,朱总理在出书之前已做出安排,他本人不经手,由出版社转交给他创办的实事助学基金会。

  实事助学基金会于2013年1月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由一支专业团队负责管理。2013年9月4日,实事助学基金会项目启动暨首批项目签字仪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举行,捐助资金100万元,用于设立湘西义务教育学校特困学生救助基金和杰出教师奖励基金,以及吉首市丹青中心完全小学、丹青中学、河溪中学学生营养改善及食堂设施改造。湖南是朱镕基出生的地方,湘西则是朱镕基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他一直挂念着家乡人民。

  今年7月10日,实事助学基金会福建捐赠项目签约仪式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举行。基金会决定,今年捐资援助长汀县5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800多名学生。实事助学基金会理事长朱蕤在捐赠仪式上说,朱镕基“要实实在在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办点实事”,“希望贫困地区的孩子每天都能够吃上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他还表示,基金会将在资助贫困学生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奖励品学兼优学生,鼓励人才成长,资助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设施建设,资助、奖励贫困地区教师等方面陆续开展公益活动,把朱镕基对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及教师的关爱,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受助者。此后,在教师节前夕,福建省100位教师获得2014年度“实事助学基金杰出教师奖”。

  反感为自己树碑立传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书记录了一个细节:朱镕基刚到上海工作,就给自己提出“五戒”,即不登报、不上电视、不剪彩、不题字、不受礼。2003年卸任国务院总理后,朱镕基依然严守这五条戒律。唯一的一次例外是2003年9月9日,堂兄朱经冶90大寿,朱镕基写了两副贺联,一联为“诚信传家经风雨,廉洁从公冶新人”,联中巧妙地融入了“经冶”二字;另一联为“儿孙满堂万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欢”。朱经冶的父亲朱宽浚是朱镕基的三伯父,曾照顾幼时的朱镕基。朱经冶后来长居上海,自从1988年朱镕基当选上海市长后,他就希望朱镕基为他写一幅字,十几年也未能如愿。直到90大寿前,因病住院的朱经冶才圆了这个心愿,激动之余,病也好了大半。他说:“镕基为官清正廉明,官风务实严谨,平日鲜有为人题词者,故此两联手迹弥足珍贵,殊堪留传后世也。”

  近年来,朱镕基在整理自己的讲话稿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亲自从1500多万字中选出100多万字用于编著,但他对别人给自己树碑立传的做法仍然极为反感。

  《中华诗词》杂志前副主编欧阳鹤是朱镕基在清华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他有感于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处变不惊、为国为民操劳的精神,写了一首长诗《镕基赞》:“板荡神州盼俊才,无边风雨送君来。百年积弱须重振,万里河山待剪裁……”诗稿在《中华诗词》2003年第六期发表,并由同是朱镕基同学的宣祥鎏书写,印成了书法卷册。

  2004年9月,湖南常德举办第一届诗人节,这首长诗被刻在了诗墙上。两个月后,欧阳鹤特地到朱镕基家汇报了这件事。朱镕基听后,沉思半晌,走进书房,给欧阳鹤写下一段话:“欧阳鹤兄:诗书并茂,情谊两真。赞誉之甚,其实难符。只知办事,唯愿利民。不求非分,祈勿流传。”当晚,朱镕基还拨通了湖南省委书记的电话,要求将《镕基赞》从诗墙上撤下来。于是,诗墙上的《镕基赞》不见了。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朱氏历史做过梳理,并写了一本与朱镕基有关的书。2003年,他专程到上海想请朱镕基过目,结果连面都没见上。时至今日,朱天池也未能如愿,只好放弃了出版的念头。

  “比传闻中还要内行”

  2012年春节,朱镕基现身上海大剧院,观看春节京剧晚会。图为演出结束后,朱镕基看望演员。

  孟子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退休后,不题字、不立传的朱镕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多人知道,他是位京剧票友。他自己也说:“我的退休生活很丰富。我最喜爱的是中国的京剧,我现在不单是唱戏,而且还拉京胡,经过勤学苦练、名师指教,我现在拉胡琴的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倍。”

  2003年11月,朱镕基回到家乡湖南。在下榻的湘麓宾馆,他专门邀请湖南京剧团琴师张再峰登门,切磋技艺。张再峰回忆说:“他喜欢唱老生,唱得有板有眼,专业得让我吃惊。”那天下午,从3点到6点,从《甘露寺》《搜孤救孤》到《乌盆记》,二人轮番配对,你拉我唱。第二天,湖南京剧团的艺术家们干脆都来和朱镕基切磋,“又热闹了一个下午”。第三天,因为计划临时变更,定好的排练被迫取消,朱镕基颇为遗憾地说:“下次还要来唱。”

  2006年3月23日,朱镕基来到福州。他听说福建有个办了近60年的京剧院,且很多演员都是年轻人,于是刚落脚,就请福建京剧院的演员们过来。院长刘作玉带去了30多位演员,几乎都是“80后”。朱镕基请每个演员逐个唱了一段,等演员们唱完,朱镕基一一做了点评:张美超的嗓子好,但还要努力学习!李海宁唱《凤还巢》,报的是梅派戏,但唱得没有梅派味道,我觉得她适合唱荀派……演员们由紧张变成了佩服,“没想到总理比传闻中还要内行”。临别时,朱镕基鼓励说:“我这不是批评,而是真心指出不足,希望你们提高。”

  2012年和2014年,朱镕基两次回到曾工作过的上海,观看春节京剧晚会,甚至亲自编排剧目。他能叫出每位前来演出的京剧名家的名字。网上流传着一位观众在现场用手机拍摄的视频,当朱镕基现身上海大剧院时,人群一片沸腾,掌声经久不息。

  妻子劳安很“可爱”

  2002年1月13日,朱镕基和劳安在印度泰姬陵前留影。

  在朱镕基的身边,人们总能看到他的结发妻子劳安。劳安是朱镕基的中学同学劳特夫的妹妹。1951年,朱镕基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劳安也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成了他的师妹。共同的专业背景为他们相恋提供了条件。巧的是,劳安也唱得一口好戏。

  1956年,两人结婚。朱镕基曾在同学聚会上说:“劳安在清华就读时,在校医院生下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女儿燕来;劳安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肚子里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儿子云来。”婚后不久,朱镕基被错划为右派,劳安坚信朱镕基没有错,没有与他“划清界线”。

  一直以来,朱镕基夫妇两人不离不弃。有一次,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访问日本。在一次活动中,主持人问朱镕基:“听说朱总理什么都不怕,但是对于劳安夫人是除外的。您觉得您的夫人有什么地方令您感到可怕?”朱镕基笑着说:“我根本不觉得她可怕,我觉得她可爱。”主持人又问:“假如您夫人不在这里,您也是一样的回答吗?”朱总理说:“当然,表里如一嘛。”

  退休后,朱镕基做过一次小手术,切除了一个肿瘤。这个小肿瘤曾让劳安十分紧张,寝食难安。后来经检验,肿瘤为良性,劳安这才放心,并流下了眼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无论朱镕基去上海看戏,还是回母校清华大学参加校庆,劳安都默默陪伴左右。

  低调的子女

  2014年3月4日,朱燕来在北京国际饭店接受记者采访。

  2005 年,朱云来被知名财经媒体《亚洲银行家》杂志授予“杰出成就奖”。

  朱镕基的女儿朱燕来本科和硕士都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的。此后,她赴加拿大深造,获得萨斯喀彻温省雷吉那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学位,曾在加拿大皇家银行和蒙特利尔银行从事证券工作,1997年加入中国银行。2013年4月,朱燕来出任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从2011年开始,她每年都参加全国两会。

  在接受两会记者采访时,朱燕来透露,她先是在全国政协的经济界,后到特邀界,2014年转到教育界。在她看来,教育是“接地气的一个领域”,是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关系到千家万户;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很快,已是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教育、文化软实力方面“确实还有一些距离和困惑”。据接触过朱燕来的两会记者透露:“朱燕来为人大气礼貌,虽然言语不多,不太愿意拍照,但也不会回避记者。”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有记者在午休时间敲开了朱燕来的房门,问她能不能聊几分钟,她亲和有礼地答应了。不过朱燕来说到做到,几分钟后,就示意记者时间到了。

  朱镕基的儿子朱云来曾就读于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专业,后赴美国深造。1994年,朱云来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获得大气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朱云来转换专业,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获得芝加哥帝博大学会计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先是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担任了一年的高级会计师,之后又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任投资顾问、高级副总裁。

  1998年,朱云来进入王岐山担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文称中金)香港分部,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帮助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十亿消费者》一书中描述,朱云来还是中金普通管理人员时,努力保持谦和、低调,喜欢编写关于国有企业财务细节的研究报告。有一年,中金向一家拥有70家子公司的某国有企业提供咨询,朱云来提交了500页的报告。

  加入中金两年后,朱云来进入中金管理委员会,2004年出任中金CEO。此时,中国迎来国有大型企业上市潮。朱云来带领中金几乎赢得了每一家大型国企的IPO生意,使其成为投资银行业的佼佼者。

  据媒体报道,朱云来以“科学家办投行”的特点著称,用数据统计分析来研究相关行业,管理风格谨慎,重视合规。他喜欢穿一双黑色老头布鞋,通常下午才来上班,然后一直待到凌晨。

  2008年汶川地震中,许多学校建筑毁损,中金为当地捐建了小学校舍。朱云来告诉援建团队,中金援助的小学质量必须过关。为此,他自学建筑工程相关知识,看了许多专业书籍,还亲自参与了改善灾区小学校舍建筑设计的讨论。

  中金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在中国人寿改制项目上,朱云来立有头功。他自学精算,带领团队把中国人寿的财务数据研究了很多遍,并推导得出中国人寿可以依靠未来自身利润消化历史累积亏损的结论,使中国人寿赢得了外界的信任。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石化[微博]在成功上市后开了一个庆祝酒会。酒会上,面对记者不断提问,朱云来以沉默应对,连自己是否姓朱也不讲,并拒绝与记者交换名片。据见过朱云来的记者透露,朱云来最近几年有所改变,会给记者名片,但名片上的电话号码是中金的总机。

  后来,随着IPO业务的主力军从国有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中金的业绩开始下滑。2014年10月,朱云来辞职。有媒体猜测,他未来可能会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在今年举办的中国IT领袖峰会上,朱云来曾提出,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任何数量的人群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完成同一件事。

  朱氏家族600年

  先祖出自皇室,世代经世济国,乐善好施

  时光倒回86年,朱镕基出生在湖南长沙棠坡朱氏家族。这个源自皇室一脉、官商迭出的名门望族,以其深厚的积淀赋予了这个新生子侄诸多天性:聪慧、好学、性善、刚直。近代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血性和霸气,也在朱氏家族后人身上留下烙印。

  2014年深秋,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沿107国道乘车,经过长沙县城和安沙镇后不久,便看到了路边那座熟悉的牌坊。牌坊上面写着“和平村”,下书“善化棠坡”四字,牌坊下一条平整的水泥路,直通村子深处。这就是朱镕基家族曾经世代居住的地方。

  2014年11月,湖南省长沙县和平村,雨中的朱氏家族祖屋。(本刊记者 朱东君 摄)

  朱元璋一脉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1938年,抗日烽火已起,长沙尚显太平。朱氏家族在和平村办起了族学,将祖屋的部分花园改建为校舍,取名 “时中学校”,朱家的人自己当老师,附近乡邻的孩子都能来上学。朱镕基就在那里读过几年书。

  上世纪90年代初,和平村在村口建起一座小学,沿用了“时中学校”这个名字,如今它是当地知名的小学。从校门口步行约半小时,穿过农田、池塘、民居,就看到了当年的朱氏祖屋兼学校。祖屋的旧房子已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如今这座是2006年按原址原貌重新修复的,白墙黑瓦,名为“恬园”,大门两侧刻有“读书继世,忠厚传家”的家训。村支部书记贺文利陪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走进去,只见数个庭院相连,房屋几十间。第一进庭院里有戏台,有轿厅;第二进庭院里有两层的堂屋,旁边的小院子里还有一口水井。

  村支书说,这祖屋是村里出于对朱镕基的敬爱自发重修的。朱镕基当时并不知情,得知后严令不许打着他的名义搞旅游,因此祖屋从未对外开放。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这里和南方乡间许多家族的祖屋一样,布置了一间文化室,挂有一张族谱。在这张族谱上,最上面的名字是朱原善,又名朱玉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代孙,祖屋就是由他在1854年所建。

  置身于雨中的朱氏祖屋,数百年的家族历史如同绵密的雨滴一样,汇聚涌落。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他共有26个儿子,除长子朱标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外,其余24个儿子全部分封各地为王,以便拱卫江山。第十八子朱楩(音同骈)生于1379年,12岁时封到岷州(今甘肃岷县)为王。4年后又改封云南。朱元璋给每个儿子都取好了此后二十辈的排辈字眼,给朱楩这一支的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咨访,宽镕喜贲从”。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朱楩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楩去世,谥号“庄”,史称岷庄王。

  此后,岷王一支一直在湖南武冈繁衍生息。直到约200年后,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反明,攻陷武冈,朱氏子孙四散逃离,第八代企字辈中的一人隐去辈份名,改名朱小鲁,迁居至长沙的棠坡,他就是棠坡朱氏的先祖。朱小鲁的儿子仍然不敢用朱元璋定下的辈份字“禋”(音同因),取名朱其美。直到他的儿子、第十代朱雍松出生时,局势已经稳定,才恢复辈份名。此后几代人都以行医、教书为生。直到第十三代朱玉堂,朱家家势再起,成为当地的望族,朱玉堂还获得了光禄大夫头衔。不过,真正创下宏大家业的,是他的长子朱昌琳,族名朱咨典。

  乱世中的儒商

  在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工作人员为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找出一本湖南省志,翻到人物志里记载的朱昌琳一篇,对记者说:“俗话讲,‘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意思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大事件中,湖南人都处在风口浪尖上,敢为风气之先。朱昌琳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他的一生正是这一说法的真实写照。”

  朱昌琳生于1822年,“家承儒业,但屡试不第”,在本县当教书匠,年薪只有32吊钱。后来,他到当地富绅唐亦农家当账房。不久,他借钱在长沙租了一间铺房,开了家杂货店。1845年,湘中农业丰收,谷价大跌,其他人都没在意,只有朱昌琳拿出所有积蓄,收购了大量稻谷。第二年,长沙大旱,谷价大涨15倍。朱昌琳抛售所囤谷米,赚到了第一桶金。

  1864年,朱昌琳遇到良机。两江总督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见江淮一带户口萧条,富商绝少,为招徕盐商,规定“但有投名领(盐)票者,概准认运”。清政府实行盐票制度,商人凭票行盐。太平年代,商人要拿到盐票十分不易。如今曾国藩鼓励领盐票,朱昌琳“独见机先,遽请百票”,成立了乾顺泰盐号。不久,淮运恢复畅通,票价猛涨,“初值十金,后卖巨万”。

  后来,湖南人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赴西北平叛。清政府征集商贩,转运茶叶到陕甘和关外,朱昌琳便在左宗棠等人的支持下积极应征,增设茶庄,将湖南茶叶运至西北各地,盈利日增。1877年,陕西、山西等地发生饥荒,这两省的巡抚都是湖南人,他们就请朱昌琳帮忙赈灾,朱昌琳捐献了大量粮食。他精心筹划,用布袋运米,在运米的同时也运去了数万匹布,这些布被用于制作棉衣在寒冷的北方出售,朱昌琳因此再获巨利。

  但朱昌琳不是一般的商人,他的经商之道是“务审时,如治国”。生逢乱世,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朱昌琳把经商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洋务运动兴起,他就投资办实业。1895年,长沙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湘善记和丰公司”就有他的股份。他还与人合建了湘裕炼锑厂,开长沙冶炼有色金属的先河。戊戌变法开始,他就支持变法。1898年,他慷慨资助维新人士。左宗棠称朱昌琳为“我们乡的豪杰之士”,只要朱昌琳来访,左宗棠就走下台阶相迎。

  此后,朱昌琳把更多精力放到减免租税、救济饥贫、设医院、行募捐的善举上,甚至放到公共事务上。从1897年开始,由朱昌琳出资,招民疏导浏阳河水进入北湖,再与湘江接通,历经10年才完工,是为新河。新河与湘江汇合处,水面深广,利于商船停泊,并使湘江东岸、浏阳河北岸一片沙滩变为良田。新河开通后,湖南官绅称许他有“儒商”情怀,一致保奏他获得三品卿衔。1910年,他又获内阁学士衔。1912年,90岁的朱昌琳去世。

  朱昌琳对朱氏家风影响很深。自他往后,乐善好施、经世济国、关心公序良俗成为朱家的特点。朱氏祖屋对面一直住着一户姓陈的人家。60多岁的陈华安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朱家是地主,但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以前村里有穷人家去世,没有钱安葬,他们家就会提供棺木和石灰。”

  “中国官场最有血性的男子”

  1901年,朱氏家族四世同堂合影,前排右一为朱访绪。

  朱昌琳的儿子、侄子或因父辈恩荫,或因科举,相继入仕当官,都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官声。

  朱昌琳的儿子朱访纶在清末担任资政大夫,还曾在钦办海军衙门担任办事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酿成“庚子之乱”。白莲教的教众焚毁教堂,法国教士罗尚德态度凶蛮,要求严惩。广东巡抚听说朱访纶有才干,请他出面。朱访纶据理力争,激昂陈词。罗尚德不但知难而退,还称他为 “中国官场最有血性的男子”。朱访纶卸任回乡时民众用明镜和白菜相送,以感谢他的清廉。辛亥革命后,朱访纶在长沙办起了华实纺纱公司。

  朱昌琳另一个儿子朱访德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举人,长得高大魁梧,身怀绝技,攀登峭壁危峰如履平地,据说还能咬断锥针。他在光绪年间任军事总参议时,重修江宁城附近沙洲,将淤塞多年的河道疏浚一清。他还平反了湖北巡抚端方、安徽巡抚恩铭造成的许多冤狱。

  朱昌琳的弟弟朱昌藩,族名朱咨桂,生有3个儿子,小儿子朱访绪就是朱镕基的祖父。朱访绪中举的那年,正是甲午战争之年,晚清官场的颓靡已不可挽回。朱访绪因看不惯官场风气而辞官回乡。他继承家风,凡遇救助旱涝灾害等地方公共事务,都积极参与。乡邻感慨:“朝廷不能任用朱访绪这样有才干的人,十分可惜。如能够防患于未然,怎会有庚子之乱呢?”

  朱访绪有6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朱宽澍就是朱镕基的父亲。但朱镕基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9岁多时母亲也去世了。朱镕基先后由三伯父朱宽浚、五伯父朱学方照顾。朱宽浚之子朱天池,族名朱镕垂,从邵阳水泥厂退休后便在家撰写家族历史的书稿,他曾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并用一段话总结了朱氏家族的为官之道:“十五世诸祖均取朝廷功名,为官清正,世励清操,为民办实事,戒奢糜,崇俭约,忠厚孝友,和宗族,睦乡邻。醇风美德,世代相传。”

  少年“学霸”,关注战局

  朱天池在谈到童年的朱镕基时,评价是六个字:“寡言笑,爱读书。”10余岁时,朱镕基跟随五伯父朱学方离开和平村,迁入长沙郊区,就读于崇德小学。1941年2月,朱镕基考入广益中学 (今湖南师大附中),这是当时长沙最富盛名的私立中学之一。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湖南师大附中看到了一份名为《湖南私立广益中学学生学籍簿》的档案复印件。档案显示,在毕业考试中,朱镕基名列第一,11门功课有7门得到满分100分,平均96.27分,拿到了全班54人中的“一号文凭”。对朱镕基的毕业成绩,当时的校长曹孟其颇感惊奇,因而破例将其存入学校档案。

  朱镕基在公民课(即政治课)上的成绩尤其优秀,毕业考试得了满分。当时教公民课的老师彭应梅知识丰富,每次讲课旁征博引,学生课后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消化。彭应梅还给学生列出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包括卢梭的 《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同学们回忆,当时真正通读了这些课外读物的,恐怕只有朱镕基一人。朱镕基的同学、任弼时的堂弟任俨曾说:“当朱镕基以国务院总理身份访美时,我在电视里看到,他和记者谈起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唇枪舌剑辩论人权问题。我不禁想,当初他读 《民约论》 和 《法意》诸书,是否想到,将来会用其中的知识和美国的国务卿辩论呢?”

  朱镕基在广益中学时的宿舍是一栋两层的楼房,一楼住女生,二楼住男生。二楼的地面很简陋,用木板铺成,木板之间有不小的缝隙。一次,有名男生泡完脚,从缝隙里看到正好有女生在楼下,就把洗脚水浇下去。楼下的女生被淋湿,引起楼上男生们一片哄笑,只有朱镕基严肃地说:“不要开这种欺侮女同学的玩笑!”朱镕基的堂亲朱畅九当时也在广益中学读书,他回忆说:“朱镕基从来不谈无聊的话题,他关注战局。”

  随着战局吃紧,广益中学南迁湖南衡阳市常宁县。日军在长沙周边与中国军队相持,致使长沙到常宁的交通不便。朱镕基在省立一中的校友、后来曾长期在湖南师大附中校友会工作的退休教师刘磊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朱镕基当时从长沙返回学校,需要乘船先经过洞庭湖,然后再通过其他水路辗转到达常宁。八百里洞庭的宽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国家领导人之后,他到洞庭湖视察,看到湖面日渐缩小,还曾感叹,湖比自己上学的时候小太多了。”

  1998年9月,朱镕基视察九江大堤,看着质量低劣的工程,他怒斥九江大堤是 “豆腐渣工程”。此后,“豆腐渣”成了劣质工程的代名词。据同学们回忆,“豆腐渣”这个词源于他们在广益中学食堂常吃的一道菜。战时粮食匮乏,朱镕基和同学们吃得最多的是磨豆腐剩下的豆腐渣,8个人一桌菜,几筷子下去,一小盘豆腐渣就只剩碎屑了。

  “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

  1943年冬天,朱镕基以优异成绩从广益中学毕业,第二年2月,他在长沙楚怡学校 (1938年迁至新化县) 开始了高中生涯。当时的私立楚怡学校有着从小学、中学到工业专科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湖南绝无仅有,朱镕基就读于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31班。

  1944年6月,日军攻陷长沙,国破家亡的感觉深深刺激了朱镕基。在楚怡学校采访时,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看到了朱镕基2006年在楚怡百年校庆时给母校的亲笔信原件,信中说:“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我之年轻学友发奋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刘磊告诉记者,后来,朱镕基为减轻五伯父的经济压力,投考了免收学费的国立八中。这所学校位于偏僻的湘西花垣县,朱镕基就在大山中度过了两年求学时光。国立八中的同班同学杨开卷回忆,朱镕基当时每科成绩都在98分以上,尤其是英语,他甚至能背诵《英汉词典》的部分内容。杨开卷的理科成绩不甚理想,经常向朱镕基请教。1982年,杨开卷在报纸上读到朱镕基在国家经委工作的消息,心想这是不是当年的同学朱镕基?于是写信询问,却没有得到回音。近10年后,朱镕基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报纸上还刊登了照片,杨开卷一眼认出这正是当初的老同学,于是再次去信,并等来了朱镕基的回信:“接读来信,愧何如之。你前次来信,本应及时敬复,当时亦告诉自己,不要忘了,因我已有经验,上次一初中同学来信因我未及时回复,即遭来信大加讥讽。奈因每日白天会海,晚上文山,不过十二时不能就枕,过了几天,再也想不起来了。”

  日本投降后,朱镕基转到迁回长沙的湖南省立一中,在26班完成了最后的高中学业。湖南省档案馆保存了朱镕基在省立一中的学籍册。学籍册显示,朱镕基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转来省立一中就读,监护人仍是五伯父朱学方。

  1947年,朱镕基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考分最高,一进校就拿到奖学金。

  大学毕业后,朱镕基进入东北工业部,之后一直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经济部门工作,直到1987年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

  “各家亲戚,莫找我开后门”

  1998年4月30日,朱镕基与美国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左)交谈。

  朱镕基离开和平村后,至今再没回去过,朱家人也都陆续离开和平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走访和平村,见到了村里仅有的一户朱氏后人——朱镕基的堂侄朱必俊。他今年64岁,在村里开了一家“朱家商店”。一次,朱镕基来到长沙,把同自己平辈的亲戚都召集起来见了一面,其中就有朱必俊的母亲朱佩群(音)。朱佩群回来告诉大家,朱镕基第一句话就是:“各家亲戚,莫找我开后门。”

  朱镕基的儿子朱云来10多年前回过和平村,在“朱家商店”买了一串鞭炮,拿到先祖朱玉堂的坟前燃放。那一次,朱必俊的姐姐朱令娴见到了朱云来,并留下一张合影。“是在时中学校里面拍的,朱云来还问朱家做了哪些好事。”朱必俊说。

  在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采访时,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也曾联系过朱镕基的另一位堂侄,他在长沙市开福区党史研究室工作过。他在电话里说,总理专门叮嘱过朱家的后人,不要打着他的旗号办事,也不要因为他的事接受采访。“总理对我们的叮嘱,我们肯定要记着。”

  朱镕基当国家经委副主任时,三伯父朱宽浚的儿子、堂兄朱经冶去北京看望他,两人在谈话中订下了君子协定:只要朱经冶知道有人要找朱镕基办事,或是托朱经冶转达,朱经冶一律帮助挡驾。后来朱镕基调任上海,两人在上海见面,朱经冶对朱镕基说:“我不去看你,惊吵你,也不找你麻烦,别人包括我自己的儿女,也不让他们去找你。”那次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朱镕基风趣地对朱经冶说:“你高兴,肚子不饿多留一会我不反对,但我不会留你们吃饭。”

  在担任上海市长时,朱镕基还曾当着朱经冶夫妇的面,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堂侄朱匡宇说:“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果然,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朱匡宇没有变过职位。

  有一年,朱家亲戚打算修坟,写信问朱镕基是否将他母亲的坟一并修整,但被婉拒。朱镕基在信中说:“关于为我母亲修坟之事绝不可为,传扬出去影响更坏。顾念之情,心领不尽。”直到今天,朱镕基母亲和高祖父朱玉堂的坟墓依然十分破旧。

  朱经冶说过一句话:“朱镕基今天的性格是祖传的。”5年中,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两度探访朱氏家族故地,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一个家族得美名不易,得恶名容易。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希望看一眼朱氏祖屋,却在紧闭的门前怀着敬意离去。人们对朱氏家族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刚直、仁爱的朱氏家风的敬意。这样的家风,值得一代代后人珍视。 

文章关键词: 朱镕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将:朝鲜若崩溃中国救不了不必为朝打仗
  • 体育围棋巨匠吴清源逝世 享年100岁
  • 娱乐黄海波被释放后首发声:做了错误的示范
  • 财经1元钱汽油含0.34元税 官方:低于发达国家
  • 科技对话:曹国伟雷军刘强东“乌镇论剑”
  • 博客《小苹果》得奖不需过分解读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寝室藏书2000余册 川大学霸网络走红(图)
  • 刘纪鹏:牛市基础是消除不公平现象
  • 郎咸平:产业升级不是招商引资来的
  • 刘杉:国务院为何急着推存款保险
  • 牛刀:黄金要跌破1000美元
  • 冉学东:存款保险制度是银行业转折点
  • 徐斌:股市成为刺激经济的主要抓手
  • 许一力:原油不只暴跌这么简单
  • 徽湖:2015年北京房价暴涨在情理中
  • 如松:四万亿外汇储备是新甲午海战
  • 黄祖斌:牛市不需要经济恢复高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