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始终秉持“公为天下,路向远方”理念,致力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开展公路交通科研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团队引领 知识重构 打造学科交叉“领航基地”
构建跨界融合学科团队。学院以4支国家级团队为核心,实施“学科交叉、教师归队”战略,融合“双一流”学科、ESI前1%学科等多学科优势,培育“公路交通+绿色”“公路交通+智慧”等9支省部级创新团队,突破单一学科局限,形成多元交叉人才培养新格局。
重塑前沿课程培养体系。学院融合材料、信息、环境等学科知识,构建14门基础补齐课、12门交叉拓展课、9门前沿提升课的立体课程谱系,推动前沿科技和工程案例融入教学,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行业思政”新范式。
强化行业领先思维培养。学院汇聚“国际学者+工程大师+导师团队+学生群体”学术力量,实施“国际学者进团队”“工程大师进课题”“跨层级学术砥砺”计划,形成多链条“传帮带”机制,培养学生“识变、求变、应变”思维。
科工协同 双轮驱动 培育创新攻关“先锋人才”
实施重大项目科教融合。学院以28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牵引,实施公路交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能力提升计划,建立面向重大科研任务的激励机制和研究生科研助理岗位,引导研究生参与有组织科研,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推进重大工程产教协同。学院在青藏高原共玉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桥、秦岭终南山隧道等建立26个联合基地,组织研究生投身重大工程建设和运维,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提升关键技术攻关能力。
构建“学研赛”育人机制。学院形成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研发成果为核心、学科竞赛为拓展的“学—研—赛”“双创”协同体系,实施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对标国际 加强合作 打造世界一流“交通高地”
搭建世界一流合作平台。学院建有2个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打造4个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共建6个海外学术交流基地,形成海外名师课堂、人才联合培养、学术会议交流、海外研学实践等长效机制,提升研究生国际视野。
主导国际标准工程对接。学院组建“一带一路”工程教育中心,牵头发起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和国际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标准联盟,推进中国-南非、中国-中亚、中俄等交通技术标准对接,指导研究生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提升解决复杂国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成效显著 引领发展 铸就交通强国“人才高地”
在校生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以来,学院培养公路交通硕士生3412人、博士生514人,通过科研实践与学术创新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在公路交通沥青路面领域产出一批高被引和热点论文。通过“学—研—赛”协同育人机制,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频获佳绩,涌现出一批自强标兵和创新人物代表。
毕业生后期发展突出。学院85%毕业研究生任职于公路交通领域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及行业央企,培养的国省级科技创新与产业领军人才在全国同类院校毕业生中占比18%以上。7名毕业生成长为国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6人获“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等荣誉。
学科实力与影响显著。依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成效,学院推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国家首轮及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序列,学科评估不断晋级;“交通强国”等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专业教材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教材奖项;2个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面对新征程新机遇,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将以新一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深化公路交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推进团队引领、科工协同、国际合作等战略,实施党的政治功能“引领工程”、思政领航人才培养“强基工程”、公路交通文化传承“逐梦工程”、强国担当科技创新“登峰工程”,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高素质领军人才,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修路、交通报国的使命担当。
(汪海年 张久鹏 杨旭)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