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宁波大学跨海大桥安全保障与智能运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自成立以来,秉承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发展理念,致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科创新平台,不断推动桥梁安全与智能运行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国家桥梁建设与战略实施贡献重要力量。
重视人才集聚 促进团队建设
基地高度重视国际化人才队伍建构工作,坚持引进大批国际顶尖学者的同时,与挪威科技大学、克里特理工大学、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会聚了一批海外学术骨干。
基地充分发挥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的学术优势,打造国际化科研团队,持续在结构安全、高效运行、主动预警、被动防撞四大研究领域进行深耕探索。
近4年来,基地新增了20余名海外高层次专家、6名国家特优海外人才、5名浙江省海外人才,以及多名优秀博士后与博士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加速集聚,以及科研团队的持续壮大,促使基地在迈向国际顶级科研平台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深化国际合作 加强学术交流
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国际行业前沿,积极主办和参与各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自2020年以来,基地接受前来工作和交流的专家60余人次,先后成功举办“国际海洋工程会议”“跨海大桥国际学术会议”“工程结构安全与防护研讨会”“院士工作站国际研讨会”,以及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等15场高规格会议。
同时,基地组织科研技术骨干人员前往克里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挪威科技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开展基地建设和项目研究交流活动。
对接国家战略 科研硕果频出
目前,基地科研成员已陆续承担1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深外国学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重点项目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紧密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取得卓越科研成果,展现出基地成员卓越的科研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在大型桥梁防船撞领域,王永刚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创新性提出“以柔克刚”的设计理念,开发出刚柔匹配导向桥墩防船撞技术,建立起冲击载荷下刚柔匹配的理论分析框架,精准确定了外钢围刚度与防撞圈柔度的匹配关系,取得多项关键性突破。
在全球首次实船撞击试验中,王永刚教授团队成功实现了桥梁、船舶、防撞设施“三不坏”的目标,呈现了“四两拨千斤”的卓越防撞效果。如今,这一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为桥梁防船撞领域开辟出全新的方向。该技术成果还被广泛应用于湛江海湾大桥、象山港大桥、福建平潭海峡大桥等重点桥梁项目,累计节约工程造价约7.23亿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在新型漂浮体及桥梁结构领域,由国际知名海洋工程专家Moan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也取得重要进展,推动了该领域的技术革新。Moan教授因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在跨海大桥智能交通控制领域,由郑彭军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对交通流的高效运行进行深入研究,承担了总经费超过3000万元的浙江省科技攻关“领雁”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通航安全评估项目,将高速公路干线交通控制方法成功应用于跨海大桥,显著拓展了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控制的应用范围,为大桥交通管理领域注入新活力。
目前,宁波大学跨海大桥安全保障与智能运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已成为宁波大学,乃至全国桥梁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显著促进了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未来,基地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以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国家桥梁建设和科技进步助力。
(作者:郑彭军 王永刚 刘小玲)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