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药领域尖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科技创新,对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全方位赋能诊断治疗、药品研发、精准医疗、中医药等多领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医药健康受到热议,本刊采访了参加本次两会的行业内多位头部企业相关负责人,从政策建议、技术革新、平台建设、国际化发展等多角度,共话打造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

运用前沿科技手段实现多个癌种早筛早诊
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于旭波
通过对癌症的早筛早诊,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医疗成本,对于进一步加强人民健康保障、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结合最新科技手段“血液cfDNA甲基化癌症早筛技术及产品”,制定并进一步完善全国性癌症早筛早诊指南共识规范等文件,为医疗机构提供诊断标准和操作流程,构建覆盖全国的肝癌、肺癌、肠癌等早筛早诊医疗体系,使技术成果惠及广大患者。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癌症防治服务水平,应当对高发区域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早筛;探索肝健康、肺健康、肠健康等专项健康的全流程管理,推动癌症筛查诊疗“五早”(即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加速落地;并将肝癌、肺癌、肠癌等早筛检测纳入医保收费目录,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集中采购。

加快推进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
以岭药业董事长 吴相君
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数据平台建设。可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逐步建立健全中医药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流通、使用的标准和规范,对中医药全产业链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和区域中医药数据平台,实现中医药数据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实行中医药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技术防护,为中医药大数据分析和数智技术应用奠定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
建议进一步推动数智技术与中医药服务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古籍文献、古代经典名方和名老中医经验方剂的挖掘和整合,为中医药数智化提供支撑。加快建设智能化中药房、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中医药服务。加快推进数智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升研发效率。借助数智技术推动中药材种植全生命周期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数字工厂、数字车间建设应用,实现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标准化控制。加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数智化进程,提升数智化设备配备率。

对中药经典名方进行焕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缘药业董事长 肖伟
建议通过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多方面对经典名方相关产品进行多方位焕新。在基础研究方面,针对经典名方“什么成分有效”“为什么有效”等问题加强以功效物质为核心的基础研究,进一步解析中药复杂体系中的功效物质、功效靶标,科学阐释经典名方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中药制药方面,重视经典名方新药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提升和质量控制标准,以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为核心质量目标,将经典名方中的功效成分作为质量控制指标,从根本上保证中成药的质量均一、稳定、可控,并实施基于功效成分群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模式及智能制造技术,助力经典名方新药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
此外,以功效物质为核心,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将经典名方新药的功效物质固定、数量固化,精准凝聚功效成分,并通过领先的制剂技术,在制剂工艺中将辅料限定在最小范围内,从而达到“量少而质精”的目的。

以源头创新打造行业新质生产力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以芳
建议优化产学研医转化机制,加强政企投孵联动。持续大力支持组建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创新联合体,跨区域构建产学研医的协同创新机制,使创新要素进一步向创新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竞争能力强的龙头型企业聚集。
建议将人工智能与医药企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复星医药在药物研发、医学影像、精准医疗等领域进行了AI布局,通过自主研发的AI决策智能体平台,在早期研发、临床开发等多个阶段进行升级,显著提升了药物研发效率,加速研发成果转化;通过和国内AI制药企业合作,快速发现潜力分子,加速推动产品研发上市;通过深度孵化拥有AI技术的医疗器械企业,大大降低影像诊断与外科手术的复杂度,让高品质医疗惠及更多患者。
建议加强“三医”政策协同,完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集中科研力量针对前瞻性技术进行重点突破,集中行业力量针对供应链的卡点难点联合攻关,集中释放政策红利对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建议进一步推动多元支付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创新药品的支持,同时对临床价值高、临床替代性弱、技术壁垒高的复杂制剂、生物类似药等进行综合考量。

以高科技夯实中国经验
步长制药副董事长 赵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既是数千年智慧传承的中国经验,更是科技赋能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方案”。赵菁建议:
运用现代数据智能技术,构建“中国经验”典籍宝库。系统整理历代中医药古籍文献、特色技术传承专项及古代经典名方,实现精华传承;同时梳理现代优秀理论创新成果与创新中药研发成果,推动守正创新。
设立国家专项基金,支持中医药理论创新。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形成符合现代需求的中医药创新理论体系;针对重大疾病,通过现代科学阐释中医药学原理,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科技及多学科交叉融合。
设立专项奖励机制,激励医药企事业单位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深度融入新药研发、绿色智能制造等关键环节,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加强“中国经验”传承人才培养。推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的数字化、影像化记录与传承;持续实施岐黄学者培养项目,重点培育中青年骨干人才。
多维度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主导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深度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与传染病防控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中医教育合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举办国际会议及展览,展示成果并深化交流。

建议加快出台原料药分段生产相关法规和指南
华海药业总裁 陈保华
制定原料药分段生产法规与指南,有助于构建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陈保华建议:
在对原料药登记企业以及生产场地的监管上,申请人和生产场地均应接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在委托生产的药品范围上,明确规定一般药物的委托生产加工法规或指南文件也适用于原料药。
在委托生产的管理上,受托方和委托方均需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申请人/原料药的生产者负责最终产品的放行,申请人有权对受托生产企业的设施开展GMP符合性审计。
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通过对完成度较好的原料药或者产品经验较多的省区市进行分段生产“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落实各分段生产场地所在地的基层药品监管部门职责并建立跨区域沟通协调机制。

推动香港发展医疗旅游
香港希玛眼科集团董事长 林顺潮
全球医疗旅游市场快速增长,为香港提供发展机遇。香港医疗技术领先、设施完善、“两文三语”优势明显,具备成为国际医疗中心的潜力。建议推出外国赴港医疗签证,允许患者多次往返,并提供线上续签及陪同赴港便利。此外,可增设医疗绿色通道,推动内地商业医疗保险覆盖香港医疗,提升医疗收费透明度及建立纠纷解决机制,确保患者权益。同时,香港可设立医疗旅游接待中心及国际语言医疗信息平台,提升患者体验并塑造高端医疗形象。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