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AI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企业关键是找准自身定位,立足长远、稳健发展。
DeepSeek风头未减,M anus已然横空出世火爆全网。国内AI(人工智能)领域风起云涌,活力迸发。
但对AI行业来说,则是巨大的投资与竞争焦虑,都怕风口换了以后,自己成为率先被淘汰的那一个。近期各互联网大厂纷纷改变路线,宣布接入DeepSeek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那么,对AI行业的企业来说,焦虑何解?
大厂不宜“花钱解忧”
这一轮围绕DeepSeek产生的AI热潮与焦虑,很容易令人想起十多年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前夜,行业内弥漫的焦虑味道,甚至比现在更大。
当时广为流行一种“船票论”,把移动互联网比喻驶向星辰大海的巨轮,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会拿到“船票”,那些没有“船票”的公司将会被淘汰。
大家都很忧虑,于是毫不吝啬地进行各种投资。于是,“ALLIN”“押注”这类赌性十足的词汇高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一方面,10年过去了,所有人都耳闻目睹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巨变;另一方面,回头去看会发现,当焦虑上头引发赌性后,互联网产业发展史上大量投资失败的案例,也是集中出现在那个时代。
比如,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雅虎收购Tumblr、百度收购91无线、腾讯收购snapchat股份、阿里收购UCW eb等。这些投资,都是动辄10亿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百亿美元。
现在回头再看,会发现每一个收购在发生的时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都有各种看似必然的理由,也都充满必胜的信心,但无一例外地都走向了失败。
然而,与大量失败的高额并购案例相比,如果找寻成功的投资案例却又比比皆是。像字节跳动、拼多多、快手、美团、小红书等,都是风投的手笔,其中也包括各大巨头的参与。推出ChatGPT的OpenAI,最早还具有浓郁的非营利性质,马斯克和黄仁勋却都为其提供了“赞助”。
从这个角度讲,面对已经到来的行业热潮和已经产生的竞争焦虑,与自研和投资相比,并购实在不是一个最优选择,而更像“花钱解忧”。
但问题在于,大厂们对控制权天生执着,与获取投资收益相比,其更担心亲手培养出一个颠覆者,这又驱使它们更倾向于并购。这需要引起更多警觉。
别因焦虑而跟风
“太阳底下无新事”。所谓的变革焦虑一直贯穿人类社会历次工业革命始终。
比如,19世纪铁路兴起后美国有基于战略焦虑所引发的铁路泡沫;电力爆发后又出现电力泡沫,爱迪生的公司还差点因此破产。
值得注意的是,与旧时代的焦虑相比,数字时代由于变革所引发的焦虑要更严重。这是因为,新兴产业越来越具有“赢者通吃”的特征。
这一点,在DeepSeek上表现尤为鲜明。这也导致,担心被“吃掉”的竞争者不得不宁愿顶着泡沫危险也要大力参与。
从经济学角度讲,DeepSeek的成功与对AI浪潮的高度期待会导致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使浪潮更为澎湃,同时也更容易形成“非理性繁荣”,出现大量失败。
但长期来看,这种高预期又加快了新技术的布局和应用,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形成创新的正外部性。也就是说,行业“焦虑”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加速了行业的发展进步。
但在微观上,对具体的AI企业而言,面对新浪潮的过度焦虑却又事关生死,焦虑不应该成为企业盲目跟风的理由。
AI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涵盖从底层硬件、算法模型、数据处理,到应用开发、行业解决方案等多个环节,企业没有必要都追求DeepSeek式的成功,关键是找准自身定位,越是乱花迷眼,越要自省于清醒、理性和耐心,坚守长期主义。
要知道,焦虑的对面是战略定力,真正留下来的,必定是那些坚持技术积累、惯于稳扎稳打、懂得战略选择的企业。
任何技术突破,最终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市场的检验。企业若能立足长远、稳健发展,终将成为AI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AI的终极价值,也不在于某一个爆款产品,而只在于其是否真正服务于社会生产、推动产业升级、改善人们生活。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