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张夕勇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京津冀先进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十余年来,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先进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在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先进制造领域,京津冀地区加速推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氢能产业链成群成网
发展氢能产业是推动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促进京津冀在全国范围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区域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具备研发实力突出、产业基础完备、氢能供给多元、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三地产业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为区域协同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氢能技术研究在我国起步最早,经过近二十年持续研发和企业孵化培育,现基本掌握氢能产业体系各技术路线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在科技创新、产业基础、支撑要素和市场应用方面具有全国领先优势。
《京津冀先进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2025》发布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教授表示,作为在氢能技术研究、产业布局与应用示范方面全国起步最早的地区,京津冀三地氢能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区域贯通、成群成网,正在合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地,提升产业链群治理能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优化空间格局,促进氢能产业四链深度融合,驱动氢能产业集群爆发式生长,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世界“氢能之都”。
携手打造“未来之车”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最新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名单,“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在列。《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发布,同样成为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中关村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促进会会长张夕勇认为,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又是新质生产力代表性的技术和产品,汽车产业有着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独特优势,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刚刚过去的2024年,京津冀地区实现汽车产量285万辆,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汽车67.6万辆,同比增长154%。目前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实现产值已经超过8400亿元,汽车已经成为京津冀制造业的首位产业。
沈体雁表示,北京汽车产业逐步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切实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则不断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三地将围绕各自产业优势,深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区域协作,在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车规级芯片研发制造等领域深度融合,协同打造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未来之车”。
产业集群瞄准“世界级”
现阶段,京津冀先进制造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清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协同创新实现新突破,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展望未来,三地应以产业链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性产业和专精特新产业集群。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京津冀协同培育的六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京津冀地区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突破口。”张夕勇认为,京津冀三地可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汽车制造业集群。加紧落实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高水平协同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承载空间。在优化顺义、武清、廊坊三地生态港规划的同时,把京津冀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的全国领先优势发挥好。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技术以及下一代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要求,创新招商引资新模式、新做法,充分利用在京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以及有关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优势,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产品,实现上车、上路、上批量规模。同时,抓好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深刻理解产业集群催生新的业态、塑造经济韧性、提高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在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上下功夫、做文章、出奇招、见实效。在政府、企业及相关经营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建设好发展活力强、创新后劲足、不同生态主体互利共赢、开放合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素描/琚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