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她从未离开,她的精神与我们同在”

“这么多年她从未离开,她的精神与我们同在”
2024年12月13日 05:52 媒体滚动

□ 本报记者 柏丽娟 喻婷

美国圣何塞市当地时间2024年12月8日上午10时30分,第28个“南京祭”暨张纯如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在张纯如公园举行。在《和平宣言》的诵读声中,旧金山湾区各界华侨华人遥望故乡,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丧生的无辜同胞,怀念那位为冤死生命寻求公道和正义的勇敢女孩。

“这么多年她从未离开,她的精神与我们同在。”看着刻有张纯如生平的大理石碑,旧金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会长李玲表示。

张纯如,美籍华裔女作家。1997年,她以英文写作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闯入东西方视野。2004年,饱受精神折磨的她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请相信一个人的力量。”这是张纯如秉承的信念。20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这份信念,接过了她的未竟之业。

一个人可以做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做

万里之外的南京。

11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拿到了《永生金陵:魏特琳传》修订版最新样书。相较2000年发布的首版,区别在于超10万字的新增史料,以及序言作者一栏的黑色细框。

在张连红的研究生涯中,魏特琳和张纯如像两束相隔万里却并行的光,照着他的前路。

彼时,张纯如引起西方世界巨大轰动后,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狂叫嚣随之而来。“身处南京,我们必须站出来,用更多更坚实的研究回击他们。”1998年12月13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代理校长明妮·魏特琳成了中心研究的起点。

随即,《魏特琳日记》《魏特琳传》先后出版,二者成为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又一有力武器。“纯如在耶鲁大学神学院找到的魏特琳日记部分原稿,终于完整问世。”

在收集魏特琳日记的同时,张纯如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寻到众多“南京安全区”成员信件,信件中反复提及一个名字——约翰·拉贝。通过跨国信函、登报征询、越洋电话,张纯如寻找约翰·拉贝的过程充满曲折,最终联系到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及儿子奥托·拉贝,为后来《拉贝日记》的公之于世埋下伏笔。

当张纯如与国内外学者共同拂去《拉贝日记》的尘埃,越来越多的目光汇聚而来。

今年7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陈民作为指导老师,带领“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去了一趟德国,在约翰·拉贝的故乡开展数场和平对话。从2021年起,他们围绕《拉贝日记》的发现、出版、翻译及传播,对拉贝后人、幸存者后代、历史专家等进行了50余场海内外访谈,其中就包括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

“张纯如说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无论是她还是拉贝先生,都用尽力量守护着在意的人或者记忆。”陈民团队正用今日之努力告诉更多人:一个人可以做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做。

“希望我们身后有更多脚印,坚持她的信念”

“我希望可以成为纯如身后的一个脚印,也希望我们身后有更多的脚印,坚持着她的信念。”这是张盈盈在陈民访谈临近结束时留下的话。

这样的脚印,很多人一直在跟着走。

每月的第二个周末,都是李玲去公园“看望”张纯如的日子。清理杂草,擦拭碑文,向来访的人介绍这位勇敢的华人姑娘,讲述那段她用生命捍卫的历史。

李玲第一次看到张纯如的名字,是在印度尼西亚日报上,她的照片和刚出版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排印在一起。那时的李玲想象不到,这张陌生面孔会与她接下来的人生紧密相连。

2011年,李玲已在旧金山湾区生活工作。一个下午,一间平平无奇的咖啡馆里,“张纯如”3个字再次撞进她的耳朵。“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旧金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成员在开月度会,讨论准备那一年的南京祭,我旁听了整整两个小时。”

历史的时间线在悄然间交织重合。旧金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于1994年12月举办南京大屠杀图片展,年轻的张纯如被照片中的场景深深震撼,她便开始相关研究,而李玲又因张纯如关注到史维会并加入其中。

史维会的奔走与疾呼从未间断,从连续举办28年的“南京祭”到推动“慰安妇”纪念塑像在旧金山落地,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相关国际研讨会到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细菌战全美图片展,他们通过合唱、演讲、追悼、放映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让侵华日军暴行在更大范围传播。

于无数海外同胞而言,张纯如像一根将他们紧紧环绕的纽带。她高声呐喊时,他们以她为航向;她与世长辞后,他们延续着她的理想。李玲如此,美籍华裔医学专家沈小平亦是。

“那天礼堂坐了五六百人,她演讲时全场鸦雀无声,结束后掌声雷动,久久不停。”1998年4月8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院礼堂,沈小平作为主持人全程参与张纯如新书演讲活动。“我坐在她右侧,听她一遍一遍说‘一定要让全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巡回演讲后,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包括我在内都在想,我能在这个时代为中华民族做些什么。”此后20多年时间,张纯如带给沈小平的思考从未消散。直到他回上海一所民办高校创办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这份思考有了答案。“每年开学第一课、每次报告与座谈会,我都以张纯如和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开篇。我要讲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听,作为青年一代,作为医护工作者,该以怎样的奉献精神建设我们的祖国。”

呼吁正义与和平的涟漪,向人群更深处蔓延

从高处俯瞰位于美国的张纯如公园,中心广场上,有一块锥形石头嵌在绿植中央。绿植一圈圈向外扩散,像石子入水激起的涟漪。

每一次寻证,每一次发声,都像是呼吁正义与和平的涟漪,向人群更深处蔓延。

相隔万里,“涟漪”共振。“周一是馆休日,但我们会安排人员留守,只要门口有游客驻足,我们会主动问询并邀请他们进来。”淮安张纯如纪念馆馆长何睿不想让专程为张纯如而来的人失望而归,不论是延时开放还是定期组织各类主题纪念活动,都是纪念馆向外激起“涟漪”的方式。

影响总在不经意间发生。

陈民张贴在德语系教研室的拉贝海报,让德国留学生马里奥注意到这位“同胞”,并第一次完整阅读了《拉贝日记》。“我知道发生在南京的悲剧后,我为拉贝先生的义举感到骄傲,也在思考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

2022年12月,马里奥在德国报纸发表长篇文章,介绍拉贝与1937年的南京。“希望更多德国人知道南京大屠杀,知道他们曾有一位同胞冒着死亡威胁庇护南京难民,以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抗灭绝人性的暴力屠戮。”回国后,马里奥选择研究跨文化交流,“拉贝先生留下证据让外界知晓了南京苦难,愿我所做的事情也能让更多人了解真相。”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2016年,还是学生的周昱羽在学习间隙,以张纯如写南京大屠杀的经历为例回答了网上的热门问题。2万多网友点赞与评论,引发一场个体认知与集体记忆的共鸣。

2024年12月13日,又一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警报长鸣,以国之名,祀我殇胞。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
  • 12-19 国货航 001391 --
  • 12-13 中力股份 603194 20.32
  • 12-10 林泰新材 920106 19.82
  • 12-09 博科测试 301598 38.4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