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莎莎 北京报道
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与变革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二法则。在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曲永义指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构建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自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多地考察调研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原创性概念,不仅指明了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明确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
“回首2024年,我们目睹了诸多变革,也迎来了许多挑战。”曲永义如是说。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坚定地沿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砥砺前行,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彰显了大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他们勇立潮头,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通过持续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向前的中坚力量。”
以“新”为引领,以“质”为核心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加速重构,中国经济改革正在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
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为新动能,打造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曲永义认为,把握新质生产力,可以从“新”和“质”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创新性优化配置形成的新产业组织形式为依托的生产力发展形式。“质”即“本质”“品质”。它主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和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质”的核心标志,而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速发展则是新质生产力“质”的载体。
新质生产力,其最终落点仍然是生产力。在生产力变革背景下,新动能与新引擎应运而生,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曲永义看来,新动能,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企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重塑业务流程,持续优化产品与服务,全力开拓全新的市场空间。这些先进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应用管理水平,更为企业铸就了差异化竞争的独特优势,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
新引擎,则蕴藏于新兴产业与商业模式的蓬勃兴起之中。以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坚定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执行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日益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也是国民经济研发创新的第一主体和核心引擎。
国家统计局《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年鉴》数据显示,研发投入2500强中总部位于中国的企业数量已从2013年的199家增长到2022年的679家,先后超过日本和欧盟稳居全球第2位。同时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拥有高速增长业务模式和巨大市场潜力的独角兽企业。截至2023年年底,全球1453家独角兽企业中我国有340家,位居世界第2位。
然而值得重视的是,在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的进程中,我国企业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曲永义指出,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也面临着艰难的市场培育过程,而传统思维与体制机制的束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步伐与发展活力。
面对这些挑战,企业需从多方面着力应对。对此,曲永义表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企业创新内核。
一是要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二是要积极拥抱新兴产业和新型商业模式,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曲永义表示,当前政府部门应超前规划引导,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企业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编辑:杜丽娟 审核:张荣旺 校对:张国刚)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