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AI对文学的进犯是从诗歌开始的。早在2014年,AI“微软小冰”就已拥有写“诗”的功能。这十年间,小冰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它的AI同行们写出了更多的诗作,2023年,Chat GPT爆改了欧阳江河的《凤凰》,AI在诗歌界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引发极大讨论。
到今年11月14日,美国一项正式发表的研究称,读者已经无法可靠地区分AI生成的诗歌和人类创作的诗歌,而且人们可能更青睐AI的诗。这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邀请1634位志愿者参与测试的结果。
AI时代,诗人危机到来了吗?诗歌又会走向何方?
11月30日上午,在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内,由《扬子江诗刊》主办的“AI诗歌:科技赋能下的诗意新生”对话活动吸引诸多诗人、诗评家和听众的参与。
AI的写诗水平会越来越高吗
如果从2014年,AI“微软小冰”创作第一首诗算起,至今十年过去。AI诗歌创作水平如何了?是否一直处在长进的状态?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评论家刘霞云专门拿出时间来阅读了部分AI写的诗歌,“对于初写者或者外行人来说,AI作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它只达到了刚及格的水平。对于资深的诗歌爱好者或内行人来说,AI诗歌还不足以构成问题,但对于教诗歌的老师来说,则平添了很多苦恼,因为有些学生的诗歌作业是用AI生成的,这让老师很难分辨。”
刘霞云认为,AI诗歌创作的质量取决于“给它喂养的诗歌的质量”,“如果给它喂养的东西是高档的,有可能它分析生成的诗歌文本质量就会比较高一些。一旦喂养的养料质量较低,它产出的诗歌质量很可能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东南大学教授、评论家张娟同样认为,AI创作遵循的是海量的数据计算和应用。她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一直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进化的,一直是向前、线性发展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她举例说,“AI时代,外国语学院的教授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他们很早就用软件来做翻译了。在几年前,AI翻译的质量还不错,但是这几年AI翻译质量越来越差。这是以前从没想过会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张娟分析说,“因为海量数据库这几年巨大膨胀,语料库的质量在急速下降。整个网络语料空间随着大量信息涌入,拉低了整体水平。这并不是我们想象得越来越精英化了。”
那么,AI创作的诗歌是否也会走向这上这条路径,越来越向一个更加低劣化的方向去发展?从Ai翻译的例子看,这不无可能。
为什么要让AI写诗呢?
在张娟看来,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永远都需要艺术创作的,“还有一些没有那么高的艺术性的、独创性要求的部分,AI能够介入,比如帮助人们写报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AI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完全没有必要让AI去创作诗歌”。
“诗歌创作是为了什么?最根本的是因为有滚烫的生活,写诗是因为有向死而生的绝望,写诗是因为有那些暧昧而又美好的瞬间,写诗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这是诗歌美妙之处,也是文学存在的意义。所以为什么要把这一切交付给机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是也是交付给魔鬼呢?”
《十月》杂志编辑江汀从历史的视角推演AI在诗歌创作上的未来。“可以回顾一下历史,100年前法国有一个超现实主义运动。它提倡自动写作,当时也是带来了很大的观念上的更新,也是在很大范围内造成影响,但是实际上在我个人看来,超现实主义并没有造成真正的转向,诗歌史还是按照它的脉络流转到今天。”
在对话中,江汀提到了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的实验文学作品《一百万亿首诗》。那是一部由十首十四行诗构成的作品。这十首诗都单面排印,各行之间被剪开,左侧装订。阅读此书,就变成了一种组合游戏:每一首诗的任意一行,不仅存在于本首诗之中,还可以与其他九首诗中除本行外的各行组合成一首新诗。这种组合的数量是十的十四次方,即一百万亿。“所以,这里面已经有点像AI的机械逻辑存在了”。
在他看来,“古体诗因为有格律,似乎适用于AI来做。但当代新诗还没有形成它的固定韵律结构,反而保留了不可预测性”。
AI将淘汰大量二三流艺术家
在此次对话活动中,AIGC JAVA China南京发起人,诗歌推广者董长青、广州聚品瑞通科技AI业务总监张淇从技术角度展现了AI对诗歌的影响。
董长青提到,“渐冻症病人,很多人只能眼睛在动,但是可以写诗,写出诗之后通过技术,变成一个很好的AI MV,推广到全国,变成铃声,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张淇现场演示了由白小云的诗作《庄重的暮色》创作的AI MV,有音乐、有画面,展现了AI在诗歌传播方面拥有的“无限可能性”。
资深诗歌评论家唐晓渡认为,“AI在诗歌的推广、传播方面以及文化消费意义上,以效率、价值为制规的领域,确实是赋能的”。但写作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唐晓渡更愿意把AI看作是一种挑战,“大数据集中了全人类的智慧,和个体完全不对称”,但是诗歌写作是一种面向未知的行为,这永远不会是人工智能的行为。正如刘霞云所说,AI产出的“诗歌”是靠已有的诗歌作品输入进去,按照一定的法则产出的,没有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没有“无中生有”的创作能力。AI生成的诗歌可视为产品,而不能称之为作品,更不能称之为文学。
“但AI创作将淘汰掉大量三流、四流乃至二流艺术家,不管是小说家、诗人还是作曲家、画家,我们很快会看到这种情况。但是我相信那些最优秀的艺术家是完全不可替代的。”唐晓渡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徐珩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